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G-1、CD117、CD34免疫组化联合标记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7
/ 2

DOG-1、CD117、CD34免疫组化联合标记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简燚

成都华银医学检验所;四川省成都市611730

【摘要】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中,应用免疫组化标记物进行联合检测的相关价值。方法:选取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了解各个标记物阳性表达情况和联合检测在不同风险等级肿瘤患者中阳性表达情况。结果:DOG-1、CD117、CD34各个标记物的阳性率分别为95.00%,96.67%、88.33%,均具有较高阳性表达,联合检测后其在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75.00%、93.33%、100.00%。结论: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检测质量,提升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率。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检测;病理学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多发生于消化道,包括大肠、小肠、胃、食管等。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黑便、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等,但是其早期缺乏特异性,且具体症状会因为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存在差异性。因此,若是采取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并不能够保证诊断准确率,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现阶段针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主要采取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辅助诊断,所以了解这一检查方式的相关优势及价值至关重要。本次研究叙述了免疫组化的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指标的表达数据,从而分析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检测在病理学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中的意义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段:2019年7月-2022年3月,抽选样本:我院收治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男女患者比23:37,平均年龄(45.6±6.7)岁,临床手术后送检标本经病理检测后均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此次研究均征得患者同意,根据危险度分级,可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分别有28例、20例、15例、7例。

1.2 方法

记录患者肿瘤位置、形态、大小等信息情况后,使用10%福尔马林溶液对标本进行充分固定,再经过取材、石蜡包埋,将组织以4μm厚度进行切片,后脱蜡及HE染色,常规病理阅片后,使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标记染色,具体抗体选择DOG-1、CD117、CD34三种,并采用定量方法对免疫组化标记物进行评估[1]

1.3 评价标准

①了解各个标记物阳性表达情况。

②联合检测在不同风险等级肿瘤中阳性表达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以n(%)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使用SPSS28.0软件分析获取数据。

2 结果

2.1 标记物阳性表达情况

DOG-1、CD117、CD34各个标记物的阳性率分别为95.00%,96.67%、88.33%,均具有较高阳性表达,结果详见表1。

表1 标记物阳性表达情况 n(%)

指标

例数

阳性

阴性

DOG-1

60

57(95.00)

3(5.00)

CD117

60

58(96.67)

2(3.33)

CD34

60

53(88.33)

7(11.67)

2.2 联合检测在不同风险等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情况

联合检测在中危、高危的阳性率最高,其次是极低危和低危,结果详见表2。

表2 联合检测阳性表达情况 n(%)

危险等级

例数

阳性

极低危

28

21(75.00)

低危

20

15(75.00)

中危

15

14(93.33)

高危

7

7(100.00)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部位较为特殊,其在生长时的方式也比较特别,在进行活检时获取肿瘤细胞的难度较大,且常规形态学检查的误诊率较高,因此目前临床更推荐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辅助诊断。免疫组化是临床对组织细胞抗原进行定位、定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在不同方法下使得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化学反应,以此使显色剂显色[2]

DOG-1蛋白是一种可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进行选择性表达的氯化物通道蛋白,一般由钙调节;CD117是一种由c-kit基因产出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在胃肠道间质瘤中具有较高特异性、敏感性;而CD34则是一种常用于胃肠道间质瘤免疫检测的Ⅰ型跨膜糖蛋白,具有高度糖基化的特点。上述3种免疫组化标记物在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测中均具有较强可靠性及准确性,但其表达无绝对特异性[3-4]。研究结果显示,DOG-1、CD117、CD34的阳性率均较高,将三种标记物联合检测后其在肿瘤不同危险度的阳性率各有不同,在中危和高危中的阳性率较高。可见三者联合检测对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较高[5-7]

综上所述,在进行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中,应用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检测,能够实现辅助诊断的效果,提高阳性检出率。

参考文献

[1]田涛.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诊断中的价值观察[J].当代医学,2021,27(21):162-164.

[2]俞俊霞,戴小波,魏喆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标志物CD34、SMA及DOG-1的表达意义[J].国际免疫学杂志,2021,44(05):513-518.

[3]张晶.胃肠道间质瘤28例临床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22,25(05):400-403.

[4]陈瑜扬,虞希祥.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2,35(05):633-636.

[5]吴晶晶,张声,王密,任彩虹,陈祥娜,陈余朋.胃大、小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c-Kit基因突变的比较[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34(4):359-363. 

[6]蔡旭,毕蕊,王坚,杜祥.胃肠道间质瘤CD117、DOG1免疫组织化学室间质评结果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6,0(3):213-214.

[7]王帆荣,陈芸,李梅,赵艳红,张丽娟.胃肠道间质瘤中Ki-67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33(9):1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