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有害物质检测结果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1
/ 3

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有害物质检测结果与分析

宋学飞

安徽省宣城市 宣城华信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242000

摘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多会通过分析、评价、检测等方式,实行工作人员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通过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比如:危害的类别、浓度、影响等,然后及时采取相关质量控制对策处理,比如:采样和检测时质量控制对策、评价计划质量控制对策、构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档案质量控制对策,以及报告编制质量对策等,从而有效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有害物质;检测结果;

引言

为巩固和深化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成果,大力推进“十四五”时期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职健函〔2021〕621号)》(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22年1月起至2025年12月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本次专项治理的范围为存在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危害因素浓(强)度超标且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简称“治理企业”)。10人以下工业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专项治理工作由各省份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自行安排部署。

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的实行价值刍议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方面,需重视新建、改建及扩建等项目、技术改造、先进技术应用、立项、设计、验收等工作,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防护设施设计审查、控制效果评价等工作的实施均非常关键。因用人单位相关设备、技术人员不足,所以用人单位较少开展自主检测,多会通过委托具备资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相关工作,如此可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日常检测评价,帮助企业方面及时了解职业危害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为一级预防主要手段,可促使劳动者生产期间直接接触的有害物质,控制在职业卫生标准范围内。另外,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的施行,便于在第一时间确定职业危害程度、存在问题,使得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在早期采用相关对策进行防范,避免发生职业健康危害、职业病。

2职业病诊断标准现状

我国建立的职业病诊断标准,是与法定职业病名单配套的,是充分考虑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和国际职业病名单,结合我国职业病诊断工作的实际而建立起来的,以满足我国职业病诊断工作的需求。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大多数国家都颁布了职业病名单,但都不作为国家标准发布,而是提供的一种技术咨询服务,如美国、欧盟等颁布了一些判别职业病的诊断原则、方法或指南等。我国职业病诊断标准体系,除了职业病诊断标准外,还有基础标准、技术规范、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和特殊作业人员健康标准等(如职业病诊断标准名词术语、职业病诊断标准编写指南、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消防员健康标准等),是构成我国职业病诊断标准体系的重要部分,从不同方面保障职业病诊断工作的规范、有序。我们聚焦法定职业病的诊断标准,关注职业病诊断标准与法定职业病目录之间的衔接情况,故对职业病诊断体系的其他标准不做梳理。

3危害因素

3.1化学物质接触

接触化学品对制造化学纤维至关重要,而且由于皮肤接触或化学品气化后吸入,可能会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风险。工作人员在整个生产链中可接触的主要化学品包括:PTA、EG、丙酮、锑及其化合物、敌百虫、苯酚和乙醛。长期接触某些化学品可能会导致癌症、重金属中毒等风险,而其他化学品则无法确定对人体的具体影响。这种长期接触不仅会影响到化纤生产链上的工作人员,而且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成员。

3.2高温

一些工作站由于生产需要,可能会将工作人员置于高温生产环境中,这可能会损害工作人员的皮肤,但在高温环境中长期工作可能会导致工作人员脱水,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可能会而且,工作人员长期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皮肤和眼睛,可能对工作人员的甲状腺造成损害,从而对新陈代谢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影响工作人员的电解质平衡能力,这往往导致症状当高温继续在工作人员的眼中泄漏无声电影,从而增加了翻腾的风险时,会对工作人员的视野产生一定的影响。

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质量控制要点探讨

4.1《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与职业病诊断标准名称和适用范围对应

我们通过梳理《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和职业病诊断系列标准后,发现部分职业病诊断标准名称和适用范围与《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不一致,主要问题有三方面,一是职业病诊断标准的名称与适用范围不一致,如GBZ17—2015《职业性镉中毒的诊断》,针对这类标准,建议规范诊断标准的名称。二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的名称涵盖了,而诊断标准中的范围未扩展到化合物,如GBZ89—2007《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针对这类标准,建议开展相关的研究,补充完善化合物中毒的诊断标准。三是某类化合物中仅部分毒物中毒有诊断标准,其他毒物中毒未提及,如《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为“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而诊断标准为GBZ13—2016《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的诊断》,缺少除丙烯腈之外的腈类化合物中毒的诊断标准。针对这类标准,建议开展相关的研究,补充完善该类化合物中其他毒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4.2采样、检测时质量控制要点

首先,采样、现场检测及评价人员需秉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准确掌握职业卫生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检测评价工作前组织工作人员培训,旨在促使采样检测人员更好的掌握用人单位、现场危害特点,以及被检测物质理化性质、形态、共存物种类等相关状况,然后选用适合的采样法、检测法处理。检查采样使用收集器、采样装置,应该满足无污染、无漏气的要求,对于存在流量方面标准采样器来讲,建议在仪器校准流量前做好校正系数记录工作,并保证吸收液封装时不会受到污染。其次,编制相应的用人单位检测评价计划,做好采样仪器、现场检测仪器检测及应用过程记录工作,要求现场采样、检测记录时,经被检单位现场工作人员签字确认,在运输、保存期间做好样品的保护。

