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状饮食对养老机构中度吞咽障碍老人的效果评价-以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糊状饮食对养老机构中度吞咽障碍老人的效果评价-以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为例

洪瑾 ,袁洪菊 ,庄霁雯

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 上海 200032

【摘要】目的:评价糊状饮食对养老机构中度吞咽困难老人的效果。方法:将上制第三社会福利院介护中心(收住失能老人)长期入住院经口进食的34名服务对象按照配对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研究组采用改良饮食,干预前后观察每天剩余食物量及进餐时间并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对象每天食物剩余量及进餐时间差异无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对象每天食物剩余量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糊状饮对于养老机构中度吞咽困难老人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能够改善老人的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

【关键词】糊状饮食;养老机构;中度吞咽障碍;效果评价

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居住养老机构虚弱的老年人中,约70%有一定程度的吞咽困难,10个需依赖别人协助进食的老人当中,约9个有一定程度的吞咽困难。[1]相关文献报道,糊状饮食可改善老年中度吞咽障碍者的营养状况及延缓吞咽障碍的进展。[2]目前我院常规的饮食不能很好的解决中度吞咽障碍老人的经口进食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常规饮食和糊状饮食对养老机构内中度吞咽障碍老人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在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介护中心长期入住经口进食的服务对象,入选标准:通过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为吞咽困难II-III级;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排除标准:肺部感染急性期和恶性肿瘤者。共34名服务对象符合入选标准,其中17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采用糊状饮食,纳入研究组,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66-98(81.48+7.08)岁;按照配对原则另外17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70-95(85.05+6.87)岁。两组服务对象年龄、性别、吞咽障碍情况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根据服务对象吞咽状况,兼顾口味、意愿,采取半固体软食、或将大块及 长纤维食物切成若干小块的普食,由同一位营养师制定饮食方案,由院膳食科进行统一配餐,确保食物种类与研究组一致。研究组采取改良饮食护理,具体如下:

1.2.1进食前准备营造安静轻松的进食环境,将患者调整到最佳的进食状态.备好负压吸引器和氧气装置,确定患者无松动的牙齿(以防误吸)。

1.2.2食物准备 将固态食物(包括 主食、蔬菜、肉类、汤等)去骨后倒在食品粉碎机中,制成糊状,做成柔软、温度适宜,易移送的食物。进食液体、水和磨成粉状的口服药,按150mL 水加增稠剂剂(雀巢公司生产的快凝宝)2g 制成糊状。避免干、脆、碎的食物如烤面包、饼干,难嚼、坚硬的食物如花生。

1.2.3喂食工具 用薄而小的勺子,容量5~10ml。一方面使服务对象不用张嘴过大,[3]另一方面当勺体与舌面接触能诱发吞咽反射,促进吞咽能力的改善。

1.2.4进食时体位 采取坐位,头正中直立、轻度颈曲,躯干后倾;或健侧卧位,头抬高30~60,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

1.3观察指标

1.3.1进食情况 评估入组后先连续记录干预前3天每餐饮食剩余量 作为基线资件由为计量单位。

1.3.2吞咽功能情况 服务对象入选时(干预前)、护理干预90天时(干预后)采用淮明水试验评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服务对象每日食物剩余量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服务对象干预前后每日食物剩余量比较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

17

491.8167.87

245.94114.59

对照组

17

497.60113.79

376.69146.48

t

0.175

2.812

p

0.863

0.009

由表可见:干预前两组服务对象每日食物剩余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90天后究组的食物剩余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前后两组服务对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比较


表3 两组服务对象干预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比较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

17

3.530.96

2.770.58

对照组

17

3.471.10

3.180.54

t

1.578

4.972

p

>0.05

<0.05

由表可见:干预前两组服务对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服务对象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养老机构内老人因疾病及生理功能退化而造成的的吞咽障碍是长期存在并渐进发展的;文献报道吞咽障碍者中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40.3%,饮食调整被公认为一种常用而重要的干预手段。在本研究中对所有吞咽困难老人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进食护理吞咽姿势的调整、心理护理等。对照组老人的饮食模式为传统的饮食模式,研究组老人的饮食模式进行了改良,主要有对液体进行增稠、对固体饮食进行碎化等;同时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根据老人吞咽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时对饮食进行调整。改良饮食护理方法降低了吞咽的难度,增加了吞咽练习的频度和进食的量;同时在进食水等稀薄流质时加入适量的增稠剂使流质变为糊状,吞咽难度则逐渐减小,降低了老人饮水恐惧感,保证了液体的摄入量和液体的进食安全,同时也减少了便秘的发生率。使用食品粉碎机将普食制作成糊状饮食解决了在养老机构内吞咽障碍老人食物品种的限制,使食品多样化,营养更均衡。因此饮食改良能改善养老机构内吞咽障碍老人的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糊状饮食及在流质中加入适量的增稠剂适用于养老机构中度吞咽困难的老人。

参考文献

[1]Singh S,Hamdy S. Dysphagia in stroke patients[J].post-grad Med J,2006.383-391.

[2]黄淑芳,江锦霞,梁丹清等.畅饮食改良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0):3264-3266.

[3]姚欣.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早期康复护理[J].江西医药,2012,47(2):185-186.

[4]韩维嘉.上海地区养护机构老年人吞咽障碍及营养风险调查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2,18(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