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知识点到学科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从学科知识点到学科思想

刘新志

山东省威海市第十中学264200

如何看待学生要学的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就像是一粒有待发育的“认知种子”。随学生学习知识的增多,知识之间互相融合勾连,认知结构开始发展,发育成为个体的思想、智慧和美德。就像树木扎根成长开花散叶的过程。抓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就是抓住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则纲举目张,融会贯通,并使之网络化,之后就会形成知识的或学科的思想。

没有对知识的深度处理和深度学习,找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学生获得的就仅仅是符号,学生学习的层次和境界就十分的狭隘和低下。那这个树木是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因此,在教学中不要焦虑于这题讲没讲,学生做的题数量是否够全面吗?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吗?不为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忙乱,静下心来面对知识的种子,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才是根本。

从学习过程的角度说,学科思想的形成是一系列学科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 经历包括采集、整理、汇总、分析、判断等细节得出一个成型结论的复杂过程。但是,知识和学科思想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 也就是说,并非知识学得越多,获得的学科思想就会越多。向下扎根,相信自然会叶茂树壮。例如:在教解直角三角形中,构建直角三角形,并寻找条件解直角三角形,就是抓住解题思想和方法的牛鼻子,所有的习题都是为该思想方法而进行,学生就感觉题越来越简单,完成作业习题就会得心应手,从而增加学习兴趣,进入良性循环。

从理论上来看,学科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学科知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伴随着形成了关于认识学科研究对象的学科思想,而这就是深度学习的关键之处,深度教学不是指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不是对知识的表层学习和表演学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而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是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深度教学强调为理解而教、为思想而教、为意义而教、为发展而教。深度教学切实体现教学的过程价值,丰富学生的课程履历和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其核心策略是过程策略。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理解性教学策略。理解是教学的根本基础,为理解而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知识作为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基本内容,不能停留在对符号本身的占有和理解上,而应该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理解具体知识所表征的特定事物和事务的本质及其规律、价值及其意义、思想及其方法、情感及其态度,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理解建立起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内在关联性。例如:对于初中学习有理数,对于负数的概念的引入为例,在现实世界有很多相反的量,例如足球比赛的加分和减分、电梯的向上和向下、商品的涨价和降价等等,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然后提出负数的概念,是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量,才引进了负数。这样一连串的实际生活的知识点,都具有相反意义上的量,就是它们的内在联系,总结发展成负数的概念,下一步自然而然就会涉及到怎么表示,发展的抽象出正负号,出现了正负号,自然就会发展到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解决如何在计算中处理正负号等等学科知识。这些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关于具有相反意义量的知识点内在联系发展而来的,也就形成了有理数计算的法则,法则就是学科思想。

第二,问题导向教学策略。体验和探究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必经过程,是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以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具体知识所隐含的思想与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核心策略,是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丰富学生学科经验和课程履历的根本要求。学生要找到零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不容易,需要有梯度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串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解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达成学习目标。例如:数学知识之间都是存在着- -定的联系,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类似的题目解法设计成问题串,以此加强知识之间的连贯性,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教学时,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定义,以及基本的判定理念之后,教师可以结合矩形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矩形的知识点出发,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第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与矩形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吗?”第二个问题:“平行四边形 的一组边长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平行四边形可以是矩形?”第三个问题:“平行四边形 是正方形吗?”第四个问题:“ 请说出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等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知识的串联,将这些知识连接起来,以此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的知识,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第三,情境性教学策略。从知识处理的结果与学生的现实状态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引起学生的反思、觉醒与感悟。情境包括自然或社会背景、学生生活经验、文化精神与思想。情境应聚焦知识结构的建立、可观察的表现性行为、学科经验的丰富、学科思想的建立,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形成。 比如,增强课堂的画面感、丰富课堂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例如:教授初中数学的《数据的离散程度》一节课,以到新疆旅游前分析天气预报的温度数据准备衣物作为情境进行教学设计,我先给出新疆十月份的平均气温数据为23度左右,由于只准备了夏天的衣物,结果到了晚上就需要买秋裤取暖才行的反差,激发学生对于数据分析的兴趣——不能只看平均值,还要看数据的离散程度,例如温差。从而引入了本课的内容《数据的离散程度》。然后继续以气温为情境化线索,分析威海为什么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这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和南极洲、昆明、乌鲁木齐三地气温数据的分析,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出方差公式,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最后,我认为从知识点发展到知识网络,再发展到学科思想需要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紧紧抓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遵序知识点逻辑的发展探究,就是达到最高境界一条坦途。

                                       刘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