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奁史·婚姻门》所见传统社会婚姻选择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奁史·婚姻门》所见传统社会婚姻选择问题研究

税潇媛

湖北大学 430062

一、传统社会的婚姻选择

(一)政治因素影响下的婚姻选择

在传统社会,政治因素是影响婚姻选择的一种重要因素。它既表现为出现了一系列以婚姻为手段的政治婚姻,又表现为婚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环境等的影响。

1.统治者赐婚

统治者通过赐婚拉拢恩惠臣下,以保证朝局稳定、维系统治。在书中有相关辑录如下:

贾复死,光武闻其妇有孕,曰:“生女,我子娶之:生男,我女嫁之。”(《东观汉记》)[1]

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婚姻经常成为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为政治服务,这是时代所赋予其的独特属性。

2.家族联姻

家族联姻,实质是同一阶层内择偶男女双方对各自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进行转换的一种惯常方式。《奁史·婚姻门》中有以下相关辑录:

侯景请娶于王、谢,上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资治通鉴》)[2]

亳州出轻纱,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惧他人家得其法也。(《老学庵笔记》)[3]

传统社会婚姻选择注重“门当户对”观念,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是婚姻选择的重要考量标准。世家大族势力大,企图通过彼此联姻不断扩大和巩固权势。一些掌握独门秘诀的家族,为防止机密外泄世世相婚。部分寒门子弟也会因阶级和社会地位的差距,不愿跨越阶级相婚配。

3.政治联姻

传统社会两个不同民族政权上层的联姻,又称“和亲”。在《奁史·婚姻门》中有以下辑录:

    汉武帝以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乌孙王昆莫。(《汉书》)[4]

为从根本上打击匈奴,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促成了汉乌结盟,为遏制匈奴、实现统一西域的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和亲”成为维系国家稳定发展、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为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4.其他因素

传统社会婚姻也受到了政治环境的影响。统治者的举措和社会状况的波动也会对人们的婚配产生影响。书中有以下记载:

蜀孟昶迁新宫,选民间女子有殊色者充之。民间惧选,皆立媒伐嫁之,谓之“惊婚”。(《五国故事》)[5]

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贪图享乐、耽于女色,在民间各地挑选女子充实后宫,百姓害怕被选中,匆忙婚配。后来,匆忙婚配的许多人出现了相看两厌的现象,造成了社会的动乱不安。

(二)“ 亲上做亲型”婚姻选择

“亲, 至也。从见,亲声,字亦作儭。”“亲”本意指感情深厚,关系很近,又延伸为父母、亲人、亲信、亲密、亲近等意,是传统婚姻选择重要影响因素,大概分为五种类型。

1.血亲通婚

在传统社会婚姻选择中,“惟西魏文帝时,禁中外及从母兄弟姊妹为婚”[6],其他时期表亲婚是被礼法所允许的,在《奁史·婚姻门》中有以下辑录:

张敖尚帝姊鲁元公主,有女。吕太后欲为重亲,以公主女配帝为皇后。(《汉书》)[7]

苏洵女好学能文,适其母之兄子程之才。(《嘉佑集》)[8]

2.原妻去世,复娶其妹

在传统社会婚姻选择中,还出现了原配去世,以其妹续弦的状况,书中记载如下:

崔浩娶郭逸女,逸妻王氏每奇浩才,自矜得婿。俄女亡,王氏深为伤恨,复以少女续婚。(《女世说》)[9]

这种婚姻状况出现有以下原因:一是婚姻事关男女双方,更事关结亲双方的家族,复娶妹妹是对双方家族姻亲关系的延续,有利于家族稳定,维系了家族网络和利益网;二是从子女角度出发,复娶妹妹更有利于子女教养的延续;三是夫婿与原配感情深厚,原配去世后,其妹成为情感寄托和情感转移的最佳载体;四是女方长辈欣赏女婿,希望延续姻亲关系。

3.师徒续缘

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品性、才能及发展前途会有一个大致了解,加之师生情感加持,很多老师会将女儿嫁给自己的学生。在《奁史·婚姻门》中收录了以下相关内容:

马融从挚恂游学,博通经籍,恂以女妻之。[10]

李汉少事韩愈,辱知最厚,愈以女妻之。(《藻轩间录》)[11]

4.世家惯例

已结亲的两方家族彼此熟识,来往密切,又为进一步稳固家族网络,出现了已结亲家族内,适婚男女再度婚配的情况。在《奁史·婚姻门》中有如下辑录:

崔浩弟娶李顺女,又以弟子娶顺女,两门婚媾。[12]

5.父辈渊源,子女续缘

在《奁史·婚姻门》中还出现了父辈渊源,促成子女婚配的状况,这种结亲方式进一步发展和彰显了父辈友谊,加强了家族间的联系与合作。相关记载如下:

卢遐、王慧龙妻皆崔浩女也,皆孕,浩曰:“可指腹为婚”。(《北史》)[13]

    亲上做亲型婚姻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为巩固家族网络,维系家族利益,扩大家族势力范围。二是,交往媒介少,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选择相熟家族可降低风险。三是,为维系亲情,使兄弟姐妹不因娶妻和出嫁而生疏,共同携手促进家族繁盛。

(三)边远地区特殊的婚姻选择

在传统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地理阻隔,边远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在婚姻选择方面也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和标准,在《奁史·婚姻门》中有以下辑录:

南丹州男女之未婚嫁者,于每岁七月聚于州主之大厅,铺大毯于地,令各分朋而立,既而,左右队长各以男女一人推仆于毯,男女相抱以口相呵,谓之“听气”。(《癸辛杂识》)

[14]

不难看出,边远地区封闭阻塞,形成了独特的婚姻文化。有的地区不拘于礼法和家世,出现了“相亲式”婚姻选择方式,显示出了超脱时代的自主性;有的内部通婚或同姓通婚,不外嫁。《奁史·婚姻门》中保留了少数民族及边外婚姻状况的有关文献,丰富了史料,展现了主流之外的婚姻选择状况和风俗人情。

(四)对个人欣赏进行婚姻选择

个人的才能品行也是传统社会婚姻选择的一项标准。在《奁史·婚姻门》中有以下辑录:

姜宇少孤贫,为陈不识家牧羊。不识奇之,将妻以女,乃引宇,令女潜窥之。因问女意云何,女曰:“观宇之姿才,行当鹏举,岂终为人牧羊者哉?”遂妻之。(《前秦录》)[15]

这类婚姻选择不依托于家世门第、社会阶级,而取决于个人的才能品行,甚至出现部分女子可局限性选择的状况,打破了古代婚姻选择的传统观点,为古代婚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结语

《奁史·婚姻门》,对古代妇女婚嫁的史料进行了较为广泛、全面的收录,让我们能直观感受传统社会真实的婚姻状况,了解古代的婚姻文化和价值取向,总结归纳出传统社会婚姻选择的标准,对于研究传统社会婚姻选择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少数民族及边外婚姻状况的史料,展现了不同地区婚姻文化的差异。当然,仅仅依靠《奁史·婚姻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进一步的查阅文献,从更多的视角出发,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69页。

[2]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71页。

[3]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71页。

[4]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85页。

[5]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82页。

[6]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73页。

[7]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72页。

[8]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72页。

[9]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77页。

[10]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75页。

[11]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75页。

[12]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75页。

[13]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69页。

[14]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114页。

[15] 李永祜等:《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5,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