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汲取爱岗敬业的精神力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从历史中汲取爱岗敬业的精神力量

刘文旻

(中共烟台市牟平区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100)

摘  要:爱岗敬业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在几千年的民族历史中,每个人的生命都如过眼云烟,但却有那么一些人名留青史,为人民所传诵。本文列举一些古代官员的故事,以古为镜,以正今人。

关键词:爱岗敬业;历史;廉政

爱岗敬业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如我国古代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淡泊名利,大公无私,忠于职守,无私奉献”;西周时期对官吏提出的“三官”要求,就包括官吏履行公务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不扯皮推诿和不意气用事;秦代对官吏的要求包括尽心供职,不得玩忽职守,也不准越权办事等。孔子对敬业勤政不仅论说,而且身体力行。

在几千年的民族历史中,每个人的生命都如过眼云烟,但却有那么一些人名留青史,为人民所传诵。本文列举一些古代官员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镜子,对今天我们如何做人尤其是如何当好领导干部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1 刘宠“一钱太守”美名传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今烟台牟平)人,汉高祖刘邦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代,为汉宗室。刘宠任会稽太守期间,广施仁政,“简除繁苛,禁察非法”,郡中风气焕然一新。三年任职期满,刘宠奉旨赴京。山阴县有五六位老叟,龙眉皓发,每人携带百钱欲送刘宠,以表对这位清官的敬重和感谢。刘宠再三推辞,盛情难却,只好象征性地从每人那里接受了一文钱,留着纪念,离去后,和夫人一起缓缓抛入江中,回赠给当地百姓,因此得到了“一钱太守”的美称。

2 裴侠“独立使君”天下赞

南北朝时期,河北郡太守裴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离任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老百姓编民歌称赞他:“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为倡导这种清正廉洁之风,太祖孝闵帝专门设项奖赏,可无人敢出来与裴侠并肩而立,为此人们送他一个雅号叫“独立翁”(《周书·裴侠传》)。“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好名声不是靠自己标榜出来的,而是凭着尽职尽责为百姓做事得来。“人心是杆秤”,只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就一定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

3 徐有功不以私害公

徐有功是唐朝武则天时的大理卿(古代官名),他与当朝酷吏皇甫文备一起审案时,被皇甫文备诬告袒护坏人而获罪。后来,皇甫文备因事被人告发,徐有功审理他的案件时公正严明。有人问徐有功:“皇甫文备过去把你陷于死地,现在你反而开脱他,这是为什么?”徐有功回答:“你说的是私人间的恩怨,我遵守的是国家的法律,岂能拿私人的恩怨来妨害公法呢?”(刘隶《大唐新语》)。不以私害公,不但是对执法者非常重要,也是一切从政者必备的道德,它应该成为我们领导干部处理公私矛盾的一条准则。

4 王曾不收恩避怨

北宋仁宗时宰相王曾,是个有名的贤相,《宋名臣言行录》(朱熹编)记载,他虽握有重权,但从不滥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他选拔人才时,都不让当事人知道,凡发现跑官、要官的,不管关系多硬,交情多深,不是推迟使用,就是予以回绝。当时皇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满朝文武无人敢于阻谏,而他不顾个人安危,言正词厉地向皇帝进言。为官当以大公无私,“以身为天下用”。趋利避害,揽功推过,以权谋私,敷衍塞责,明哲保身,都是缺少“官德”的表现。

5 周行逢不以官职私授亲

宋五代后周时,周行逢任武平军节度使,女婿唐德甫来投奔他,想求他给个官职做。周行逢毫不通融地说:“朝廷设置官吏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你并无此才干,我怎敢徇私授你官职呢?”逐送其耕牛农具,让女婿回乡去做一介农夫。买官卖官,任人唯亲,害国害民。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视官职为人民赋予的一种责任,立党为公,爱岗敬业。

6 明太祖身体力行倡节俭

《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登基后,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教训时说:“自古王者,兴之未有不由勤俭,败之未有不由奢侈。”为使天下官吏保持清正廉洁,他身体力行,戒奢崇俭。洪武元年,有司上奏,舆服应以金饰,否则有失天子威仪。朱元璋听后非常气愤地说:“联富有四海,岂无金乎,此节俭约,非身先以卒下,且奢之习,未有不由小而甚大也。”遂下令以铜代替金饰。他在临终时,遗召嘱咐“丧葬仪物,毋用金玉。”崇尚勤俭节约,要靠教育,也要靠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几千年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凡是兢兢业业,勤俭治国,必定会使国家兴盛;凡是官场腐败,奢侈盛行,必定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7 王思成不以虚辞复命。

元朝至正年间,王思成出任河南、山西道行政长官,陕西行台来文征求意见,打算在黄河三门处疏凿渠道引水至关陕,王思成召集陕西、河南省及郡县官员一块商量这一问题,并决定做一备考察。这些官员“皆畏险阻”,劝王思成“以虚辞复命。”王思成听后十分气愤地说:“吾属自欺,何以责人,何以待朝廷!”于是要大家和他一道进行实地考察。王思成走在前头,其他官员跟在他后面,途中滩渍百里,礁石错出,无路可走,只能下马步行或攀膝前进,大家累得汗流浃背,疲备不堪,但再也无人敢说什么了。经考察,因工程难度大,最后废除了引水凿渠方案(《元史·王思成传》)。尊重实际,求真务实,不敷衍,不迎合,不说假话,是为官者应有的品德和修养。

8 戚继光气正镇邪。

明正德15年,戚继光升任河南漕运把总,押运皇粮。戚继光不向检仓官行贿,受到刁难。检仓官收不到贿赂就向上诬告戚继光账目不清,使其受降级处分。戚继光依然故我,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一个部下同情他,送他三百两银子,嘱他向掌权者送礼以求恢复官职。戚继光生气地说:“我因不搞贿赂而获罪,怎能接收这些银子干昧良心的勾当呢?”后来,他被诬告的事终于被搞清楚,官复原职。从此,他清廉之名便朝野皆知。心正能镇邪。每个人都应有戚继光“不搞行贿勾当”的正气,这样,行贿索贿的腐败现象就能得以遏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留下了这一面面的镜子,就是今天我们为官做人之“师”。读着这一面面“镜子”,我们的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个人都应该进一步明确为谁为官、如何当官和做人之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是得失。”这句古训已留传了千余年,读懂它,对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