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3

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

苏润喆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摘要:在文旅融合和体验常态化的背景下,“博物馆”已经成为都市人在闲暇时光借由“旅游”放松身心的重要社交场所。20世纪末伊始,国内兴起了对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热潮,针对于“博物馆”和“旅游业”两大主题,学者们对于两者的独立研究以及二者存在的关联性均有一定意义上的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在博物馆学、社会学及二者交叉领域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因此,博物馆旅游这种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旅游活动方式,在社会学和博物馆学的双重背景下,“博物馆+旅游”作为体验式社交活动与旅游跨界融合的新模式,让普通的旅游观光上升为高品质的社会体验。笔者通过搜索“博物馆旅游”关键词,获取知网近五年内有关“博物馆旅游”为主题的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博物馆旅游”吸引力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文旅融合、游客体验、行为动机等三个视角。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游客体验、行为动机

1.文旅融合对博物馆旅游吸引力的影响研究

文化发展作为提升城市活力的主要活力源泉,也同样影响着着博物馆旅游的生存和发展。南开大学刘阳指出博物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他从日本建设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集聚地,促进文化遗产活用等系列措施中得到启示,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博物馆旅游发展的趋势,也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王博也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需要坚持改革发展的主导理念,创新博物馆旅游概念和发展模式,将博物馆文化和旅游发展进行有机整合,构建旅游和博物馆协同发展的互动模式。[2];当今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 庞玮从宣传、体验、产品等方面提高云南博物馆的知名度,让云南博物馆旅游体验更加趣味化与生动化,同时注重挖掘云南故事内涵,加大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力度,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云南文化,推动云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3];韩宗勋在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剖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江苏省各博物馆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创新型博物馆旅游发展策略[4];刘方义对博物馆旅游文创产品的传承与创新、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及文创产品情感化的思考研究,为地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参考[5]。

以文旅融合为背景,不少学者结合创新赋能的大数据技术,为博物馆旅游的产业优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张阳阳、郭雨露等提出了博物馆旅游创新发展路径,以期推动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果是解决大多数博物馆的文化旅游游客稀少问题的有效途径,直接影响博物馆文化旅游价值和文旅融合事业的推进[6];刘阳通过分析天津地区博物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政策基础及制约因素,提出延伸型、重组型、渗透型等三种融合发展模式,并对天津地区博物馆旅游发展提出对策建议[7];字杨凯平分析了博物馆与"文创+文旅"产业融合的必要性,通过国内目前博物馆与文创、博物馆与文旅结合的情况分析,得出目前博物馆应该继续改进与加强之处[8]。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是博物馆旅游常态化的重要因素,不同领域的学者运用案例分析、现场调研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研究价值。

