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探讨——以深圳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探讨——以深圳为例

林晓捷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是社区生活圈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深圳为例,以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便民商业六大类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结合大数据空间分析与调查问卷,从全市层面到典型生活圈样本,分析设施的类型、覆盖率、居民使用体验,总结设施配置特征与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社区服务设施;设施配置;社区生活圈

社区生活圈建设作为人民城市的重要实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2021年7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作为行业标准正式实施,提出社区生活圈是城乡生活和城乡治理的基本单元[1],要以社区生活圈为空间载体完善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转变,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社区服务设施配置作为社区生活圈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何践行生活圈的人本理念,有必要转变过去以抽象人为对象,依据规划人口进行千人指标的底线配置方式[2],以人的尺度、需求和体验重新认识社区服务设施,优化调整空间供给。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深圳为例,以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便民商业六大类社区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数据分析与问卷调查分析,从全市层面到典型生活圈样本,全面分析评价深圳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的特征及存在问题,探讨优化策略,以期为深圳及其他地区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评估和规划完善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深圳是一个高密度的移民城市,常住人口1756万人,平均常住人口密度约1.8万人/km²。深圳外来人口多,人口整体年轻化,儿童和青年人比例高。此外,深圳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现状形成非常多元化的社区,包括早期政府主导的福利房社区、市场商品房社区、城中村社区等等,需求呈现差异化、多元化。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多源数据架构全面评估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情况,除了空间大数据分析,还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访谈,以充分了解居民对各类社区服务设施的使用感受和需求。

1.2.1 空间数据分析

通过空间数据分析,评估现状社区服务设施的类型、各项设施覆盖率等特征。设施覆盖率指设施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占总居住用地面积的比例。

本次研究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数据来源于各专项规划数据及行业主管部门数据,社区菜市场数据利用百度地图API进行POI数据抓取,并进行数据处理。居住用地数据源于第三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1.2.2 问卷调查分析

发放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759份,其中包括对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调查问卷203份,居民调查问卷5556份,调查样本涵盖了深圳市各个行政区不同类型的社区,对象包括不同年段居民,采用线上问卷和样本社区现场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2空间配置分析

2.1设施类型分析

深圳社区服务设施配置主要依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深标》),一共包括了管理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养老六大类设施。相较于国家《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及上海等城市标准,社区层级服务设施侧重居住社区的基础保障类需求,比如幼儿园、小学、初中、社康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室、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等等,缺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多元化、差异化的设施类型,比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类型单一,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服务设施较少。

2.2各项设施覆盖率分析

基于道路网,通过GIS缓冲区模拟人的步行路径分析各类社区服务设施步行覆盖情况。结果表明,现状居住社区社康中心步行覆盖率较好,步行15分钟覆盖居住用地比例约87%;教育设施步行覆盖率有待提升,特别是小学和幼儿园,幼儿园步行5分钟覆盖率约66%,小学步行10分钟覆盖率约67%,初中步行15分钟覆盖率约78%;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亟需加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步行5分钟覆盖率仅3%,目前深圳人口结构尚年轻,随着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显现,应提前统筹谋划;此外,社区文化、体育设施步行覆盖率也有待加强(表1)。

表1:各类社区服务设施现状覆盖率情况

3样本调查分析

3.1居民使用体验评价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设施步行可达性要求方面,居民对幼儿园、肉菜市场、体育健身设施的步行可达时间要求高于社康中心、文化活动设施、小学、初中,85%左右的居民希望在10分钟以内可以到达上述设施(图1)。在设施使用频率方面,青少年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是小学、初中、体育活动场地、社区图书馆、儿童游戏场地,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是菜市场、小学、幼儿园,成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是小学、菜市场。在设施满意度方面,早期建设的居住区设施满意度要高于城市更新等高强度开发的新建小区,高于城中村,主要反映的问题是设施数量不足、规模小。在设施诉求方面,居民对体育健身、文化活动、儿童游戏场地、学龄儿童养育托管点、托育机构等多类型的设施需求较高(图2)。

