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建筑的日常性设计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剧院建筑的日常性设计策略分析

陈幸蓉

身份证:440102199012203683

摘要:本文以剧院建筑为主体,从外部环境、建筑功能、建筑形式三方面阐述剧院日常化的设计策略,以期对其他各类公共建筑日常化设计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向广大群众展现出一种轻松、日常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剧院建筑;日常性;设计策略

引言: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逐渐增加,剧院建筑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环,自然也应当尽量满足人们的日常娱乐需要。同时,剧场建筑是城市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不仅承担起为大型表演提供演出场地的职责,同时也担负起保障广大居民的娱乐活动场所的使命。

一、剧院建筑的日常生活性

从当前情况来看,由于剧院建筑主要面向的是各剧团及各类表演团体,因此逐渐拉开了与普通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得剧院建筑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公共化作用。将日常化融入剧院已是大势所趋,剧院应以其极大的包容性满足人们对于日常娱乐生活的期待,让剧院走进普通人们的生活中。从整体来看,将日常融入剧院设计中应主要从外部环境、建筑功能、建筑形式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与此同时,日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观念,在进行具体的建设工作前需要获得各参建单位的认同,并以此获得全方位的支持,将日常化设计变为现实,充分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需要。

二、日常性剧院建筑的设计方式

(一)外部环境

剧院的外部环境作为引导群众进入建筑的通道,应以开放性为主要特点,吸引群众进行日常的文娱活动。

1.柔性边界

剧院建筑的日常化首先需要模糊城市与剧院之间的边界。第一,可以在边界周围建立疏落的植被绿化,例如小丘、灌木丛等,使得场地边界逐渐通彻。边界的模糊可以有效吸引外来的目光,同时也激起剧场建筑内部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没有视线的遮挡可以引导广大群众进入到剧场内部,举办各类集体娱乐活动。第二,利用边界可以建设人行道与赏景亭,为群众提供休息、交流的空间,在喧闹的城市中形成一方极具人情味的场所,拉近人们的距离。通过设计人行道引导群众进入到建筑中。通过以上两种方式为群众进入剧院建筑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性,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利用剧院建筑进行活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有效缓解群众生活压力。

2.多元化社交空间

    在进行剧院建筑活动场地的设计时,需要利用连续的小元素将剧院整体大环境合理分割成多个小区域,例如绿化小丘、乘凉树林、观赏水池等,通过多元化的元素吸引人们的注意。在进行空间划分时,各小区域也应当充分融入到大空间中,在不影响整体设计氛围的情况下,建立出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空间。除了小空间,设计师也应适当预留出面积较大的小广场,将开放性与美观性充分融入到整体的设计建设中,有效引导群众的活动。另外,要注意适当“留白”,不需要对此类区域进行过度的修饰,以朴素美吸引群众驻足。

    剧院外部环境的设计应当将在剧院建筑中活动的人也当做景观的一部分,使人们转变观点,将剧院当作活动空间,而不是观赏景点,吸引群众进行文娱活动[1]

(二)建筑功能

    由于大型表演并不是常有的,加之缺少公共性,剧院的使用频率极低,且单一的表演空间无法满足复杂的表演需要,因此,设计师应当注意增加多样化的观赏区域以及非主体功能区域,充分满足群众对于多元化活动空间的需要。

1.主体功能外扩

传统的观赏空间功能性单一,无法吸引公众举办文娱活动,因此设计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出剧院建筑空间的活力,不再将提供演出场地作为主要功能,积极参与外部空间或边缘空间的活动中来,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的活动条件,引导观演活动的进行。第一,设计师可将排练厅移动至建筑边缘,在非演出时还可对外开放,为群众提供一个可以举办小型会议、演出的场所,增加空间利用率。第二,对于宽敞的平台可建设一个露天小剧场或传统的观影空间,平时可以进行艺术表演或播放公众电影,在演出时也可以作为供演员休憩的场所,能有效拉近演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为群众提供更多的观演机会。通过对空间的多样化利用,可增加群众对于剧院的熟悉程度,让剧院逐渐“接地气”。

2.增加非主体功能

除了传统的演出功能,剧院同时也可以增加多种与表演相关的功能空间。例如舞蹈学习教室、乐器学习教室、排练厅等,可以有效丰富剧院的艺术活动内容。同时,为了有效满足群众的消费需要,也可以划分出相应的区域建设咖啡店、餐厅等休闲消费场所。此类区域的建立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社交场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剧院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设计师可也充分引入公园概念,可以适当建设屋顶花园或空中花园引导群众进行参观,在景观观赏的过程中吸引群众进行剧院建筑的日常使用。非主体功能区域的建设将使得群众的各类文娱活动逐渐兼容,提升剧院的复合功能性,形成聚集效应,增加剧院日常性特点。

3.创造公共动线

    除了以上两点,设计师应当注重对公共动线的科学设计,有效贯穿建筑内外,实现各不同功能区域的互联互通,整条动线可以在不影响剧院正常观演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普通群众免费参观、体验艺术表演的要求。无论是咖啡馆、排练厅、舞台还是花园,都将成为动线上吸引群众参与的亮点。

(三)建筑形式

    日常化剧院建筑形式的设计,应当以贴合人们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需求为主要原则,通过透明化、生活化、日常化提升建筑的烟火气息。

1.透明化

    进行剧院建筑时应以透明化为原则从多层次进行设计。在外观形态方面,剧院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室外活动区域,例如露天剧场、室外楼梯等,将建筑内人们的生活呈现在外部群众面前。外墙设计可采用多孔折板幕墙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阻挡阳光,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群众视线。另外也可以利用玻璃幕墙代替普通开窗。通过利用不同的材料以及对空间的有效应用,可以将剧场建筑内部清晰地展现出来,有效增加了建筑的整体动态感观,激起群众对于剧院的兴趣。另外,由于采用相关的透视材料,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对视的尴尬,减少建筑内外群众的对立感。

2.生活化

    设计师在进行阴影空间的生活化处理时,可将此类区域划分为可以观景休息的场所,适当加入设计景观,让群众不必进入到建筑物中就可以得到休息,满足了群众的心理庇护。同时,对于较大的阴影空间可以划分为晨练、广场舞等活动场所,从实际的生活需要出发,为市民提供可以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并为群众提供可以进行活动的相关设备。

3.日常化

    在剧院建筑的色彩选择上,可以利用互补色的原理,例如蓝色和橙色,选择醒目的颜色,实现剧院审美的大众化,摆脱以往冷灰色调的刻板印象。颜色是人们记忆及情感的寄托,例如蓝色就会让人们想到大海、夏天凉爽的矿泉水、爽口的薄荷糖等,通过文化隐喻的方式引起群众的强烈共鸣,甚至是激发出城市的历史记忆。颜色没有高雅还是低俗之分,设计师应当选择群众喜欢的、有亲切感的颜色,让剧院建筑同样可也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一张生动名片[2]

结论:综上而言,想要将日常性融入剧院建筑,需要从外部环境、建筑性能以及建筑形式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呼应,为广大公众提供了可以进行日常娱乐活动的空间,让人们充分参与到城市的文化艺术活动中,有效提升群众的艺术审美水平。因此,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广大群众的需要,设计出让人们满意的公共建筑。

参考文献:

[1]郑婷婷,徐磊青.空间正义理论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重构[J].建筑学报,2020,619(5):96-100.

[2]车志远,汪灏.当代纪念性建筑创作的“日常化”介入[J].住区,2019,093(5):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