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张沛霖

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蒙西分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91

摘要: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但还存在着政策工具利用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中央层面可再生能源政策主要以国家五年规划为指导,政策内容渐趋完善,逐步出台了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政策文件;政策类型逐渐多元,覆盖了战略、规划、标准、通知等多类型政策。地区层面可再生能源政策数量庞大,各地区政策数量存在差距。政策工具利用有差别,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偏重于命令型和激励型政策,东北地区信息型利用较多;政策力度也有差异,东北地区政策力度较大,其他地区多集中于中间力度等级;政策目标都较为清晰,有力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发展。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政策;碳排放;影响

引言

在碳排放的发展背景下,一方面,为了早日实现“碳中和”,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能源的存储量下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发展新能源一直都是我国能源战略的新方向。因此,本文通过可再生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重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可再生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

1.1可再生能源政策促进能源低碳转型

可再生能源政策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减排。一方面,为了应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高等问题,政府出台上网电价等扶持政策,降低了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发电成本之间的差距,保障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收益,促进了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消纳保障和管理规定等政策,提高了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实现了能源低碳替代。在可再生能源配额标准(RPS)政策和“重点地区最低保障性收购利用小时数”等消纳保障政策的约束下,促进电网公司购买绿色电力的意愿增强,推动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比的提高。绿电交易等政策有助于打破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省际传输壁垒、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为提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创造了良好制度环境。

1.2可再生能源政策引导产业低碳发展

可再生能源政策通过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实现碳减排。一方面,电价管制政策、RPS等消纳保障政策有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降低化石能源消费。相关政策可促进能源调度优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设施利用效率、并网率、渗透率和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产业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向低碳化,促进产业低碳转型。另一方面,绿色金融等财税支持政策不仅有助于对重污染企业形成融资惩罚效应以及投资抑制效应,淘汰高耗能产业,而且有助于降低绿色产业投资的代理成本,引导资金流向资源节约型的低碳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低碳化转型。

1.3可再生能源政策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一方面,可再生能源政策通过绿色金融和绿色证书交易等政策吸引投资、推动设备节能改造,提升能源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碳减排。另一方面,财税支持和研发补贴,可以有效降低技术研究沉没成本,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吸引更多的研发投入,最终诱发更多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与大规模应用,进而推动碳减排。此外,可再生能源政策有助于推动CCUS等负碳技术的发展。同时,价格管制政策对使用CCUS技术的发电企业施行电价补贴,能够起到鼓励电力企业脱碳的效果。

2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储能技术不成熟,可再生能源发电稳定性较差

由于风电、水电、光电普遍具有受气候、季节影响较大的特点,其在风力资源、水力资源、光能充足时可以充分保障相关电力供应,但在相关能源匮乏的季节或者天气,其保障持续发电稳定性较差,且由于当前储能技术的制约,电力系统只能采取电化学等传统方式应对短时间内的日内调峰、调频,对于较长时间维度内的电力供应、负荷矛盾,电网缺乏可靠的调控手段,大量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夏季等能源供应的富集期内冗余浪费。

2.2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依旧受制于人

可再生能源普遍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难度大的发展特点,其对国家科技水平、产业人才要求较高,而我国由于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知识专利、技术水平较国外差距依然较大,虽然目前我国已成为光伏产业世界第一大生产国,但在相关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关键设备等方面依旧严重依赖于国外技术。

2.3可再生能源成本相比传统能源不具有优势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比例达到71.13%,数倍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使用燃煤发电,除了稳定性因素外,成本因素也是较大的考量,我国能源储备具有富煤、少油、少气的资源特点,煤炭缺口较小,而且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煤炭价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而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由于受风能、太阳能资源间歇性及技术水平影响,目前成本仍高于燃煤发电机组。

3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策略

3.1强化新型能源体系的可靠性,为我国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应体系转型形成可靠基础

一是加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建议从系统性、全局性的角度,加快完善我国电力系统安全体系建设,强化电力供应、运输、储存、输配、突发事件应对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性,提前谋划好管理、制度、技术等各方面准备,应对未来电力成为主力终端能源的新局面。二是完善新型能源科学技术体系。随着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等新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大,技术的自主突破和掌握愈发成为能源系统持续安全的重要保障。建议在能源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从国家科技投入、人才队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加强我国能源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从根本上保障我国能源体系的安全性。三是加快健全我国能源体系运行机制。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是化解能源转型过程中多方面矛盾的关键所在,也是从国家层面形成能源安全体系的抓手。建议加快完善电力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能源预测预警机制、能源供应应急体系等,使我国在能源绿色转型过程中,实现能源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保障能源供应稳定可靠。

3.2制定合理的风光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降低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本,化解用户用电成本大幅度上涨风险

风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越大,增加的系统成本也越大。“十四五”时期发展可再生能源时,应综合考虑双碳目标和用户的用电成本承受能力,保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和用户的用电成本增加幅度协调一致,防止因过度重视降碳目标而过多抬高电价,导致大量增加企业的用电成本,降低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考虑,“十四五”时期每年平均投产的风电及光伏电源最好分别不超过7000万千瓦。

3.3促进系统成本下降的有效容量市场及辅助服务市场措施

在有效容量市场内,调峰有效容量的价格应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同时,容量价格的高低与调峰能力挂钩。在建立有效容量市场的同时,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应增加用户及售(供)电公司必须购买一定数量储能设施容量的强制条款。这样不仅通过市场机制降低调峰容量的成本,而且增加调峰容量的供给,提高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在辅助服务市场内,应使发电企业、储能企业及用户成为市场主体。辅助服务费用先由电力调度机构(交易机构)与辅助服务受益者结算,再由电力调度机构(交易机构)与辅助服务提供者结算,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公平原则。

结束语

可再生能源政策是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因素,国家相继出台可再生能源政策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实现低碳发展,可再生能源法、碳排放交易政策、绿色电力证书制度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政策是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手段。截至目前,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已出台了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助推能源转型,实现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祥现.关于能源与电力“十四五”规划的八点建议[N].中国能源报,2019-06-10(1).

[2]任东明.“十三五”可再生能源发展展望[J].科技导报,2016(34):133-138.

[3]高虎.2010-201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与行动[J].

中国能源,2016(38):6-9.

[4]涂强,莫建雷,范英.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演化、效果评估与未来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29-36.

[5]许阳.中国海洋环境治理政策的概览、变迁及演进趋势——基于1982——2015年161项政策文本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6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