图1:设施步行可达性要求调查结果

图2:需改善或增加的设施类型调查结果

3.2典型生活圈样本分析

3.2.1增量发展阶段建设的居住区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建设的居住区,既有大量的政府福利房,也有市场商品房。该阶段建设的小区规模普遍较大,容积率较低,布局规整,通常设有较大面积的体育健身和公共活动场地,由于早期设施标准相对粗放,初期居住区设施配置未必类型齐全,但随着后期逐渐完善,除了按照标准配置的设施,还增添了多样化的设施和便民商业业态,如老年兴趣班、社区食堂等,文化体育设施类型也比较丰富,包括健身器械、舞台、篮球场等,生活气息浓厚。问卷调查反映,居民对设施满意度相对较高,多数设施满意度达80%以上,主要存在问题是部分设施老旧、规模小。

3.2.2存量发展阶段建设的居住区

2000年以后,商品住房成为住房市场的主要供应,进入2010年代,深圳开启存量发展为主的阶段,受空间资源制约,小区规模普遍变小,开发强度大幅提升。社区设施配置上,标准相对完善,但实际建设中,由于缺乏统筹和空间指引,城市更新等实施性项目公共设施存在重复配置、设施规模小、空间碎片化等问题。例如某更新项目,面积约0.5平方公里,配置数十处设施,包括3个社康中心、3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每一处面积都不大,空间可达性差,使用不方便,整体服务品质并不理想。

3.2.3城中村

城中村是深圳一种独特的生活圈形态,中心城区及临近地区的城中村,以上下沙村、白石洲、布吉为代表,为移民人口提供了低成本居住空间,人口密度高,年轻人比例高。原特区外城中村,密度适中,原村民比例较高。城中村服务设施的共性问题在于:一是多数城中村服务设施空间不足,以租赁或股份公司无偿提供使用为主,缺乏政府产权物业的长效支撑。二是服务设施只服务于原村民,不对外来人口开放。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基于空间数据分析和样本调查分析,深圳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和问题:一是社区服务设施侧重基础保障类型,多元需求设施缺乏,老年人、儿童、特殊人群服务设施不完善;二是现状设施覆盖率有待提升,布局均衡性有待优化;三是设施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空间弹性和适应性较差,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4.2建议

4.2.1以需求和问题导向,丰富社区服务设施类型,重点完善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服务设施

在既有基础保障类型设施的基础上,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丰富服务类型,满足全年龄段人群差异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需求,重点完善儿童、老年、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服务设施。

教育方面,在基础教育设施基础上,鼓励规划建设普惠优质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根据居民差异化需求,丰富社区教育设施,如老龄化社区设置老年学校,儿童比例较高的社区提高婴幼儿照护、学龄儿童托管设施规模等;健康服务方面,重点完善残疾人健康服务,残疾人较为集聚的社区可结合具体需求特征设置社区康复站;养老方面,完善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社区长者服务站、小区长者服务点三个层级的设施配置;文化体育方面,丰富完善图书阅览、老年人活动、青少年活动、儿童游戏场地、球类场地、游泳池、健身跑道等各项功能;便民商业方面,支持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利店、生鲜超市、早餐店、美容美发店、家政服务点等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

4.2.2倡导建设温馨活力的邻里中心,鼓励多种形式的设施复合利用

倡导社区生活圈各类服务要素适当集中、组合布局,形成综合性的邻里中心。空间上,将多且散的设施适当集中形成小而美的邻里中心,空间更具有发展适应性和弹性。服务上,邻里中心为居民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此外,邻里中心是一个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是社区交往中心与创新活动中心[3],应依托中心塑造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吸引点。

4.2.3建立从评估-规划-实施-管理的公共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前期评估,利用居民调查和信息化手段,精准判读社区存在的短板和缺口[4],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施的配置,缺什么补什么,同时要契合居民出行规律和使用频率;二是规划与实施之间应有精细化的管控,管理部门除了审核服务设施用房的类型、面积等指标,还应对空间位置等进行审核,避免空间可达性差、空间使用不便等问题;三是实时监测服务设施运营情况和居民使用情况,通过定期开展评估,及时反馈需求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调整规划和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自然资源部.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Z].2021.

[2] 李萌.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7(01):111-118.

[3] 刘泉,钱征寒,黄丁芳,周晓冰.15分钟生活圈的空间模式演化特征与趋势[J].城市规划学刊,2020(06):94-101.

[4]杨晰峰.城市社区中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施方法和策略研究——以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0(03):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