4.3管控措施的落实

一是按照风险分级管控原则,根据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进行职责划分,即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并明确要求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根据现场生产工艺、设备等环节变化实际,提出修改完善相应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意见;依据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结果,编制风险管控清单,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并建立预报预警机制。二是根据风险分级管控要求,制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方案,并组织实施,以保障人员、技术、资金满足需要,确保重大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位;各专业系统要充分利用时间领导组织开展的隐患排查,对覆盖分管范围内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排查。

4.4报告编制质量控制报告书

质量控制要点经专业技术人员编写质量控制报告书,重点对现场卫生学进行调查,对工作场所、实验室相关检测检验数据,以及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后编制相应的评价报告。评价报告需接受校核、集体会审,在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标准下编制相应的审核机制、签发机制,以便顺利完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工作、检测工作、分析工作等。除此之外,相关检测检验数据应保证准确、真实,同时确保职业病危害控制对策、控制效果分析、评价等的可靠性,相关校核人员联系相关标准、校核职责、校核主要范围,以及校核基本内容等完成校核工作,并认真填写校核记录及意见,评价人员则需更加相关校核的意见及时修改报告内容另外,科室方面相关评价人员、校验人员实行评价报告集体讨论会审极其必要,这就要求全面审查,在审查修改后报告通过审核人员完成审核工作,评价人员的话联系审核意见修改报告后交给签发人签发。

4.5增设通风设施和合理的安排工作时长

增加通风设施有助于增加工厂内空气流通,从而降低工厂内温度和工厂内危险化学气体的浓度;可以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在高温生产地点的时间,定期分发药品和其他方法,以减少长期高温环境造成的职业风险,或选择较不热的生产设备,从而减少职业风险 从长远来看,在提高生产性能的同时,降低电费,从而实现碳减排目标。除了上述解决办法之外,还需要定期为工作人员举办安保培训课程。规定安全措施,举例说明违法行为的后果,并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工作人员必须能够识别早期迹象;根据这些审查的结果,定期审查安全条例可促使每个工作人员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4.6全面分析并调查存在的危害因素质量控制要点

重点对存在危害因素作以全面分析,即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日常检测、评价,如此一来利于对劳动的整个过程、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实行合理划分,然后实行全面检测、确定整个过程中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生产期间职业病危害因素多在生产设备、生产使用材料、生产工艺几个部分中出现,会随着设备、材料和工艺等情况发生一定变化,其中生产设备发生变化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改变,环保型材料中产生甲苯、二甲苯,非环保型材料中会出现一定的有害物质,所以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评价工作非常关键,以此全面分析相关有害物质,寻求相关材料替代,促使工作人员职业病风险降低。虽然一些企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以识别、评价,但是缺少对危害因素联合作以方面的识别、评价,报告书检测结果按相关标准对化学物质、粉尘,以及噪声和高温等危害程度分级方面分析,然而一些报告缺乏超标作业岗位风险分级相关数据、检测不全面,这时必然会对检测数据是否准确构成直接影响,不利于准确掌握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情况、个人接触状况,而这也是造成短时间内定点采样检测数据,无法和长时间个体采样检测数据保持一致的基本原因。另外,部分项目采样作业人员接触情况时间加权平衡浓度PC-TWA评价期间,对于高浓度波动岗位没有作以定点采样短时间接触浓度PC-STEL方面的评价。

4.7个人防护用具

防护服和防毒面具是应对化学品风险的最佳手段,除了分发个人防护设备外,还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使用这些设备的培训,同时提高他们对化学品风险的认识。提高工作人员对个人保护设备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可以轮流设立职位,使轮流工作的工作人员能够监督和纠正生产过程中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情况,严厉批评穿或不穿非法服装的工作人员,并制定相应的纪律措施。对工作人员使用的个人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以减少因损坏而无法履行保护职能的风险。

4.8实现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风险预查预判

建立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体系,能够实现“全面辨识评估+动态实时辨识评估”的风险辨识评估模式,进一步明确作业场所设置的防尘、防噪声与振动等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种类、数量、位置、形式、运行及其维护情况,预判预控职业病危害设备设施潜在的风险,及可能对人员产生的伤害,从而达到风险超前预查预判效果。这在实践中,对于改善、提高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结束语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主要需对用人单位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等,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加以识别,同时检测劳动者接触的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对照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接触限制进行符合性分析评价。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应该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保证防护设施防护效果、落实各项防护措施等,确保劳动者的工作换件安全卫生,控制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构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孙玉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的质量控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05):584-586.

[2]梁小玲.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及分析[J].云南化工,2021,48(12):149-150+154.

[3]朱在洪,李丹霞,纪燕平.化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治策略分析[J].广州化工,2021,49(16):231-232.

[4]邹静.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有害物质检测结果与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21,47(06):101-102.

[5]王在鉴,王伟才.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要点[J].化工管理,2021(18):152-153.

[6]刘源源.化工生产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J].云南化工,2021,48(05):158-159.

[7]蔡庭玉,李振康.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有害物质检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0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