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探讨

鲍晓璐

上海化学工业区医疗中心  上海201507

摘要:为探索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辐射环境监测的有效应用,本文将针对2020-2021年的城区实施网格及功能区划分监测,初步掌握了城区电磁辐射源的组成和分布特点,各功能区平均电磁辐射强度相差不大,主城区整体电磁辐射环境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标准要求,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部分电磁辐射强度上升至明显的区域,主要是新增电磁辐射源所致,采取多样的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式,进一步加强城市电磁辐射环境监管,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纳入城市总体管理规划,能有效控制城区电磁辐射环境水平。

关键词:城区;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应用

前言:进入智能时代之后,电力能源已经成为城市最重要的能量供给来源,各种类型的用电设施、设备被人类所使用的同时,也在无时无刻产生着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本文以某市主城区作为调查对象,开展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科学优化城市电磁辐射设施(设备)布局,加强电磁辐射监管,降低电磁污染,保持健康的城市电磁辐射环境。

1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主要依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监测设备采用德国Narda公司生产的NBM-550射频电磁辐射分析仪,仪器探头的频率范围为100KHz-6GHz,测量范围为5mV/m~100kV/m;监测仪器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校准合格。监测时距地面1.7m的高度进行测量,每个点位测量5次,每次测量时间不小于15秒,并在稳定状态下从射频电磁辐射分析仪读取电场强度或功率密度的最大值。

2城区电磁辐射分布特征

监测时间为2020年5-6月和2021年3-6月。

2020年主城区监测点位共129个,主要为学校、医院、村庄、政府机关、广场、居民区和企业等人口密集区域、敏感区域和重要行政区域。从监测结果来看,所有监测数据均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限值》中的规定值。主城区电场强度平均值为1.10/m,其中56%的监测点位电场强度平均值低于1.00V/m,主要为中小学校、城区边缘的村庄等,35%的监测点位电场强度平均值在1.00V/m-2.00V/m范围内,主要为小区、广场等人口密集场所,7%的监测点位电场强度平均值在2.00V/m-3.00V/m范围内,主要为大中专院校等区域。

2021年,在主城区129个监测网格的基础上,在部分具有显著特征的功能区内增加了监测点位,所有监测数据均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限值》中的规定值。主城区电场强度平均值为1.26/m,其中,46%的监测点位电场强度平均值低于1.00V/m,44%的监测点位电场强度平均值在1.00V/m-2.00V/m范围内,7%的监测点位电场强度平均值在2.00V/m-3.00V/m范围内。2021年与2020年相比,电磁辐射环境水平呈小幅上升趋势。

3各功能区电磁辐射分布特征

根据区域特征划分为老城区、新城区、教育区、工业区、高新区。每个区域内的主要电磁辐射设施(设备)类型、布设及贡献度有着明显的区别。表1为各功能区典型点位的平均电场强度和电磁功率密度。由表1可知,各功能区的平均电场强度为0.99-1.62V/m,新城区电场强度最高(1.62V/m),高新区最低(0.99V/m)。

老城区以低层和多层建筑物为主,高层建筑物较少,商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较多,以低压输变电线路、变压器和各种类型的移动通信基站为主要电磁辐射源,在公园广场、火车站等人员流量大、移动通信场景需求多的场所,电磁辐射强度较大,且呈现昼高夜低的特点。

新城区以高层建筑物为主,主要电磁辐射源为高压输变电线路和移动通信基站,由于穿透建筑物造成的损耗,高层小区内的辐射强度较小区外道路明显降低,各监测点位电场强度差距较小,平均场强高于老城区。绿化区建筑物稀少,以各类植被为主,周边多为低层建筑物,各类通信设施和低压电力线路为主要电磁辐射源,由于穿透损耗较小,移动通信基站间距较远,广场内部的场强明显低于周边区域,当有重大活动时,电场强度会显著增大。

