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1
/ 3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探析

张超灵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18

内容摘要: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拥有包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世界重要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也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冲击,其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大幅萎缩,经贸发展举步维艰。本文从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现状、造成的影响入手,进而对东北亚区域经贸发展走势进行分析。

词:新冠疫情  东北亚区域  经贸合作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现状

()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

新冠疫情从2020年年初开始陆续在全世界蔓延,受此影响,2020年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贸易相比往年有小幅下降。2020年东北亚各国实现贸易额74872亿美元,其中中日韩三国贸易额分别为46462亿美元、12752亿美元和9801亿美元,分别增长1.5%、-14.2%、-6.3%,并且占东北亚区域贸易额的62.1%、17.0%和13.1%,在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下,中日韩继续发挥着引领东北亚区域贸易增长的核心作用。相反,贸易规模相对较小、进出口品种相对较单一的俄罗斯和蒙古国,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其2020年贸易增长显著下降,分别增长了-15.2%和-6.4%。朝鲜则继续受联合国制裁,进出口贸易维持在低位水平,因此在此次新冠疫情下,受多重压力的影响其贸易额受到巨大打击,贸易下降了73.9%。

1.中日贸易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日两国经贸合作虽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保持平稳运行,为东北亚乃至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日贸易总额为317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0.8%。其中,中国对日出口1426.6亿美元,同比下降0.4%;中国自日进口17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8%。受疫情冲击,全球贸易出现萎缩,中日贸易实现逆势增长,非常不易,凸显两国经贸合作的强大韧性。中日两国经贸往来密切,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对日本经济复苏具有积极作用。日本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例升至22%,中国再次成为日本最大出口目的国。

2.中韩贸易

近几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波动变化态势,但中国已经连续17年作为韩国第一大对外贸易伙伴。而韩国也是中国第五大(2020年)对外贸易伙伴。在疫情影响下,发展趋势长期保持良好的中韩两国经贸合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020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852.6亿美元,同比增长0.3%。其中,中国对韩出口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4%;自韩进口1727.6亿美元,同比下降0.5%。这些数字跟以往两国双边贸易额相比,有一定的下滑,但是在疫情影响下能够取得这种成绩也是来之不易和值得肯定的。

3.中俄贸易

近几年,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俄罗斯越来越成为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但是,受疫情影响,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也受到负面影响。2020年,中俄两国贸易额为1077.7亿美元,同比下降2.9%。其中,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为505.9亿美元,同比增长1.7%;自俄罗斯进口为571.8亿美元,同比下降6.6%。中国连续10年都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中俄贸易总额连续3年超千亿美元,2020年中俄贸易总额为1077.7亿美元。

4.日韩贸易

日韩两国双边贸易在贸易摩擦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有小幅下降。2020年,日韩两国贸易额为711亿美元,同比下降6.4%。韩国对日贸易逆差为208.4亿美元,逆差规模较上年的191.6亿美元有所增加。其中,韩国对日本出口250.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8%,自日本进口仅下降3.5%,为460.2亿美元。新冠疫情后,韩国国内对日本产品的抵制减弱以及国内企业关键产品出口低迷是贸易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

() 东北亚区域投资合作

受疫情影响,东北亚区域主要国投资合作呈现低迷和萎缩局面。2020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799个,同比减少20.1%,实际使用金额33.7亿美元,同比下降9.3%。2020年中国对日本直接投资3.6亿美元,同比增长42.0%。中国企业在日本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亿美元,同比增长8.8%。2020年韩国对华投资2014个项目,同比减少4.5%,实际外资36.1亿美元,同比下降34.8%。2020年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3.6亿美元,同比增长75.1%。中韩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为7.5亿美元,同比下降9.1%;完成营业额7.3亿美元,同比下降45.6%。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大幅下滑,但中国直接投资逆势增长,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同时,中国吸收外资的全球占比大幅提升,高达19%。此外,韩国和日本分别为208亿美元、170亿美元,分别增长11.1%、13.3%,在东北亚各国里边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

