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幼互动中语言谈话活动的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浅析师幼互动中语言谈话活动的功能

 ,徐晓燕

成都高新区蒙世幼儿园     610000

摘要:《新纲要》中处处体现师幼互动的儿童观教育理念,在意大利瑞吉欧艾密利亚出版的《儿童百科语言》中谈到教师角色中,曾运用了一句形象的比喻,“接过孩子抛过的球”形象表达了师幼关系之间的深刻含义,他指出教师与幼儿之间交往就像抛球一样,一方面把球抛出去,另一方面把球接住,然后把球抛给对方或他人,这种不断抛球,接球的过程,十分恰当反应教师与幼儿之间合理互动过程。

《纲要》中对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

关键词师幼互动谈话活动作用功能           

一、什么是师幼互动

窗体顶端

互动,顾名思义就是相互动起来。师幼互动是指师幼双方对彼此语言、行为意义的理解和反馈。幼儿园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认知活动,师幼互动就是要让幼儿与教师之间通过沟通理解各种意思,达到不同的效果。《纲要》中对师幼互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和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由此可见,互动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

二、师幼互动的现状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幼儿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通过在幼儿园的实习观察,幼儿园师幼互动的和谐度远不如幼儿教育理论中所描述和要求的那么完美,而是存在诸多问题,并且问题的关键更多地在于教师。研究和构建和谐良好的师幼互动,有易于教师向幼儿传递

知识技能时幼儿能够更好地接受理解,还有利于教师指导幼儿学习知识和社会行为,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能帮组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经过实习观察和与幼儿园中老教师的交流记录,分析出当前师幼互动关系中存在的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师幼互动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教师对幼儿缺乏了解,缺乏针对性。 由于幼儿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造成幼儿性格上的千差万别,有的幼儿生活在家庭和睦的环境中,而有的幼儿爸妈离婚生活在破裂的家庭环境中,还有的幼儿爸妈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不同的环境造就幼儿不同的性格,通过我自己的实习观察发现:在第一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大部分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流。在第二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善于与人交流。在第三种环境下生活的儿童大部分被长辈娇生惯养,生活习惯不好,好动,不爱学习,不好管理。还有就是教师对幼儿进行家访和与家长交流的次数少,很多教师是在接送幼儿时与家长进行交流,但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内根本不可能充分地了解幼儿,最多只能是了解一些表面的东西,对幼儿在家的表现和个性不能充分了解,还有部分教师通过平时与幼儿的交谈能了解到幼儿的一些情况,但毕竟幼儿年龄小,语言能力有限,了解不到幼儿本质内心的东西。所以好多教师在不能充分了解幼儿的情况下,往往对其眼中听话乖巧干净漂亮的幼儿关注度要高一些,对聪明好学的幼儿关注度高,而对调皮捣蛋的幼儿关注度很低。这说明教师在对幼儿的关注度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平等。对于教师给予较多关注的幼儿往往会更喜欢亲近教师,使师幼关系较为融洽,更有利于师幼互动;而对于那些不容易被关注的幼儿则会对教师产生疏远感,害怕老师,不敢靠近教师,更有甚者讨厌老师,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这些儿童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如此恶性循环更容易导致不和谐的师幼关系,也不利于师幼互动。

(二)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占主导,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现实的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中,无论是在互动的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幼儿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重视。无论是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是在生活活动中,教师作为发起人的互动比例要远远高于幼儿。师幼互动永远都是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方式。

1、互动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进行交流。

师幼互动就是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幼儿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师幼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幼互动不是教师对幼儿或幼儿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教师与幼儿间双向、交互的影响。教师和幼儿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教师和幼儿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影响的。

师幼互动可以是教师与一名幼儿、教师与多名幼儿之间进行的互动。例如:在语言谈话活动《鼻子的用处》中师幼互动的一个片段:

当教师和小朋友谈到动物朋友的鼻子有什么用处时,一个小朋友说到:“今年我和妈妈去澳大利亚旅游认识了长鼻猴,知道了公长鼻猴的鼻子是向下长的,母长鼻猴的鼻子是向上长的,他们的鼻子在遇到危险时发出声音,用来打招呼。”

教师马上回应:“她旅游知道了长鼻猴鼻子的作用,还有小朋友用其他方法知道动物朋友的鼻子用处吗?”

