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南江文化资源,开展短途研学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3

寻找南江文化资源,开展短途研学活动

苏志承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连滩中学 

摘要:地方的优秀文化遗产资源,对当地过去的民风民俗、建筑风格等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带领学生深入实地进行我们南江流域的文化资源参观、了解、研究,通过这些优秀文化遗产资源的研学,激发学生对南江文化研究的兴趣,传承南江文化。

关键词:研学传承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历史价值

新版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是身边的文化遗产》,教材的内容是这样说的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①

综合看来,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是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地方的优秀文化遗产资源,对当地过去的民风民俗、建筑风格等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寻找身边的文化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也就是寻找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资源。带领学生深入实地进行我们南江流域的文化资源参观、了解、研究,通过这些优秀文化遗产资源的研学,激发学生对南江文化研究的兴趣,传承好南江文化。

“研学”是研究性学习的简称研究性学习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转型为“对话中心”的一种课程形式。②上一次对学校旁边的张公庙进行课外研学活动后,学生的研学情绪被激发出来,都纷纷寻问,下一次我们要到哪里参观,研究哪个内容等。所以,寻找身边的优秀文化遗产,让学生传承好当地优秀的文化,既是教材的要求,也是拓展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途径。

一、南江文化资源整合

(一)有形的文化遗产 

南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沿着南江河流域生存生活而积存下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1.远古文明

有形的南江文化遗产之——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的远古文明:河口镇和都村磨刀山古人类活动遗址,南江河边的先辈,也把这些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磨刀山遗址重现了远古人类生存习性、生活形态,文化形态等内容,让我们参观的同学都大开眼界,感慨当时南江河流域环境的原始风貌,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简单、工具的简陋。在这里从古人类的生活轨迹,探寻古人的足迹,领略远古时代流传下来远古文明。

2.明清民居文明

有形的南江文化遗产之——明清建筑文明,包括兰寨古村落和连滩光二大屋,都位于连滩镇西坝村委内,并且在相邻的自然村。其中兰寨古村落位于兰寨村,村里保留明清古建筑350多座,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座,有状元进士馆、十德文化馆、状元树、兰寨当铺、林氏宗祠、安宁庙、福和大屋、瑞昌大屋、福生大屋等有名景点。村内建筑物保有从元朝到清代的风格,代表了不同时期南江流域古建筑艺术的较高水平,也是村民住宅与南江大自然风情的有机融合,蕴藏着深厚南江的人文历史内涵。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力打造以兰寨古村落为中心的南江小镇旅游文化基地,以免费开放的形式,再加上村口的百亩农田,秋收后种上了油菜花,使得兰寨古村落的名气大振,吸引一批又一批外地旅客来旅游参观、研学、写生、照相采风、夏令营、冬令营、农耕体验等。

光二大屋位于石桥头村,始建于清朝嘉庆十五年(1811年),历时十年建成,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大屋创建者邱员清,字泽徽,号润芳,因其头顶光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人们便称他为“光二”,称该屋为“光二大屋”。光二大屋建筑规模宏大,占地10亩,全部用青砖石灰浆砌成,冬暖夏凉。屋顶最高处约20米,四周是一圈高大的围墙,围墙厚约1米,高约8米,最高处达13米。大屋共有大小房间136间,内有水井一口,还有仓库、磨房、舂米房、密室、晒场等。大屋在建筑结构上,充分考虑了防火、防盗、防洪功能,是国内绝无仅有的集此三项功能于一身的大围屋,大屋集清宫艺术、岭南古建筑、梅州客家围屋、南江建筑等众艺术风格于一体。

3.明清庙庵文明

有形的南江文化遗产之——明清庙庵文明包括张公庙和天池庵。连滩张公庙,是郁南县幸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物之一,是为了纪念明代广东总兵官张元勋而建。它位于连滩镇的连滩中学右边,始建于明代万历年(1587年),至今已有422年的岁月,庙宇经5次重修,最早的一次重修建于万历年二十七年(1599年),清朝也多次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建和扩建,最后一次重建是在光绪三年(1877年)。张公庙具有鲜明的建筑艺术特色,诗词、彩词、彩绘、图画、飞檐、龙脊等一切装饰,无不凝聚明清时期的民俗文化,整座庙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古庙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天池庵景区位于连滩镇上桥村天塘山,清代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天池庵由高僧定峰长老创建,距今约有360年的历史,

属广东省省级重点寺院。寺院内有泉自石罅流出,人们在石罅下面凿出清石池,“天池”由此得名。天池庵景区布局以奇山灵庵和农业生态游为主题,有天池古庵、龙跃天池等景点,还有远近闻名的“天池四绝”:一是主庵没有正门,是在右侧开设了偏门;二是庵内的天井没有下水道,无论雨量有多大,天井内都不会积水;三是庵的后面是茂密的树林,大树参天,但屋顶瓦面上没有落叶;四是在整个建筑区内极少蚊虫生存,庵内环境显得更为宁静、幽雅。

