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医药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的生物制药专业建设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基于生物医药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的生物制药专业建设思路

陈军豪

天津大学 河北省 保定市 071000

【摘要】立足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中国特色生物制药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本文通过调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从各方面入手,以此形成 I生物制药专业建设思路。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生物制药专业;建设思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已逐步进入了一个大刀阔斧的时代。这不仅将导致整个医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将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医药产业的综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1]。本文通过对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文献进行查询,就新业态发展需求的生物制药专业建设思路进行分析探讨。

  1. 生物医药产业的涵义与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产业和制药产业。各个国家和组织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定义和范围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不同的人的观点也往往大相径庭。本文采用相关学者的观点,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定义为: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成分,结合工程、信息学等手段进行研究和制造产品,或改造动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需的质量和特性,进而形成一个全面的技术体系,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生物制药产业具有“三高、一长、一严”的社会技术经济特征[2]。“三高”是指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一长”是指相对较长的研发和投资周期,“一严”是指严格的监管。由于生物医药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所有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和流通都需要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严格批准,具体涉及药监、卫生、科技、社保、发改委、工商等管理部门。监管体系复杂而严格。

  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经历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经济全面复苏的不利影响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终于在2012年迎来了又一次快速而蓬勃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研发技术也取得了重大飞跃。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一大批实力雄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正积极涌入国内市场。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新兴战略产业等一大批优惠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2003年以来,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增长率超过1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5%[3]。由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口基数巨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明显,这些潜在因素使得中国人民不断稳定提高生活水平等潜在需求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要,共同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12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已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其他制造业远远落后[4]。目前,中国已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产业和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并在一些科技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了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如位于深圳、上海、长春的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发展基地、广东中山健康产业基地等,厦门、杭州等地,一些生物技术骨干企业迅速崛起。“八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值保持15.8%的年增长率,几乎每四年翻一番。未来几年,中国国内生物医药的年均增长率将不低于12%,高于国民经济8%的增长率。中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崛起必将成为新世纪国民经济的增长点。但生物制药工艺和质量控制是我国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的技术瓶颈,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相当缺乏。也是实现生物制药行业创新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的理想切入点。

  1. 生物制药专业建设思路

3.1引导教学内容改革

围绕行业发展,成立了由校内外生物医学创业家和教育专家参与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修订专业教学内容和培训方案,建立健全多种走出去和邀请进来的工作机制。生物制药专业连接生物制药行业和生物制药制造业。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为适应新产业形态的发展需要,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从事生物制药领域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因此,在专业建设方面,更需要明确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和工程技术在引领教育创新中的作用。

3.2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开展有中国特色的“一流课程”建设;加强“生命与健康”等综合性专业课程的创新;做好《免疫学》等课程的思想政治改革。为适应生物医药新支柱产业的需要,我们将探索以一流课程为载体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将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加强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企业参与探究、指导等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索,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并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差异来实现教学目标。

3.3建立适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保障条件

为了培养社会和制药企业急需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以适应人才的发展,培养基本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训项目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培训基地的生产设备配置必须是生产性和教学性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引导企业和高校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实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教育培训基地。探索创新实训基地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实训基地规划管理水平,为大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3.4 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高校应与相关生物制药企业共同举办生物制药技能竞赛。比赛分为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部分,重点关注学生基本操作和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测试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表达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否准确、规范。例如,可以设立微生物显微镜检查图片竞赛,检查学生涂片、显微镜操作是否规范,细菌类型是否正确。在技能竞赛中,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使学生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动向,更清楚地了解企业对员工知识、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专业技能提升的方向,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增强教学针对性。

  1. 结语

   目前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在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的引领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为大健康、大精准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相信在我校教师和领导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制药专业将成为国内民办高校的一流特色专业,成为具有“工学交替、医药产业融合”的分子生物制药技术特色的一流专业。

参考文献

[1]翁德会, 吴春姗. 基于生物医药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的生物制药专业建设思路[J]. 广东化工, 2022, 49(5):3.

[2]谢涛. 基于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论医药院校生物制药教学模式[J]. 中国科技投资, 2019, 000(014):277.

[3]林巧玉, 刘立菁. 关于加快福建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建设的建议[J]. 发展研究, 2021(5):9.

[4]何崚, 李黄金, 张荣信,等. 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广东药科大学为例[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