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1
/ 2

青松居

李立圣

身份证:620524199804110091

我第一次来到长松坡,就被荒郊中挺抜的一片松林所震撼。它们扎在山坡山谷,郁郁葱葱一大片,注视着远方县城里的车水马龙。这次我要走进大山里去,我很好奇在广大的农村中,教育的火苗是如何燃烧的。

长松林小学在一处山谷,周边是郁郁芊芊的松树和一块菜地。在说明来意以后,保安大爷为我推开了锈迹斑斑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小小的土坯房和房后两座整洁的教学楼。

步入土坯房,一位面容慈祥、两鬓发白的老先生坐在木制的椅子上,炯炯有神的双眼盯着一本笔记本。见我来后,他热情地向我打招呼,亲切地为我倒了杯水。他精神矍铄,完全不像是我想象中的暮气沉沉的老人模样。他就是这里的校长,名叫徐元辉,退休返聘。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扎根在了长松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这一座小小的土坯房就是他的家。

“哎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我们的农村学习啦,很高兴你的老师教出像你这样爱实践的学生。”他的脸上带着可亲的笑容,带我走进书房,在书柜的最里边翻出了五本厚厚的笔记本,也翻开了这片土地的教育历程。在他的文字中,一座“青松居”揭开了面目。

长松坡小学这块地,是先有的松林,后有的学校。

那是高考刚恢复的时候,农村的孩子们对大山外广袤无垠的天地满怀憧憬与向往。村里略有些文化的大人们,自发承担起了教育的重任。没有教学楼,他们就用泥巴、土块,像模像样地盖起来两间土房子;没有灯和纸笔,便三更半夜向县城赶路,均出一点银钱买下最便宜的纸和笔。就这样,第一批青松居里的孩子,走上了学习的道路。

然而,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压垮了两间土房子。村里的人们站在断墙残垣面前,沉默了。

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这场大雪没有消灭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开春的时候,大人们合力在松林里清扫出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继续将这颗火种栽培下去。

“我就是这年春天来到这里的。”徐老的脸上充满了回忆。“我们刚来时,一共有五个男同志,村子里给我们准备的,就是这座土坯房。孩子们当时还怕生,不敢跟我们走得太近。”

那天,村长步履蹒跚地走进这间房子,期期艾艾道:“小同志们啊,俺知道,你们文化

人来这里受委屈了。”村长抹了把眼泪:“但是这里的娃娃们真的喜欢学习,每天都围着我问,你们是不是从大城市来的,他们也想去大城市看一看啊……”村长背后露出了一张张黑瘦的、怯怯的脸庞,但是那一双双眼睛,是那么明亮……于是这五位知青,就成了村子里第一批教师。

那一年,徐老二十六岁,队伍里最年轻的同志,刚刚二十岁。

第二天,五位同志在村长的带领下,帮助村里的人们,盖起来两层小楼,这就是青松居的雏形。五位同志一待就是四五十年,他们把根扎进了大山。

“后来政策变了”我顿了顿“您们没有想过回去吗?”

徐老沉默了,他的眼睛里闪烁了一些我看不太懂的东西。一阵风吹过,屋外的松涛声入耳,似乎也在欢迎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

“怎么能没想过。”他停了停,慢悠悠的叹了口气。“但是我们不能走啊,好多年了,看着这群孩子一点点长大,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听我们讲大城市的故事,我们看过了,也轮到他们去看看。”他翻着泛黄的笔记本,给我指出了一处特别的标注:这是几位老师带出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参加了高考,并且考出了不错的成绩。这些走出去的孩子们,并没有忘记这小小的一方青松居。每逢假期回学校,他们都会给家乡的学生带来文具、习题、教辅资料这些必需品。后来更有不在少数的学生,选择回到这片养育他们的松林,接下了事关教育的重任。

改革开放的清风吹遍神州大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观念一经提出,全国上下都动了起来,由于教学成绩优秀,长松坡也受到了上边的重视,拨了经费,盖起来了教学楼,还调来了一批青年教师。这是长松坡最热闹,最有活力的时候。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后十几年还算是热闹,地里跑的学生也多,还特意去上面批了一套锻炼器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徐老师也慢慢老了,成为最令村子里敬重的老人。

“这些年的政策越来越好了。”是啊,两栋翻新的教学楼,楼前是高高矗立的、飘扬的五星红旗。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投身乡村、他们的待遇提高了,城乡教师长期交流轮岗,村子里拉起来电线、网线,越来越多的人们明白,教育事关文化基因的传承,事关国民素质的提高,更事关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唯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持续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扶贫,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唯有上下一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才能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伟大蓝图。

老师们给所有学生在暑假里每天开三节课,希望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

隔着窗户,我听到松涛声里伴着学生们阵阵读书声,真希望每一棵松树都能茁壮成长。徐老每天早上都会花一点时间打理院子里的菜地,给学生加餐。这算是陶冶情操吗?算也不算。一个青年将自己的一生扎根在这里,不仅如此,他还要把松树成熟后结成的松子撒在地上,用爱、责任和奉献悉心灌溉,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参天大树。

三年后,我再来到这里,长松坡小学据说被合并到县里的小学了,村民们也摘下贫困的帽子,住进了县城整洁的楼房。大铁门上已经有了斑斑锈迹,教室里应该有更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更明亮的灯吧?如今,国家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待遇保障,加强人才培养,重视人文关怀。站在门口,注视着两栋略显朴素的教学楼,我仿佛看到,那一批批二十出头的青年们意气风发,几十年如一日地站在三尺讲台上,一支粉笔写了又写,在教育这条路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那就是为师者对教育的那股强大信念。我没能联系上徐老,据说他去了林州,和他曾经送出大山的子女们在一起,安享晚年了。不过可以了解到的是,二次退休的徐老曾来看望了新的学生们,将他的菜全部送了出去。

青松居刚建成的时候,是有欢声来访的,等到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就只剩下令人深思

的无限沉默了,而它承载的是乡村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站在门前,仿佛耳边充满昔日的欢声笑语。它将永久地伫立在这片松林中,眺望着远方它牵挂的孩子们。我能说青松居的结局是惨淡的吗?并不能,这反而说明了人们不需要野生的松树了,人们需要青松挺且直的精神,面对车水马龙仍然扎根土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