“我发现我们家的狗是用鼻子来闻气味,找回家的路。”

“我和妈妈一起翻书,发现猫的鼻子用来闻老鼠的味道,捉老鼠。”

“我和妈妈一起上网查资料,知道了大象的鼻子可以抬木头,喝水,洗澡。”

教师与一名幼儿的互动后,抓住孩子回答问题的可挖掘性,进行追问,从而引发更多的小朋友参与进来,调动更多幼儿互动。

2、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关系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在活动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不能讲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顺应幼儿的思维,努力以幼儿接纳的方式与幼儿对话。教师要学会观察、追随中捕捉幼儿自发生成问题的教育价值。在宽松的心理氛围中,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它们兴趣和爱好了解它们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话题,在生活中提升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随机应变,善于捕捉幼儿发出的信息,能走进幼儿的心灵,能生成出支持性的、欣赏性的、朋友式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多种形式的师幼互动。从而达到教育活动的目的。

() 师幼互动中,教师不能正确处理犯错的幼儿,对其批评惩罚
  幼儿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整天问这问那,摸摸这个碰碰那个,有时候可能会犯错误。有些教师不会考虑儿童的心理因素,对其采取严厉的批评,甚至体罚、恐吓,这样就很容易使幼儿变得沉默寡言,失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害怕老师,有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就跟老师反着干,以后犯类似错误、搞恶作剧的频率就会大大的增大。例如:我在实习中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上游戏课的时候,一位儿童在玩积木的时候,由于过于兴奋把自己拼成的积木跟小朋友们炫耀,不小心把积木摔坏了,老师看到后对其严厉批评,甚至动手,并对其大声呵斥:“以后游戏课再也不发给你积木,你自己在那看别的小朋友们玩吧!”老师话音刚落,那位小朋友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老师立马大声指着他说:住嘴,我再听见你哭一声,就给你妈妈打电话带你回家。别在这里了,我不要你了。教师的语言非常生硬,而且带有严厉的批评色彩。

()师幼互动枯燥无味、模式单一,不能激起幼儿的热情

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师—— 规则的维护者,儿童——规则的执行者,教师成了儿童的“代言人”,而儿童则成了教师的“应声虫”。

师幼之间的互动大多发生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而不是在游戏之中;大多数发生在教师与幼儿集体之间,而不是发生在教师与幼儿小组、教师与幼儿个体之间。

()教师漠视幼儿,对幼儿发起的互动经常表现为不敏感

教师面对幼儿抛过来的互动信号注意不到或没有反应,甚至听到不予理会。在互动活动中,有些幼儿因为年龄小,所学知识和能力有限,对好多问题都很好奇,喜欢多问为什么,教师为了不打断她的教育计划或者认为幼儿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往往忽略了幼儿在教学或生活中产生的各种质疑或疑惑,使其幼儿的各种问题被无形的抹杀掉。例如: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常常提出疑问,老师总是很生气的说:“不要说话,认真听老师给你讲故事下课再讨论问题“,或者说:”回家问你妈妈”、、、这些抹杀孩子兴趣的语句,不能巧妙的接过孩子们抛过来的互动信号。

三、师幼互动的问题分析

     谈话就是沟通,是帮助幼儿学习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活动。谈话活动是向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根据一定的语言教育理论,将一部分语言教育的任务付诸实践,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产生影响。谈话活动具有任何其他的语言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良好的谈话活动是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倾听和表达的。

例:中班故事《会爆炸苹果》中,其中一个教育目标是让幼儿学习小猪一样是个勤劳诚实的好孩子,于是我提问:在故事中,你喜欢谁呢!为什么呢?大多数幼儿都说喜欢小猪,小猪爱劳动可是突然冒出小明的重声“我喜欢的是狐狸。”我当时愣住了,但也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我把他叫过来问:“你为什么喜欢狐狸”。小明说:“因为狐狸聪明,想办法拿到苹果,我一听,他说得对,但与我的教育目标不符合,于是,我说:说得对,狐狸是聪明的,便你觉得狐狸的聪明是对的吗?小猪辛苦种的苹果被狐狸骗去了,你是小猪的话,你会怎么做了”“不高兴,伤心,你 觉得狐狸对吗?“不对”