2. 博物馆游客的体验研究

博物馆游客体验是从游客角度出发,更强调人们的生活经验、经历和感受,同时让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逐渐渗透进公众的生活,让博物馆和游客之间达成“共识”。诸多学者运用新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探索博物馆游客体验对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张侣莹运用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证实了数字博物馆在线体验影响旅游者出游动机[9];邓椿主要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和IPA分析法,从活动、环境、体验、收益等方面对游客满意度进行深入探究。通过ASEB和IPA协调作用对游客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提出了运城博物馆博物馆游客体验的建议和策略[10];基于游客体验偏好视角下,寇星以内蒙古博物院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信度效度检验,并应用体验偏好理论(IPOP)区分各研究要素, ,构建体验偏好调查模型,开展基于体验偏好理论的博物馆游憩价值的研究[11];乔增婷提出旅游体验设计下博物馆特色旅游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加大宣传力度、创新陈列方式、开发体验项目、加快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好的满足游客深入体验文化旅游的新需求[12];周慧敏通过网络获取游客对长沙博物馆形象感知的数据并分析,进而研究长沙博物馆的形象。并从旅游业的角度为长沙博物馆形象的传播策略提出合理建议,探索新时代发展的理想路径[13];夏颖探索了多媒体交互技术在风筝文化旅游体验上创新模式,在5G来临的背景下,具体提出交互式LED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体验应用创新。给游客体验式旅游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4];韩海龙首先对博物馆游客体验影响因素体系做一个初步假设,并在归纳博物馆体验质量评价的因素的基础上,运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实地调查结果,找出游客体验的客观影响因素以及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关系[15];李永乐以中国漕运博物馆为例,通过阶梯访谈法获取游客优质留言与评论,从中提取游客满意因素,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各因素进行分层、编码,绘制出关联矩阵和价值层级图,探究博物馆游客价值追寻的形成机理及其深层次的内在结构关系所指关系表明愉悦感是博物馆文化旅游者主要的价值追寻之一[16];是丽娜运用问卷对游客在南京博物院的教育、娱乐、服务、设施、审美上的体验进行调查,研究了游客体验与重游意愿的关系,结果表明上述五个方面与重游意愿显著正相关,其中审美体验对重游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关系[17];杜文霞认为改良博物馆的陈列和展示方式,提高旅游者在博物馆旅游中的娱乐性、参与性,是博物馆旅游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并通过SWOT分析法,证实了在体验经济时代,VR技术的引入将能有效提高博物馆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18];柏灵通过质性编码分析中国工业博物馆游客旅游体验特征,发现游客在博物馆旅游中的体验热点、体验痛点,为提高游客体验满意度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形成游客对中国工业博物馆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殷萍萍指出,一个好的博物馆旅游是否能给观众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关键取决于对于日渐成熟的国内旅游,个性化的旅游发展。博物馆的旅游体验性更成为观众十分注重的方面,通过旅游的发展使得旅游的体验性更有可看性和可观赏性[20];李安秋认为博物馆旅游体验形成的主要脉络是游客在参观游览过程中所唤起的集体记忆及旅游情感,二者构成了旅游体验的心理反应变量。博物馆旅游体验产生的行为结果变量则由推荐意愿、重游意愿以及文化认同这三部分组成[21];罗茜的研究表明:教育体验、娱乐体验、设施体验、服务体验、审美体验等五个体验感知要素,与博物馆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紧密相关,且为正相关,满意度的高低、重游意愿的强弱也受游客的人口特征、行为特征影响[22];何丹、李雪妍采用北京地区博物馆的网络评论文本,借助文本内容分析法探究了游客在博物馆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体验感知特征。结果表明:游客正面感知大于负面感知,满意度较高;游客动机主要为文化学习、专业研究、人生感悟、休闲娱乐与从众心理;游客行为主要体现在"参观、拍照、休息、游览"四个环节。游客满意度与博物馆的旅游吸引力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功能、票价、展馆特色、布展活动、设施环境、管理服务、区位交通等[23];龚煜指出,博物馆旅游是一项公益文化的体验活动,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发展博物馆旅游符合博物馆公益性的要求[24]。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博物馆游客体验的研究,学者们大都将体验因子维度化,并借助数字化模型等技术手段,得出游客体验对博物馆旅游吸引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3.博物馆行为动机的研究

社会学社交下游客的行为动机也是学者研究博物馆学、旅游学以及建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学者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网络点评 、现场调研等研究方法对博物馆游客的行为动机展开研究:徐婉君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调查方法,分析参观方式、参观频率、目的、停留时间等因素,得出内蒙古博物院的目标群体以高学历中青年女性为主,游览博物馆的主要目的为增长知识,了解历史,对游览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有较高的需求[25];张瑛教授研究发现①大学生的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可以概括为“求知”“娱乐”“合群”和“展品”四大类,其中“展品”动机最为强烈;②月消费水平、家庭背景、大学前的参观经历三个变量在旅游动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性别、年龄、专业等差异性不明显;③制约大学生民族博物馆旅游的因素分别为缺乏时间、缺乏亲友陪伴、博物馆缺陷等等[26];成汝霞以时光博物馆为例,借助微博评论,采用扎根理论标准研究范式,探究了时光博物馆游客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及生成路径,结果发现:①时光博物馆游客的旅游动机可概念化为31个要素,进而凝练成13个初始范畴,其中旅游吸引力、营销刺激、个体认知、环境压力和共情程度为5大影响因子。②时光博物馆游客旅游动机的各影响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吸引—刺激—共情—动机"的旅游动机实现路径[27];巨洒洒指出约翰·福克提出的"博物馆观众体验模型"是对观众研究一直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的回应。该研究形成于21世纪初美国博物馆观众人数减少的背景下,受休闲研究和动机研究影响。约翰·福克以基于"身份"的动机将观众分为七种类型,同时解释了"身份"与学习、记忆、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对既往相关研究更深一步的探讨。该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身份"相关的动机类型不具有普适性,二是类型划分并非固定不变。博物馆游客的行为动机作为社会学视角下影响博物馆旅游吸引力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博物馆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阳.日本促进博物馆旅游发展新举措及其启示[J].东南文化,2021(06):173-179.

