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医院质量管理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4
/ 2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医院质量管理模式探索

高丽霞,和东阳,赵磊,王朦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郑州 450053

通讯作者:和东阳,Email:hnch_qcd@163.com,电话:0371-85515702

【摘要】为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针对目前国内医院质量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由院长、专业委员会、质控部门、职能部门、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构成的院、科两级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模式。

【关键词】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对医疗服务的切身感受。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1]。 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质量是医院发展的主线,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构建良好的管理体系。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由院领导、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组成,能够把决定医院质量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资源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达到一定的质量目标。因此,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是医院质量的基础和关键,从根本上决定了医院的生命。

1.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1.1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目前多数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三级,即领导层、职能管理层和业务层。领导层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职能管理层负责标准、目标的制定,并有管理、监督和反馈的作用;业务层负责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的自我监控。

1.2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管理职能分散。医院质量管理通常由几个职能部门负责,职能部门各自制定质量目标,医院总体质量目标不明确。质量督导检查由各职能部门自行组织,检查结果由各职能部门向医院汇报,并向临床科室反馈。多数情况下因临时性工作导致质量检查次数较少。就整体而言,传统的模式缺少系统性,管理职能分散的情况下会出现部门之间的差异,导致医疗服务的协调性、连贯性不足。

1.2.2管理的思维和方法落后。部分调查显示,目前医院质量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尚待提高。质量管理人员之前大多从事临床工作,对质量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和学习,主要表现为:所制定的质量目标和规章制度没有及时更新;质控方法主要以检查为主,方法较单一;对管理系统改进工作开展的较少。

1.2.3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的要求,医院逐步完善了院、科两级质量管理体系,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是科主任,并成立了质控小组。但是科室质控小组的职责、工作方法缺乏指导,有的以病历检查作为质控的主要内容,有的以传达院级质量检查结果为主。随着现代医院的发展,医院的管理趋于精细化,社会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医务部、护理部、院感科等职能部门的质控工作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很困难。需要更多地发挥每个科室内部质量管理作用,鼓励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2.新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构建

2.1管理体系的构成和职责

2.1.1院领导职责。医院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在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院长是医院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确定质量管理政策、方向和目标,明确人员职责,对重点目标进行监管。

2.1.2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的建立能够加强医院质量管理,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健全医院决策机制,实现医院质量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是医院质量管理核心委员会,在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负责引领医院各专业委员会开展工作。医院各专业委员会科学合理设置,积极发挥作用,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决策事项提供技术咨询和可行性论证。

2.1.3行政职能部门。成立有质量管理专职部门,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中心角色。专职部门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标准、流程,督促医院各专业委员会按要求开展工作,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掌握医院各部门的质量信息。分析总体质量目标与实际目标间的差距,向医院专业委员会反馈,通过追踪质量改进的效果,来发挥质量管理的监督作用。另外,医务部、护理部、感染管理科、总务科等行政职能部门也承担了医院质量管理的大部分职责,包括专业委员会管理、宣贯标准、督导检查、资源支持等质控工作;各职能部门对临床科室的管理重点是提供必需的资源支持,协助其建立自我管理的机制,使质控水平不断提升。

2.1.4科室质量管理。科室成立质控小组,科室主任为组长,还包括护士长、质控秘书和主要参与质控日常工作的人员。科室质量管理内容包括:贯彻执行医院医疗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制定本科室年度质量控制实施方案、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定期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整改措施,每月至少开展1次质控活动;定期对本科室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培训或组织人员参加医院质量管理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对本科室质控工作开展全面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重点质控要点开展专项质控改进工作,成立专项质量改进小组、运用管理工具,针对主要原因拟定对策、效果评价、持续改进。

2.2医院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必要条件

2.2.1技术支持。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理论和发展的最新阶段,是一种“以质量为中心” 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在正确的理论和技术指导下展开工作。质量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标准流程制定、质量管理工具运用、意外事件原因分析、质量监控数据处理等技术。做好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监控,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3]

2.2.2人力资源支持。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下,拓宽了质量管理的范围,对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应在制度上保障各级工作人员履行质量管理职责。医院领导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院领导对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积极性。医院需要对质量管理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理顺职能关系,并授予岗位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保证医务人员参与质量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医院必须明确医务人员在质量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同时充分考虑医务人员的需求,并建立合理的质量目标。适当对医务人员进行授权,加强沟通,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4]

2.2.3医院文化支持。全面质量管理和全员的参与,离不开医院质量文化背景的支持。要将追求稳定的组织文化变革为持续改进的组织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医院对各种质量缺陷的处理方式是单纯追究个人责任并惩罚,那就不需要关注系统管理。只有建立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模式,多部门相互协作,使用非惩罚性管理方式,员工才能积极参与,以患者为中心,逐步向更高的质量目标改进。使员工能够把质量当作是日常工作,而不是额外的工作。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医务人员以服务质量的好坏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医务人员能够自觉的完善自己的工作,不断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办法[S].2016.

[2]马学先,张春华,尚伟,等.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体系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26(5):34-37.

[3]韩晨光.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抓手推动医院稳步科学发展[J].中国医院,2011, 15(5):30-32.

[4]刘洁.医院全面质量管理初探[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41(3):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