眩晕症中医怎么治疗

/ 1

眩晕症中医怎么治疗

赖敬樟

巴中市巴州区清江中心卫生院 四川巴中636025

使用中医手段治疗眩晕症,不仅治疗方法多样,能够为患者提供多种选择,如中药熏洗、泡洗、推拿、针灸等,而且有着较高的疗效,可直达病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一、引发眩晕症的原因

眩晕症,是由于患者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眩晕症可能由前庭系统、眼部、心脑血管疾病、中毒以及精神疾病等引起,患者经常会感觉到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摇晃或移动,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胀等症状。

由于眩晕症的发生因素众多,并且类型不同,所以发生原因也有所差别。

1.周围性眩晕。是由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而导致,常见病因有:(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主要是由耳内的碳酸钙结晶颗粒脱落所致;(2)梅尼埃病,发生原因与内耳淋巴系统失调,引起内耳积水有关;(3)迷路炎,通常由中耳病变直接破坏内耳迷路组织引起;(4)晕动病,在乘车、船或飞机时,内耳迷路受到机械性刺激,引起的前庭功能紊乱所致。

2.中枢性眩晕。主要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以及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病变引起,常见病因有:颅内血管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感染性疾病、颅内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癫痫、脑震荡等。

3.全身疾病性眩晕。一般由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血管疾病,贫血、出血等血液病,急性感染、尿毒症、重症肝炎等中毒疾病引起。

4.眼源性眩晕。通常情况下,发生眼源性眩晕的原因主要有先天性视力减退、眼肌麻痹、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如果长时间看电视、电脑等屏幕,也有引发眩晕的可能。

二、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针灸、耳穴压豆、刮痧等。

1.口服中药汤剂

治疗时,要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方剂:

(1)痰浊中阻者,治疗原则:健脾燥湿,涤痰息风,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剂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2)寒水上泛者,治疗原则:温肾壮阳,散寒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减,方剂组成:白茯苓、芍药、白术、五味子、附子、细辛、干姜。

(3)肝阳上扰者,治疗原则:平肝息风,育阴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方剂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4)处于缓解期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多以脏腑虚损为主,即肝肾亏损、髓海不足,治疗原则: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方剂组成: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夏枯草、钩藤、白蒺藜、川芎。

(5)心脾两亏、上气不足者,治疗原则:补益气血,健脾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方剂组成:人参、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半夏、川芎、白豆蔻、柴胡、远志、枣仁、麦冬。

2.针灸

针灸治疗眩晕症时,对于穴位的选择,应根据辨证合理选择。针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虚实夹杂者补泻兼施,通常先补后泻。

(1)肝阳上亢证。多见于高血压病或剧烈情绪刺激,症见眩晕视物旋转,头部胀痛,烦躁易怒,胸部胀闷,恶心呕吐等,取风池、内关、中脘、太冲等穴。

(2)心脾两虚症。多见于美尼氏综合征、脑供血不足,症见头重脚轻,走路不稳,面色苍白,耳鸣心悸,胃口不佳,手脚无力,取四神聪、神门、心俞、足三里、三阴交。

(3)肝肾阴虚症。多见于更年期综合症,症见眩晕,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时有耳鸣,口干舌燥等,取风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3.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在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治疗眩晕症时,可以将药豆放在耳穴处,然后用胶布粘贴牢固,给予适当的捏、揉、压、按,使其产生痛、胀、麻、酸等刺激反应,通过这种耳穴贴压法能够有效地改善眩晕的症状。操作时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按揉时一定要轻每次按1-2分钟,每日按压3-5次,可以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

4.刮痧

刮痧时,选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穴位,并准确定位。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刮痧顺序:先按揉头顶百会,其次刮背部膈俞,然后刮腹部气海穴,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刮痧时,应在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穴,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背部膈俞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下肢内侧部血海至三阴交穴,由上向下刮,在膝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三阴交穴,在三阴交穴处重刮,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足三里,各30次,不出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