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院校文职人员婚恋问题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3

武警院校文职人员婚恋问题探析

 1,郑竣文 ,2宋志斌

(武警士官学校  杭州  311400)

摘要:作为军队人员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文职人员的婚姻状态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生成。他们的婚恋问题正在进一步凸显,需要引起各级重视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武警院校;文职人员;婚恋武警院校

自2018年全军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以来,军队招录聘用文职人员已累计达3万多人,有的院校现有文职人员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现役干部,少数能力素质较为突出的或者成为了业务骨干或者担负了领导职务。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婚恋问题也正在进一步凸显,需要引起各级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当前武警院校文职人员婚恋现状

幸福的婚姻能够让人充满活力,干劲十足,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进步,不幸的婚姻则会在各方面对个人造成负面影响。而作为军队人员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文职人员的婚姻状态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生成。

根据对武警院校文职人员婚姻状况抽样调查,发现尚处在单身状态的占总数的56%,其中25岁到30岁的占总数的30%,3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6%,这说明在当前武警院校文职人员中大龄单身青年较多。根据对武警某院校的统计,2018年入职的文职人员到目前为止已婚的不超过15%,入职后曾谈过一次以上恋爱的占31%,后来又通过一对一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到多数正在恋爱中的文职人员和恋人的关系并没有到达十分稳固的程度,多名已婚文职人员表示对其婚姻质量不满意,夫妻间存在较多现实矛盾亟待解决。

二、武警院校文职人员婚恋问题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

1.婚恋成本过高

武警院校地理位置多数处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这些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因此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成本也相对较高。虽然建立了全军统一的文职人员工资制度,按规定工资待遇参照现役军官且总体上高于地方同类人员,但是实际上的工资收入与当地的房价物价相比仍然捉襟见肘。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男方负责买房似乎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责任,有的女方父母甚至还会要求男方买房买车给高价彩礼,那些无法在经济上获得来自家庭支持的年轻人可能就会对婚姻望而却步。

2.影响职业发展

在婚恋中女方的付出也是相当大的,医学上普遍认为女性的生育年龄在23-30周岁是最佳生育年龄,但是这个年龄段正好又是其职业发展的黄金期,很多时候又不得不去面对家庭和事业的两难选择,这同样会影响其婚恋积极性。

3.西方文化冲击

在西方文化的持续渗透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正在被慢慢打破。西方人认为因为读书或工作导致结婚晚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西方社会普遍鼓励年轻人追求人格独立,家庭的纽带功能相对弱化。当前一二线城市中大龄单身青年越来越多,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口,亲戚朋友不在身边,单位领导和同事也都无暇过问他们的私事,没人会整天催着他们去处对象。

4.不确定性太多

有的在进行了理智的思考和判断后,认为婚姻是对自己很大的束缚,结了婚生了孩子后,不光要承受工作上的巨大压力,还要围着孩子团团转,为家庭琐事操碎心,更何况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与其把自己的将来赌在婚姻上,还不如坚定奉行不婚主义,这样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二)从单位层面来看

1.工作环境闭塞

军校不同于地方高校,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与地方之间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交流很少,武警院校文职人员在工作中很难接触到除本单位领导、同事以及学员以外的人,这就导致他们的人际圈子比较窄,能够选择恋爱的范围较小。大多数人不愿意找本单位的同事处对象,可能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地了解这份工作的强度,所以希望找的对象在今后能够多承担一些家庭责任,也可能是因为同在一个单位互相了解比较多,太过熟悉缺乏神秘感不利于发展成恋人关系。

2.日常管理严格

武警院校文职人员和现役警官一样,在对外往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且不能随意暴露自己军队工作人员的特殊身份。这在初次相亲见面时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当对方表示出想更多地了解他们工作情况时,他们可能会岔开话题,这或许会让对方觉得不够真诚。武警院校文职人员平时工作都是身穿制服,对警容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要求女性不能留长发,不能戴首饰,不能涂抹艳妆,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会影响到其平时的穿衣打扮,但部队的审美标准和社会大众审美存在较大差距,朴素的外形在部分地方人员看来也许就缺乏足够吸引力了。

3.工作任务繁重

武警院校担负着为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培养输送优秀军事人才的神圣使命,所属文职人员不管是从事教学科研岗位还是服务保障岗位,虽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为了能够更高标准地完成好任务,常常需要在休息时加班加点,特别是教员,在上每一堂课前都要进行充分地备课及反复地试讲,才能保证在授课过程中讲得流畅精彩,而备课试讲往往是在休息时进行的,因此他们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里更加不愿意外出去进行一些社交活动,只想在家中躺着听听音乐或看看电影来放松自己疲惫的身心。