[2]王博,李秋为.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旅游创新发展研究[J].文化产业,2021(33):145-147.

[3]庞玮.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旅游助力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J].旅游纵览,2021(20):158-160.

[4]韩宗勋,韦颖,郭旭艳.文旅融合背景下江苏博物馆旅游创新发展探析[J].当代旅游,2021,19(27):30-32.

[5]刘方义,陈竑.基于地域文化的博物馆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探讨[J].当代旅游,2021,19(26):15-17+97.

[6]张阳阳,郭雨露,杨文静,喻寒莉,康金倩,程丛喜.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旅游创新发展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21,40(04):66-70.

[7]刘阳,祖双喜.天津地区博物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博物馆,2021(02):35-39.

[8]字杨凯平,王娟.在“文创+文旅”时代的博物馆创意发展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3):53-54.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23.

[9]张侣莹.数字博物馆在线体验对旅游者出游动机的影响研究——基于QCA定性比较分析[J].美与时代(上),2021(08):84-89.DOI:10.16129/j.cnki.mysds.2021.08.029.

[10]邓椿,牛雅.基于ASEB分析法的运城博物馆旅游体验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20,38(03):37-42.DOI:10.15967/j.cnki.cn14-1316/g4.2020.03.009.

[11]寇星,基于体验偏好理论的内蒙古博物院游憩价值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DOI:10.27230/d.cnki.gnmsu.2020.001239.

[12]乔增婷,安洋乐,王一诺.洛阳“博物馆之都”创新发展推动“体验旅游”[J].当代旅游,2020,18(Z2):69-71.

[13]周慧敏,韩欣彤,阮诗淇.长沙博物馆游客感知形象研究——基于网络评论分析[J].博物馆管理,2020(01):82-87.

[14]夏颖,赵爽,顾振宇.传统文化旅游体验的创新模式——以潍坊风筝博物馆的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为例[J]科技传播,2019,11(20):149-150.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19.20.071.

[15]韩海龙.博物馆游客体验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8):112-114.DOI:10.13665/j.cnki.hzjjykj.2019.18.043.

[16]李永乐,孙婷,华桂宏.博物馆游客满意因素与价值追寻研究——以中国漕运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9(03):118-126.

[17]刘昺宏,是丽娜.博物馆游客体验与重游意愿的关系研究——基于南京博物院的调查分析[J].艺术科技,2019,32(05):149-151.

[18]杜文霞.VR技术在博物馆旅游中的应用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8):36-38.DOI:10.16227/j.cnki.tycs.2018.0599.

[19]柏灵,刘丽华.中国工业博物馆游客体验研究[J].职大学报,2017(05):81-84.

[20]殷萍萍.博物馆旅游体验性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6):30.

[21]李安秋. 集体记忆视角下的巴渝民俗博物馆游客体验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22]罗茜. 博物馆体验感知与游客重游意愿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23]何丹,李雪妍,周爱华,付晓.北京地区博物馆旅游体验研究——基于大众点评网的网络文本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02):233-237.

[24]龚煜.刍议博物馆旅游体验文化[J].中国商论,2016(36):56-57.

[25]徐婉君. 基于旅游者行为分析的内蒙古博物院旅游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26]张瑛,范应梅,李文龙.大学生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02):97-104.DOI:10.16197/j.cnki.lnupse.2016.02.013.

[27]成汝霞,黄安民.时光博物馆游客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与生成路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07):877-882.

作者简介:苏润喆(1995-).硕士研究生.男.汉. 辽宁省阜新市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