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跨班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混龄跨班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

王晓红

宜昌市夷陵区直属机关幼儿园      湖北 宜昌 443100

摘要论文通过对3—6岁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幼儿跨班游戏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提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实施途径策略

关键词跨班;交往;提升;研究

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现状 

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1]当前,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通过幼儿园幼儿交往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城区幼儿多居住在社区单元房,小区居民间交往甚少,幼儿多为独生子女,社会交往不多。乡镇农村家庭子女,以留守、单亲、二胎幼儿居多,父母常年在外,平时多为老人抚养。老人多数喜静,以农活儿为主,社交面窄,幼儿缺乏社会交往经验。许多幼儿园在幼儿分享能力、合作游戏方面等进行了探索,并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有益的经验。蒙台梭利认为,按年龄对幼儿进行分组是一种人为的隔离,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2]在传统式做法中,多数日常教学是以平行班幼儿为主,幼儿在园三年几乎一直和同龄人交往,幼儿交往对象、空间有限,交流的话题单一,幼儿和本班老师交流的多,和他班老师沟通的机会少,兴趣点和新鲜感缺乏,在新环境中导致幼儿自信心不足、自主力不够、主动性不强,目前各幼儿园混龄式教育的研究较少。

二、幼儿混龄跨班游戏的内涵与特点

混龄跨班游戏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年龄界限,幼儿自主选择同伴,参加不同群体的游戏活动。此游戏的特点是人员跨度大、涉及面广、不确定因素多,幼儿可以认识更多的伙伴、老师,参与更多游戏,体验到不同于本班的游戏情境。跨班游戏的组织、实施,不仅考验教师对大、中、小不同年龄段,幼儿交往能力特点的了解程度,而且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评价、指导能力。对教师而言,跨班时参加活动的,只有少数幼儿认识,多数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的面相似曾相识,但他们的性格、脾气、游戏水平却是未知的,需要老师更加博爱、专业。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在结伴环境下,幼儿身心是轻松、愉悦的,混龄跨班游戏是促进幼儿主动交往的助推剂。

我们希望通过混龄跨班游戏实施,让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小环境中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关心尊重他人、具有自尊自信的表现,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实施途径与策略

《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那么,“定期串门”这项活动怎样实施呢?遵循小步推进、从易到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我们从人员、时间、形式方面做了以下研究:

(一)跨班人员变化——从相对固定到幼儿自主选择

研究初,跨班交换幼儿时,各班指定人员,派出20名幼儿到其他班级,相对固定1个月后再交换另一批幼儿。如今我们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主报名参与跨班活动。在被动的交往中,年龄大点的幼儿,有的为了照顾伙伴的感受,就藏起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无奈的一味迁就弟弟妹妹的行为。遇到还没有结对经验的,有的三分钟热度,在一起玩不到5分钟,就丢下弟弟妹妹,和其他同伴跑了,剩下小班孩子孤零零的玩。有的控制欲较强,喜欢强迫结对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玩游戏,惹得伙伴不开心闹别扭。发现指派的弊端后,我们就鼓励幼儿自己两两牵手,互相吸引,自主结对。半年后幼儿基本把全园班级都串门走了一遍,熟悉了全园老师,适应了跨班流程。

(二)跨班时间变化——从短到长

研究初,15分钟不到,有的喜欢在新班跑来跑去,有的坐在椅子上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有的哭着要找自己班老师。1个月后,老师们反映20分钟时间不够,孩子们玩得不想走了。于是,我们又延后10分钟。现在,全园跨班时间基本都在40分钟左右。

(三)跨班形式变化——从单一到多元

区角玩具对幼儿吸引力最大,研究初各班只开放室内区角。1个月后,跨班形式便根据教师兴趣爱好特长和幼儿实际情况,每班自选确定打造1个重点跨班游戏。如中班“峡江小剧院”,模拟剧院里皮影戏表演、打击乐表演等,小班“小小建造师”,探索以碳化积木为主材料的建构游戏,大班“峡江工程队”,以沙子、水为主材料,自由添加各种玩沙工具,模拟小船过五级船闸时水位变化情境。

四、收获

经过研究,发现跨班中幼儿胆量越来越大,社会性交往更主动。从情绪情感上看,幼儿对跨班活动越来越期待。从方法技能上看,如玩角色游戏医院、超市、小厨房等,幼儿能根据实际情境,注意观察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从活动前准备来看,老师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开放室内区角活动,混龄跨班的课堂搬到了室外、走廊,体育、音乐、科学、美工、建构游戏区等。起步难,但思维决定行动,理念跟上了,人多力量大,教师的适时放手会激发幼儿的未知新能量,师幼成长令人欣喜。

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见幼儿在研究前后的变化:

变化指标

研究前

研究后

对户外混龄游戏的认知

和不认识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在一起玩游戏,好紧张,不知道玩什么,说什么

每天可以认识新朋友,玩新游戏,新鲜有趣,积极的情绪情感占多数,幼儿对活动越来越期待

游戏前准备

习惯教师对游戏包办代替,游戏内容、场地与材料准备均与自己无关

师幼共同商量决定游戏内容,共同布置游戏场地、材料准备

游戏中表现

习惯了本班同龄游戏伙伴的引领、配合,习惯了老师的预设安排、现场指导,按部就班,缺乏惊喜与挑战,长时间喜欢呆在同一个游戏区,或重复同样的动作,或沉默不语

哥哥姐姐们大带小的本领越来越强,从一开始的自顾自玩,到现在小弟弟小妹妹的主动观察模仿,大哥哥大姐姐们耐心指导,同伴互助的力量不可小觑,幼儿的胆量越来越大,社会性交往更主动

五、思考

1、进一步理解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鼓励幼儿大胆与他班老师、小朋友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碰到困难主动寻求帮助,不要担心说错话,不要害怕别人会拒绝,敢说、敢问、敢行动。

2、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则,自觉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通过游戏前的介绍、游戏中的提示、游戏后的反思,帮助幼儿理顺游戏中的角色职责、安全自护方法等。

3、进一步丰富游戏器械、游戏情境设置,增加任务意识,每月月末,各班组织评选“游戏小明星”、“交往小达人”,园级表彰人选由幼儿园发奖状,以刺激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体验,从而提高社会交往积极性。    

4、进一步放开手脚,让幼儿参与“做计划”,谋划下次跨班我们玩什么,拓宽游戏种类,增加益智游戏、生活游戏,规定动作少一点,自主游戏多一点,师幼共同创设更多的跨班原创游戏、精品游戏。

未来,我们将与幼儿家庭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在小社会中进一步体验积极愉快的交往情绪,发展交往技能,愿意交往、乐于交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10.

[2]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7.

作者简介:王晓红(1975-),女,汉族,湖北宜昌人,本科,一级教师,宜昌市名师,主要从事幼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