(三)东北亚区域人员往来

受疫情影响,东北亚区域人员交流也极大受阻,人员往来出现断崖式减少。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1》,受疫情影响,2020年至2021年的中国出境旅游总体处于停滞状态。2020年全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为2033.4万人次,同比减少86.9%。2020年2月中国出境旅游人次从1月份的上千万人次骤降至不足60万人次。同时,2020年上半年中国入境游客接待1454万人次,同比下降80.1%。其中,入境过夜游客和外国人入境游客下滑幅度同样超过八成。日本方面,也受疫情影响,出入境游客数量锐减。2020年日本出境人数仅为317.42万人次,下降84.2%。日本入境人数也仅为411.59万人次,下降了87.1%。随着2020年访日外国游客人数的积聚减少,日本的旅游顺差比上年锐减至五分之一,下降79.2%。以韩国为例,2020年韩国出境人数为427.60万人次,同比下降85.11%。韩国入境人数为251.91万人次,较比前年的1750。28万人次,下降了85.6%。

新冠疫情对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影响

此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引发2020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也打乱了经济社会秩序及 原有计划,其影响广泛而深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产业供应链断裂

在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等传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繁荣局面,处于高度的全球产业内分工状态。然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疲弱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经济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疫情的爆发更是成为部分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借口和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封闭取向、种族歧视、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可能将从根本上动摇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基础,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和全球价值链的断裂。再者,疫情之下,中国面临中间产品海外供给链断裂的情况。而在“后疫情”阶段,跨国公司价值链重构过程中,可能不再作为“理性经济人”只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更加看重价值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韧性,从而将产业链重新布局在国内或地理位置较近的经济区域内。鉴于大型跨国企业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上述趋势一旦产生,我们将面临全球价值链“去中国化”的风险,中国可能被全球产业链边缘化。

(二)贸易大幅萎缩

新冠疫情暴发,致使全球贸易大幅萎缩。新冠疫情对全球贸易的重挫达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程度。各国实施的封锁限制等抗疫措施,使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诸多经济领域大受影响,全球价值链、生产制造供应物流网络受到冲击,国际贸易通道受阻,大批进出口企业关停,订单被取消,贸易量骤降,贸易景气和信心持续低迷。

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贸易组织相关报告均指出,疫情严重扰乱全球经济,导致2020年国际贸易急剧大幅下滑并一度几乎崩溃,降幅达到创纪录水平。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额同比下降5.6%,这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货物贸易的最大同比降幅。相对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受疫情打击更为严重,贸易额已降至上世纪90年代水平,全年同比下降15.4%,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世界贸易组织报告指出,在服务贸易各项指标中,航空客运指数和集装箱运输指数下降幅度最大,金融交易指数、信息通信技术服务指数、建筑业指数、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均低于趋势水平。

(三)人员往来受阻

疫情爆发以来,东北亚多国采取了限制航班、加强检疫、入境管制等强力的防控措施。受此影响,不仅区域间旅游业受到巨大打击,其他领域的人员往来也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受疫情影响,中日韩各类体育交流被迫中断、各项国际体育赛事陷入停摆、东京奥运会推迟至 2021 年夏季举行、亚足联杯东亚区比赛被推迟等等。不仅如此,疫情也成为中日韩国际教育交流和学术交流的最大阻力。各国为了有效控制疫情的散播开始实行限制入境政策,收紧了签证办理条件,一些大学的国际招生工作受阻,部分短期访学项目取消,给国际留学生、交换生的正常入学带来了不利影响;诸多学术会议延期或取消,传统的学术会议模式受到限制,视频会议等线上学术会议形式应运而生。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展望

