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张月新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第四中学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由此可见,德育是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应承担的必要任务。同时,历史学科在德育中具有的独特条件,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多样性与复杂化。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教育者,要着力探索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途径,通过采用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这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第一,体现在更好的依附载体。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结合我国的教育史可以看出,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认为是德育手段加以利用,如“二十四孝”就一直被私塾、官学作为普及孝道的重要题材;关羽、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历史人物也一直被认为是忠义道德的代表而被世代传诵。究其原因,德育是需要一定内容作为载体的,而在最直接的德育过程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被用来充当德育的内容载体。

第二,体现在更强的渗透效果。教育部强调,学校要加强德育规律的研究,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因材施教、润物无声,切忌揠苗助长。传统的德育往往通过“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进行,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三,体现在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匹配的渐进特点。教师应该明确,德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4],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同时,历史学科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其在内容设置上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段特点,这就给教师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先决条件。在此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同时就可以开展德育。这种一点一滴的不断积累过程可以说是“化有形为无形”,通过逐步渗透,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这既是学科教学的特点,又是德育渗透的特点,教师应该好好利用和把握。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特别是近几年现代教育思想的逐步确立,我国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对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而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高中历史学科的考试工具性色彩较浓。客观来说,统编历史教材在内容选取和架构设置上更加突显素质教育的特点,其中的德育素材本来可以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桎梏于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仍然把考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把历史教学变成应对考试的工具,对德育在历史学科的渗透不够重视。当然,并不是说教师以考试为教学目标是错误的,但把考试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进行考试内容的讲授、考试技巧的训练,那么根本无法进行德育的渗透,这是因为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观念的塑造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有难度、更讲究技巧。教师在德育渗透中需要根据学情选取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就是随着课堂情境变化随时做出改变,但目前很多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此外,如果所有的目标都指向参加和应付考试,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此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显然就变成一句空话。

第二,部分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虽然意识到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德育则是要将学生塑造成具有当代精神和品德素质的人。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存在差异,在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格培养时,即使是同一历史内容的叙事评价,在不同的学生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最终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在现实教学中,由于立场不坚定,或者观点明确,但是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架好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最终出现对学生道德观念塑造不够充分的问题。此外,若是教师能力不足,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挖掘得不够充分,德育形式单调乏味,也会使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上文笔者分析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教师意识和能力不足,考试评价体系不合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等。对此,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实际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首先,教师要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动意识。如果教师本身没有德育意识,甚至对德育工作有抵触情绪,认为德育是政治教师的任务,或者认为在所授学科中渗透德育与考试无关,纯属浪费时间,那么即使进行德育,实际效果也不会很好。上文已经指出,德育是比知识教育更具有难度的存在,因为它更加注重实效,更加讲求方式方法,因此也更需要教师多用心、用情、用智,如果采取敷衍的态度,显然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德育渗透中的引导作用。教师是教与学的设计者与创造者,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所以要想实现理想化的德育目标,教师就必须肩负起主导责任,研究相关的学情和德育渗透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渗透主阵地的作用。教师要将德育工作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元素。统编版教材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无论是专题史还是通史,都浓缩了中外历史的精华,是进行德育的丰富素材库。

最后,教师要注意克服德育渗透形式主义的问题,主动开辟第二课堂和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德育实效性。德育离不开理论讲授,但不能仅有理论,因为学生只是知道了“什么应该做”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如何在现实中践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不例外。历史需要联系现实,德育更要结合当下时代特征。

四、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育人工程,需要包括教师在内的社会各届人士继续思考和探究,减少“硬塞”,与时俱进,注重实效,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2]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6:246.

[3] 赵义德.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德育渗透途径初探: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21(4):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