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浅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

其其格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行政学院   017000

摘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向新时代和新局面,民族工作将会遇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党和国家应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发展,竭尽所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问题及措施

前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上成长起来的,并综合考量中国实际发展情况而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在改革开放后的探索和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获得了不小的成果,逐渐建立健全了科学全面的理论结构。现阶段,民族问题已经开始成为国内以及国际上的重要政治议题, 应该从学术上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现状与改革有更加清晰而准确的认识,使理论能够在实践中有效解决面临的诸多民族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特点

1.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乃是我党立国的基本原则,也同样具有中国化的鲜明特色。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探索发展阶段,既要坚持将马克思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还需要将马克思民族理论与中华文化相联系。前者成为我党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础内容,后者则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载体。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里,我党始终坚持走属于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紧贴国情的“独立自主”政策使广大人民逐渐富裕起来,也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健康中国化。

2.实事求是

我国自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始终坚持将实事求作为民族工作开展的基本路线。新中国以来的民族工作历程,实际上是我党基于中国民族问题现实,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做到实事求是,遵循各个民族的发展规律,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在当代,党和政府对民族问题极为重视,并将实事求是的原则全方位运用到民族工作中去,积极促进民族团结,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更加有效。

3相互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两大理论成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是理论主旨的相互联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两大成就都成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有效解决民族问题所需要的理论与经验,在理论主旨方面是一致的。其次是理论品质的相互联系。两大理论成就的中国化都遵循独立自主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最后,在理论目标方面也同样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所取得的成绩都始终将各族人民放在核心地位,将中华民族的集体利益视为所有理论的目的与终点,相互之间联系紧密。

4.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我党理论发展中的重要原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新理念、新理论以及新政策中产生的,这种与时俱进的的原则,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两大理论成就在相互补足中实现了共同发展,这正是与时俱进精神的直接体现,这也使得我党在理论指导下的民族工作具有鲜明的先进性、时代性与创造性。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存在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相关教育内容与我国国情不符

事实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对民族问题的阐述所处的历史背景与政治环境等都和当代中国迥然不同。当前,我国民族理论与教育内容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缺乏时代性,没有进行合理分析,使学生与大众无法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有所感悟,也很难将中国民族关系与周边社会相联系。对于民族工作而言,既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基于实际工作情况对相关工作方案、制度与方法予以改进和优化。由于我国自解放后长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所以,通过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我国民族问题以及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等研究,较难取得理想的研究进展。

2.构建我国民族关系结构中的“民族识别”

对于“民族识别”阶段,斯大林关于“民族”一词的定义与民族理论被放在我国56个民族的国情中,基于此定义和理论针对55个少数民族撰写并发表了《语言简志》《简史》与《自治地方概况》,作为我国各个民族青少年认识民族、理解民族关系等所需接受民族教育的主要知识体系,成为各民族实现“民族识别”的重要教育内容。但是在谈到“民族政策”时,过于重视“民族识别”,将侧重点主要放在56个民族的个体概念上,而忽视了对“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概念的重视,这并不利于提升各民族干部与群众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

3.注重“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而非“一体”

一直以来,大多数民众在提到“民族”之时,首先会想到“少数民族”这个概念。这种趋向于“只注重多元,而忽视一体”的错误思想理念不但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历史传统相悖,还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张不符,同样也违背了当下中国民族团结一致的发展主线。这种教育思路和内容对“各民族各自的民族归属感”进行了强调,却淡化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各族人民缺少足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而且,现行的民族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不知不觉加剧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更加不利于加强各族干部和群众对中华民族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优化措施

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进程而言,应该通过正确的方法予以推动。

其一,基于唯物主义的辩证分析法,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关于“民族”问题的观点及其论述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进行理解与研究,明确其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争取民族解放和平等等核心主张,其中使用了怎样的分析方法、表达方法以及逻辑论证等。这样的深层次研究有利于当下的学生和大众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本质内涵,并将其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不会局限于较为单一的模式化运用到当代社会中去。

其二,马克思主义不但能够帮助民众理解对苏联与南斯拉夫由于“民族”单元导致解体的主要原因,还能够使民众了解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全球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传承的政治文化都和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有较大差别,真正符合时代进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会帮助民众了解各个国家的民族发展规律,并通过分析各个国家所存在的民族矛盾,进一步意识到这些国家对于民族或族群关系处理方面的经验,立足于全球国家的视角,可以获得更多的政治智慧。

其三,应该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刻分析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民族工作进行结合,将民族工作的理论研究和中国的发展实情紧密联系。整体上讲,各个省份或地区之间还有部分关键领域存在较大差异,就需要根据具体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解决。应该对中国民族相互关系的发展历史根据地区、时期等展开实地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总结。这是推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结合的主要方法。

四、结

总之,在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继续开展深刻研究和改进,发现中华民族和谐长远发展的本质规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民族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与时俱进的民族理论指导下,实现56个民族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59.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 年9月27日)[N]. 人民日报,2019(2).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55.

[4]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03.

[5]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