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31
/ 2

新冠疫情下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李强

四川省第二退役军人医院荣军科 四川成都  611230

在新冠肺炎爆发期间,一些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不可避免也会被感染。根据国务院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总体部署,各地要加强疫情期间对重大精神障碍病人的管理和治疗。

一、疫情情况下精神障碍患者情况

1、心理应激反应显著,病情容易出现起伏。患有精神病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压力和外界的影响。在疫情面前,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而精神病人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焦虑、敏感、多疑等应激反应,从而加重疾病的症状。

2、盲目自信,成为高危易感人群。有些躁狂症/轻度躁狂症患者会觉得自己很强大,他们会拒绝任何保护措施,甚至会主动加入到预防工作中来。这些病人的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刺激,易产生矛盾,易造成病情反复;与此同时,更容易增加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

3、生活轨迹的改变会引起适应性的紊乱。在疫情期间,病人不能出门,只能在家里接受治疗;平时工作的病人,也会因为身体不适,而暂时停止工作。

4、服药不规范。在疫情爆发时,病人及家人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病情的发展上,忽视了心理方面的治疗,从而造成停用或漏用药品。如家属被感染致无人监护,病人不敢出门,或者由于交通限制,无法就医,会导致病人被迫停药。如果病人处于隔离状态,病人的家人不能对病人进行合理的药物监督,而隔离点的管理者对病人的管理不熟悉,会造成病人的情绪波动。

5、病情复发住院难。疫情期间由于管控问题,外地患者难以就诊,住院更是难上加难,导致患者发病后不能及时收治。

二、住院患者的情况

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每个人的心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尤其是住院患者,他们面临着疾病的困扰,压力要比常人更大,住院的时期也是情绪过渡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时期,一般来说,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认识和接纳自己的焦虑情绪

人类面对未知,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未知,产生紧张、焦虑、慌张、恐惧等等,都是很自然的情绪反应,是人类对“风险”的警示。患者往往是在感受并接纳这些情绪,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现在的自己,去调动有效资源治疗疾病,积极面对生活、面对疫情。

2、正确认识疫情,改变错误认知

疫情下的焦虑普遍来源于对感染的担忧,患者更为直接的面临最真实的威胁,大部分患者可以主动消除潜在威胁的焦虑,他们往往通过卫健委的官方渠道,了解疫情的真实信息,去核实自己头脑中的想法。例如:是否有过度夸大感染的风险以及后果?是否根据政策要求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防护?即使出现了发热或腹泻等症状,是否有可靠的医学检查证实自己被感染?患者正是通过了解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正确认识疫情,逐步缓解焦虑。患者要清晰的认识到:他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积极与家人或朋友多沟通,主动克服困难。

三、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

1、培养患者的情感交流能力

一个人的情感活动包括内部感受和面部表情。正常人会对外界事物产生情绪反应,例如喜悦,愤怒,悲伤,然后通过表情来表达。处于这一时期的患者常常给人以无聊和反应迟钝的感觉,因此应加强培训。首先,我们必须提高患者的兴趣,兴趣越多,情感投入就越大,幸福感就越强。其次要丰富患者生活内容,聊天,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等是日常生活中非常简单的事情,可以丰富有关患者的信息来源。最后,有必要鼓励患者及时,充分地表达其自身的情绪,使患者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学习和研究。

2、注意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患者的状况,安排患者适当的家务劳动,为扩大患者的社会参与创造条件,并允许患者参加娱乐活动,以确保安全并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充分尊重患者个性和私生活的氛围,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尽量不要指责他们,尽可能的鼓励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并加强培训,鼓励和照顾他们的生活技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积极参加社会康复服务。

3、在家庭生活中,精神病患者家属需要改善患者营养结构,改变生活规律,让其阅读一些有趣的书籍,以及帮助患者康复。患者的家庭成员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培训,掌握某些技能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4、锻炼语言能力

许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是自我封闭的,与其他人的交流不好。这些病人一旦生病,不进行锻炼,就会继续影响他们的社会功能,最后可能会有复发的风险。培养言语表达的能力,第一,病人要敢讲话,第二,要学会讲话。护理人员要让病人的家人了解语言的重要性及使用语言的方式,这样才能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放松的环境,让病人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防止病人在谈话中受到不适当的干扰、嘲讽和蔑视。如果病人不能说出清晰的语言,家人应该设法鼓励他们自然地讲话。对于不能说话不清楚的患者,家庭成员应寻找鼓励患者自然说话的方法。例如,让他对某些家庭问题发表意见,并与他开个玩笑。

四、常见药物使用原则

1、初量宜小

即第一次用药的剂量不应过大,通常采用一次量的最低剂量。治疗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在达到高剂量时需密切注意患者有不良反应,但一般情况下不能突然停药。

2、逐淅增加剂量

要想达到预期的疗效。 必须加大药量使每日剂量达到有效剂量。增加药量的方法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快加法:即每天增加药物剂量,直至达到有效才停止加药。另一种是慢加法:即每2-3天或3-5天增加一次药量,少数也可每周增加一次,逐渐到有效量。家庭护理的病人采用慢加法。

3、达到有效治疗量

我们服药后吸收进入血液里面, 当血液内的药物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临床疗效,这时的药量就是有效量。每个病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因此他们有效剂量是不同的。因此用药必须因人而异,必须个体化。

4、巩固疗效

在应用药物达到有效治疗以后, 必须维持这个剂量达到一定的时间,通常是15-30天,可根据病情缩短或延长。

5、缓慢减药

经过一般时间巩固治疗开始减药,但其速度宜缓慢, 不可骤然、大幅度地减少药量,否则很容易使病情反复,以致前功尽弃。

6、维持治疗

使用抗精神病药,在一段或数个疗程后,无论精神病是否已完全康复,患者仍需长期使用维持剂量的药物。如果你的医生认为你可以降低你的剂量或者停药,那么你就不要自作主张了。

7、在确诊后进行药物治疗:小儿精神病的诊断比较困难,只有准确的诊断,才能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