(三)从自身层面来看

1.择偶要求过高

婚姻中男方总体来说比女方优秀的组合模式在我国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女性在择偶时会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一般都会希望对方长相好有身高,工作好有潜力,性格好有修养,家庭好有背景等等,虽说对与自己共度一生的人有美好期望这无可厚非,但是实际上由于她们自身本就相对比较优秀,很可能能够完全符合她们要求的人从来没有遇到过,更何况哪怕是有,这也是双向选择的,她们也未必就一定能让对方满意,就这样她们始终保持不愿将就的态度苦苦等着那个意中人。面对如此大的生活压力,不少男性在择偶时也变得更加现实甚至功利化了,希望对方及其家庭能够在经济方面给予较大支持,有的试图借助婚姻来实现个人更好的发展,在兜兜转转中错失了很多成就良缘的好机会。

2.缺乏沟通艺术

武警院校文职人员在经过部队长期的锻炼后,说话变得直来直去、简洁明了,做事变得干净利落、雷厉风行,受其职业的影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角色切换比较困难,不自觉地就会将自己在工作中的风格带入到平时与别人的交往当中。对男性来说,这种直线条式的表达可能会在相亲时给对方造成有大男子主义的错觉,也可能会因为其不善于表达而无法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在婚姻当中该矛盾也较为突出,职业习惯使得他们在面对妻子抱怨时缺乏倾听的耐心以及设身处地的理解,用生硬的表达去回应必将把矛盾进一步激化。女性受军校大环境长期熏陶在表达方式上也更多体现出了男性化特点,但大多数男性更倾向选择性格温柔的女性当伴侣。

三、破解武警院校文职人员婚恋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经常性婚恋教育

     要把开展针对武警院校文职人员的婚恋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切实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婚恋观。在择偶时要做到客观理性,不能一昧地只看对方的经济条件或样貌身材,更要考虑双方性格是否相合,志趣是否相投。武警院校文职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上要付出更多,奉献更多,这就需要他们的伴侣也对国防事业充满热爱,能够在他们工作繁忙的时候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如果双方无法做到互相理解彼此包容的话,那就容易因为一些家庭琐事引起矛盾,这不仅会影响到工作效率还可能会给婚姻埋下隐患。同时还要注重引导武警院校文职人员学会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提升在婚恋中的沟通表达技巧。在和伴侣相处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以及说话的语气,回到家里应主动承担家务,多和伴侣进行沟通交流。完整地、深入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可以买一些小礼物来制造一个意外的惊喜,这既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也促进了双方感情的不断加深。

(二)进一步拓展择偶途径

针对武警院校文职人员与地方青年接触机会少的情况,院校机关可以收集所属单身文职人员的基本信息及择偶要求形成数据库,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将数据库与地方团委、妇联、文明办等组织部门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较为精准的配对,配对成功则可提供对方联系方式。院校也要加强与驻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定期合作举办军地相亲联谊会,可以在校区内的操场、体育馆等场所组织男女青年进行互动游戏来活跃气氛并增进对彼此的了解,既为武警院校文职人员结识优质地方青年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也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放松。武警院校文职人员中有不少是毕业于国内比较知名高校的,如果校友同在一个城市工作,平时可以多联系交流,在互相学习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能够结识更多的人,这样就可以让原本狭窄的人际圈子进一步拓宽,增加自身脱单的机会。此外,要在整个社会层面扩大对文职人员的正面宣传力度,让他们和现役军人一样受到尊重,增强他们在择偶时的竞争力。

(三)制定出台文职人员家属优待政策

在家属优待政策上,文职人员和现役军人是有着较大差距的。比如符合条件的现役军人家属可以享受随军就业安置的政策,这也让现役军人在择偶范围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武警院校多数都在大城市里,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如果能对文职人员配偶在驻地找工作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武警院校文职人员也就不会把择偶范围仅仅局限在当地,回到老家接受长辈们的相亲安排也会成为可以考虑的选择。在子女教育上的现实困难也是比较突出的。根据现有政策,文职人员的子女只有入托时可以按部队有关规定执行,对于文职人员子女上小学和初中并没有明确的政策安排,这就不可避免地会让他们为子女教育而感到担忧,可以针对那些工资待遇远低于当地平均收入地区的文职人员制定专门的子女入学政策,让他们不再因为后代的教育问题而迟迟不敢结婚。

参考文献

[1]董燕.军人婚恋问题的质化研究[J].军事健康教育,2016,18(3):34-37.

[2]余苒,姜荣环,辛伟.军人婚恋现状问题的思考[J].转化医学杂志, 2019,8(2):119 -122.

[3]傅英,赵景华.军人恋爱心理探索[J].社会, 1986,(4):30-33.
作者简介:郑竣文;性别:男;出生年月:1989327

日;籍贯:浙江省金华市:民族:汉族;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目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应用心理

作者简介:宋志斌;性别:男;出生年月:1981年5月16日;籍贯:河北省巨鹿市:民族:汉族;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目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