分析: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增突飞猛进幼儿接触了许多事物,他们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这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另一个,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强,为了能得到心爱的东西,会想出各种方法去得到,同时也忽视了周围的人与事物,而“狐狸的小聪明”正影射了孩子的这个心理,在这个活动中,我的确被小明的答案给难住了,从教育目的讲,他的答案不符合我的教育目的,但从幼儿的心理讲,自我中心“与狐狸的小聪明”成了正比,也就是说“狐狸的小聪明满足他的自我;从教育说: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双方影响;思维上说:小明的思维是逆向思维与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是从反面或从浅的方向考虑问题的思维,求异思维是思维与别人的答案不一样;“狐狸”这个答案反面衬托了小猪;我正因为关注了小明的回答与其他的孩子不同,因此处理上先肯定他的回答,以予鼓励,再以谈话的方式加以引导使之回到教育的目的

    上述的案例中,恰恰反应了《新纲要》提出的一条: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感觉到他们的需要及时必适当的方式应称,形成合作完成的师生互动。

(一)语言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首要条件要有积极情感交流做支撑。

有了积极情感交流才能关注孩了,了解孩子,在积极情感中,作为教师应是理解孩子尊重孩,现在的教师不再是权威者而是孩子的伙拌、朋友。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孩子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老师为什么要生动、讲故事、亲切的谈话,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等手段来吸引幼儿呢?那是因为调动幼儿的情者,老师讲得生动与否与孩子的情绪成正比,教师引导得生动,幼儿就回不由自主跟着你走,相反,沉闷给幼儿造成不良的情感反应;另外在情感中要注意非语言交流与语言交流:两种交流可交替使用。

(二)语言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以关注每个孩子为支点。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种交流是用言语进行沟通的;其次语言它的求异性较强,每个人说的话都不同;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因此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要关注每个幼儿对活动的反映。《新纲要》说到:“要关注幼儿的反应与表现,”而作为幼儿教师也有这样的一句话:眼观八方。只有关注才有互动;

关注每个孩子是构建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是师幼互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孩子的回答和反应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而教师在关注孩子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这就是互动。

倾听能力的培养是在谈话活动中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交往的行为当幼儿围绕中心话题进行交谈时,他们的私立是呈辐射状向外发散的,而不同个体间的经验也多种多样。因此,幼儿需要在头脑中建构一系列问题:我需要说什么?他和我说的一样吗?我有没有相同的经验?

教师如何说,幼儿才会听,要怎么听幼儿才会说。同时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刺激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例如倾听教师语言,对同伴语言的倾听等。

教师的语言魅力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倾听能力。教师要用动听的语言,促进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例如,用多变的语气,来配合不同的教育情景。

(三)幼儿语言表达

1、创设谈话的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创设谈话情境的方式。其次,注意创设的情境与谈话话题之间的关系。

2、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应当放手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允许幼儿在交谈中说任何与话题有关的想法。鼓励每位幼儿积极参与谈话,真正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在自由交谈的活动过程中,适当增加幼儿“动作”的机会。

3、教师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

在此阶段教师通过逐层深入的谈话,向幼儿展示并帮助他们学习运用新的谈话经验,使幼儿的谈话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此阶段向幼儿展示的新的说话经验,不是用示范、指示的方法说给幼儿听,而是通过深入拓展的谈话范围将这种经验逐步传递给幼儿。教师在组织谈话活动时,应当特别注意思考自己“说什么”和“怎么说”,因为此时教师说话的内容和方式,直接关系到幼儿有关新的谈话经验的学习。

四、师幼互动的对策

(一)给予欣赏式的回应

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给予欣赏式的回应更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二)给予提升式的回应

幼儿的生活经验都是零散的、直观的,老师组织集体活动的目的就是将部分幼儿的零散经验分享到集体的经验,将幼儿的直观经验有效提升。

(三)给予引导式的回应。

引导是教师常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导,给予幼儿有益启发,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四)给予修补式的回应。

当幼儿起来回答问题时,经常话语零碎,表达不清晰。此时,我们教师是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经验给予一定的修补。

(五)给予追问式回应。

当幼儿的回答还没有到点子上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引导幼儿深入思考。

在活动前也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自己班级孩子的发展水平,同时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充分预设关键性提问。对于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孩子可能出现的回答,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大致回答,预设自己的回应。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回应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总之,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互为主体的人际互动。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应该多与幼儿进行交流,建立真正的民主、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互动关系,为幼儿营造开放、和谐、温暖、宽松的环境,使幼儿健康、快乐、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南京江苏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2、卢华  《师幼互动中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 2007年4月出版

3、刘晶波  《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4、张明红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5——210

5、何琼  《瑞吉欧 .艾密莉亚的儿童观》  2009年11月

6、【美】阿黛尔.费伯   伊莱恩.梅兹立希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中信出版社  2009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