(二)无形的文化遗产

无形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连滩飘色和“禾楼舞”。连滩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连滩飘色反映了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既具有中东南江流域民间文化的特色,又是历史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民间文化活动,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每年农历正月二十的“张公庙会”(即后来的“南江文化艺术节”),都有飘色表演助兴。连滩飘色远近闻名,多次应邀参加吴川中山举办的飘色表演大赛,将南江文化发扬光大。

“禾楼舞”是秦代南江流域的乌浒人在庆祝丰收、祭祀神灵时跳的一种舞蹈。自形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少数民族留下的民间艺术瑰宝,蕴涵着古代百越之地(南江流域)所具有的独特地方文化色彩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特色,是远古稻作文化的活化石。对研究古代百越以来的生产生活、信仰和民俗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岭南民间舞蹈史也有重要的价值。2008年,“禾楼舞”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南江文化研学的目的

研学活动是课堂内容的延伸。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上课、听课是那么枯燥乏味;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以活泼健康的身心去学习语文,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研学活动其实也不是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优秀品质地方文化节,等待我们去研学。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南江文化传承人,我们的研学就在身边,因为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的南江文化。研究南江文化,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与课外有机融合,寻求课外探究的知识,训练参观研学的方法,培养研学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由喜欢研学转到喜欢课堂的变化过程。

通过先后两次带领学生对张公庙和磨刀山遗址的研学,我发觉学生的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了,班集体活动的组织条理清晰了,作文写作的思路也分得较清晰了,日常交谈中也会有一些关于南江文化之类的话题了,平常课外阅读的书籍也翻起了地理、地方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期末的测试,我所任教的两个班,成绩要比其他班要略好一点。可以大胆地说,研学活动给学生带来可喜的思想变化、阅读变化、学习变化。

三、探索与语文教材(八年级)之间的选取与可行性

新版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单元内容,有5篇事物类说明文体裁的课文,分别有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法布尔的《蝉》和毛宁的《梦回繁华》。阅读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说明重要纪念性建筑的文章,又可以引导我们了解波澜壮阔的历史,牢思想之基。而有关动物的文章则引领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③

这一单元课文事建筑类的说明文就有3篇,这里就可以与南江文化中的有形文化的内容相契合。学习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后,可以掌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的阅读技艺和方法。有任务式、分阶段的对南江有形文化中的建筑进行研学,那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在实际的参观研学中处理相应的问题。着力抓住建筑物的主要特点,如:说明建筑的面积、外形、内部布局、建筑结构、艺术风格、历史价值等,在参观游览时也会将参观的先后顺序与课本范文进行比较阅读,在实践中理解学到的知识;再将领会到的观察技能,如何将建筑物的主要特点写清楚,如何交代游记作文的参观路线,如何将看到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如何在作文中融进自己的情感或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运用到自己的游记类作文的写作中来。这样也可以叫做丰富了“学以致用”的技能吧。

毛宁的《梦回繁华》一文,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线索,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平民生活的各种风情,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构想和了解,透过画卷内容的条理分明、细腻的描绘,重现了古代北宋繁华的汴京的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南江文化中的《磨刀山遗址》和连滩禾楼舞两个内容又可与这一写法相联系。磨刀山古人类和禾楼舞整合的理由是:前者通过现场的参观了解,想象远古时期的南江流域环境,隔着时空,走进了空灵澄澈的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此种的写法,是考验着学生的想象理解和条理细致观察能力;后者则通过亲身上阵跳禾楼舞的体验,从这远古稻作的原始舞姿当中,想象我们的先辈在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时,跳出来的是一种整齐而欢快、庄严而神圣的舞蹈。学生参与并走进这些优秀的典型的南江文化,运用想象和联想,构想当年南江人民的生活风采,体会悠长的南江文化魅力,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自豪感。

四、研学活动突出学生“双主”地位

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要求。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外的研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即教师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所有的研学任务布置到每一个同学,把研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亲身去观察、去感悟、去领略。要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能力,明确研学既是分工,也是有合作的,小组成员在研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各项工作:整个活动的安全、活动的有序进行、现场数据的测量、实际情况的观察、数据的整理,都要各组员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注意小组任务完成后的分享交流,共同完成每一次的研学任务。

第一次组织学生到张公庙研学,我是没有特别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各组小组长的任务落实不到位,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纪律性得不到保障,各数据的记录也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整个活动有比较多的不完美的地方。

第二次到磨刀山研学,我对整个活动考虑周详,包括细节活动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把参观的任务一项一项的明确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他们小组完成各自任务,成果分享,也都让小组长负责完成。从学生的游记作文来看,磨刀山研学活动还算成功,学生能了解到了磨刀山古人类的一些详细情况,乐观地参加了整个活动;再到小组的资料收集、整合,成果展示,代表发言等,各小组都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最后的游记写作自然就得心应手了。综合来看,学生参与的兴趣高涨,活动有序进行,能自觉完成各自任务,而且效果比较满意。

总的说,南江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人类的活动,到近代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南江流域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对南江文化作深入的了解、研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南江文明,传承南江文化。

参考资料:

①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

③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单元说明》

本文系广东省省级课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