(一)疫情持续蔓延中区域经贸合作将缓慢复苏

在疫情常态化、长期化可见的条件下,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经历前期断崖式下降以后,随着积极有效的财政措施和合理防控,让受到疫情冲击的区域经贸合作出现向好拐点。东北亚区域经济在疫情持续蔓延中将会缓慢复苏。在疫情爆发经过一年后的2021年,中国、日本、韩国等区域主要经济体的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呈现回升的迹象。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中日两国贸易总额为1812.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3.7%。其中,中国对日出口80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7%。中国自日本进口1012.7亿美元,同比增长27.9%。中日双边投资方面,在日本对华投资额小幅下降5.6%,同时,中国对日本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3.5%。中韩双边贸易也出现了增长的可喜局面。2021年上半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1688.7亿美元,同比增长28.5%,中国对韩出口692.3亿美元,同比增长33.1%。自韩国近口为996.4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另一方面,中韩两国投资领域增幅也比较快速。同一时期,韩国对华投资1248个项目,同比增长76.5%,实际外资20.2亿美元,同比增长42.9%。2020年中国与东北亚五国贸易额共计约7177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近1/6。2021年上半年,我与东北亚五国贸易额约4179亿美元,同比增长26%。2021年全年中俄中韩贸易额均有望再创历史新高。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推进,“大图们倡议”合作日益务实。中日韩泛黄海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成效明显。有关国家在G20、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积极互动,为疫情后东北亚区域内将卖合作的恢复与健康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供应链加速调整

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给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于疫情的传播,全球范围内对生产、物流和人员流动的限制和封锁,导致全球供应链几近断裂,暴露出供应链的脆弱性。同时也反映出完全依赖现有单一全球供应链是有较大风险的。但是,通过各种税收优惠和政策引导等积极手段,推进把海外公司带回本国也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在劳动人口不断减少的韩国和日本,除了积极利用全球供应链来实现更高的增长,别无他法。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对此类突发事件的风险管控,保持相对稳定和灵活的供应链网络的需求,区域供应链调整将会加速进行。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垄断地位正在缓慢地下降。中国在中间带的组装及加工中占很大比重,但从进口中间材料后制造的全球供应链中经由中国组装、加工的比重来看,附加价值标准2013年为11.8%,此后呈缓慢下降趋势,5年后的2018年比2013年减少了0.3个百分点,为11.5%。与此同时,在东南亚的东盟地区和印度组装、加工进口中间材料的比重在2015年东盟为4.2%,印度为2.5%,此后呈逐渐上升趋势,进入2018年后与2015年相比,东盟上升了0.4个百分点,达到4.5%,印度上升了0.3个百分点,达到2.9%。这种趋势,根据此次疫情的全球范围内的长期蔓延,将会在一定程度内提速。但是,疫情发生后,即使各国有意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度,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很难发生大的改变。

(三)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2020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不仅给世界经济秩序和产业结构带来了变化,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社会及文化环境。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作为克服疫情危机的核心手段,强调数字革新、数字经济、贸易活性化的必要性,继大流行之后,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数字化反而正在加速。得益于各国政府重点推进的数字化转换政策,数字化正在更加活跃地进行,数字化经济不仅在新经济领域,汽车、物流、保健、教育等过去传统产业的事业形态和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新的技术和工具、产业模式通过数字化得以实现,过去的产业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程度迅速增加,对地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影响力也在扩大。各国通过数字经济打开了通过革新的新增长机会,费用也比过去有所下降。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北亚区域主要经济体,在数字经济方面有长足的发展,其产业规模和模式不断升级,已经成为了各国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

最近,疫情正在加速进行至今的数字化进程,大大扩大数字经济的规模,改变着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过去无法想象的远程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此次疫情条件下,受地域限制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数字经济越来越受各国的青睐。因此,后疫情时代,中日韩为代表的东北亚区域各国,有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跨境电商、5G等高科技领域实现更高水平、更广范围内的合作。在数字经济领域,中日韩三国各具优势,相互合作空间十分广阔,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参考文献

笪志刚:《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外语学刊》2021年第1期。

李南希:《继续推进中日韩经贸合作的障碍与应对措施》,《当代经济》2021年第5期。

唐晓、毕颖达:《后疫情时代中日韩合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当代韩国》2020年第3期。

于红丽:《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路径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冯晓玲、姜珊珊:《东北亚区域内贸易便利化提升的经济效应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