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分析

李希贤

四川省成都市西华大学 经济学  610039

摘要:区域经济实践为我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经验和依据。区域经济学带有与生俱来的跨学科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互融合是区域经济学产生的源头,在发展过程中因时代所需和问题牵引,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方法论也影响到了学科的内涵深化和外延拓展,最终使得区域经济学成了多学科融合于跨学科交流的重要阵地,进而一定程度上成了融合的产物。区域经济学的特色之处是其在经济学研究中融入了空间。作为经济学的应用型分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最大的贡献是将空间思维纳入经济学研究中,注重空间区域内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更注重空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由此也催生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如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础;现状分析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区域经济实践为创新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学理论提供了丰厚土壤和现实依据。新时代,直面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对区域经济理论创新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力与指导力。

1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探寻各种经济社会现象及其影响因素都有其各自的运行规律。作为马克思的同时代人的杜能创立了农业区位理论,为区域经济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创始人艾萨德教授在杜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等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引入了区域决策中的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两大假设,从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两个方面探讨了空间经济的均衡状态,并考虑了空间经济相互依存的问题。艾萨德教授将理论推导引入研究之中,这是他对区域经济学最大的贡献。他还构建了一系列应用于区域分析的模型,这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2中国经济区域的概念与类型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子系统,但由于区域经济类型多样,其运行规律与国民经济不尽相同。中国区域经济学在中国发展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门经世济用的学科,在企业区位选择与跨区域活动决策、地方政府寻求经济发展方向与解决自身发展难题、中央政府进行区域经济决策与调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区域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得以进行的空间载体。从空间的角度考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学有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最突出的特点。区域通常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等,而且与区域有关的概念较多,主要有空间、地区、地域、地带、地方、区位与地点等。在西方国家的区域经济学中,这些相关概念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其中,区域特指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的地区。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实践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区域与地区,例如在政府文件中“四大板块”(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中的地区实质上是一种战略区域。此外,区域有尺度之分,即区域划分的范围有大有小,尺度不同的区域服务于不同的政策目的。任何有关特定区域的研究都必须考虑该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到该区域发展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以全国的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壮大国民经济整体实力为基本出发点和目标。

3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

我国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典型的后发展型大国,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始终面临着巨大生存压力和发展困难。近百年来历经重大变革和经济波动的事实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把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和福祉高度统一起来的伟大实践过程。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学有必要基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及其区域经济增长一般问题的分析,系统回顾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同区域的资源开发、国土整治、城镇建设等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突出关照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探索。这一实践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社会基础,更具有中国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历史继承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如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变化,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注意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并且逐步构建起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同时,中国区域经济学还要对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内向型赶超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与影响,关于改革开放前的全国“一盘棋”的生产力平衡布局、有计划按比例的产业布局、“小、散、全”的产业布局等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进行概括,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历史教训。这些伟大实践都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实践紧密结合,开创了以人为本、统筹协调推进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在这里,中国区域经济学需要就邓小平“两个大局”构想、沿海与内地的非平衡发展实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环境和竞争力评价、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老工业基地改造等区域经济改革创新实践进行概括;需要就关于习近平新时代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实践、区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区域金融深化、区域治理和社区管理、新时期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行概括;需要就我国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中各地如何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其实践,关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实践,关于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自由贸易区(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关于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治理的实践,关于不同地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实践,关于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实践,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关于立足大国发展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实践,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浙江先行先试,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探路等等一系列伟大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显而易见,这些立足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实践及其创新探索,无不蕴含着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思想,需要我们在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建构中全面贯彻落实和加以充分体现。

结语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我们在立足自身的同时放眼更广阔的外部世界,增强学者们、企业、企业家、民众和政府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发展多元主体间充分沟通和互相理解的能力。随着人们对政府行为的关注度、敏感性不断提升,不同区域需要明确自身在国家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准确定位,把分工合作的重点领域聚焦在更好对接国家战略、满足国家长远需求上来,把不同领域的发展问题联系起来,凝聚共识,营造不同区域和不同阶层群体间的互信合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稳定预期和区域经济发展合力,在充分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这对在特殊时期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和形成全国一盘棋发展,有效应对和破解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发展困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可云.中国区域经济学的认知误区辨析与学科框架讨论[J].区域经济评论,2021,(4).

[2]张满银.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创新[J].区域经济评论,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