教育区以各阶段学校为主,并有少量生活区域,主要辐射源为移动通信基站和学校教学设施,由于各学校建筑物间距较大,学校内部辐射设施影响范围较小,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穿透损耗小,其对周边电磁辐射贡献最大,学校操场、广场、校门等区域电场强度较大。

工业区主要是各类型的传统加工、生产企业,企业密度大,各类生产设施设备大多建设在厂房内,并采取有效的辐射屏蔽措施,对周边区域影响很小,而电力需求最大,高压输变电线路架设在主干道路两侧,是工业区的主要辐射来源,新兴行业企业较传统企业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大。

高新区以各类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为主,设备集成化程度高,趋于小型化,平均能耗低于传统工业区,园区道路最为宽广,移动通信需求较少,其电磁辐射环境也明显优于传统工业区。

4结论及建议

(1)根据2020-2021年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可知,城区的电磁辐射强度平均值较低,各点位的电磁辐射监测值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标准要求,主城区电磁辐射水平总体呈小幅上升态势,部分区域电磁辐射强度继续保持稳定,个别网格监测点电磁辐射水平较高。

(2)城市电磁辐射环境呈现较明显的区域特点,新城区>教育区>老城区>工业区>高新区,城区各区域的电磁辐射环境变化主要受新增电磁辐射设施(设备)的影响,5G移动通信网络是城市城区的主要新增辐射源,新城区人口密度大、智能终端数量多、大数据传输需求量大、高层建筑传播损耗大,是导致其电磁辐射平均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教育区、老城区建筑物高度低、人流量变化大、电磁辐射传播损耗较小,而电磁辐射变化幅度较大,导致平均电磁辐射强度稍高。工业区和高新区以传统工业和新型科技企业为主,科学的产业布局和有效的环保措施是其维持电磁辐射水平稳定的重要手段。

(3)加强城市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自1996年发布《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以来,城市电磁辐射监测尚未在全国普及,仅在一些大中型重点城市开展了监测工作,基础监测数据积累较少。现在城市城区规模不断扩大,电磁辐射源的类型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应当制定电磁辐射源清单制度,加强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电磁辐射源的监管和定期监测,将城区电磁环境监测与管理纳入环境保护日常工作,对辐射水平超标区域采取有效的管控和整改措施,防止电磁污染扩散和事故的发生。

(4)电磁环境保护应当纳入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电磁辐射源的爆炸式增长,使其成为继城市环境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后的第四大污染源,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电气化铁路、高压送变电、电台和通信网络等科学的选址和布局不仅能节省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还能有效控制电磁辐射强度增长,其整体规划和建设规模应当结合城市现状和发展需求,综合考虑区域性质、人口规模、空间(土地)布局和工业、基础设施等因素,避免先建后迁的现象发生,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

(5)加大电磁辐射科学知识宣传。在人们大量使用智能设备的同时,也渐渐意识到电磁辐射造成的不良影响,致使某些移动通信基站、变电站等设施在建设过程中遇到阻力,因此应当加大电磁辐射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电磁污染的科学防范知识,向公众公开电磁辐射源的基本信息和监测数据,接受公众的监督,缓解、打消群众的焦虑心理,减少电磁辐射信访事件的发生。

结语

通过城区电磁辐射水平的调查,初步掌握了城区主要电磁辐射源的类别、组成和分布,反映出当前城区的电磁辐射环境现状,分析了部分区域电磁辐射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城区电磁辐射的监测力度,建立电磁辐射数据库,为相关部门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监管和城区电磁辐射源的规划、布局提供帮助,降低电磁辐射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邵婷婷,杨世平,黄保瑞.延安市区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J].信息技术,2013(5):3.

[2]张勇强,陈玉杰,武灵生.石家庄城区环境电磁辐射调查及防护研究[J].绿色科技,2013,000(009):161-163.

[3]段临林,杨传俊,唐超,等.厦门市电磁环境解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8,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