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U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3

NICU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分析

1廖慧玲,*2夏友

1南华大学 衡阳 421000;2 长沙市第一医院 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NICU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住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新生儿8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的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n=42)及非母乳喂养组(n=47)。比较两组新生儿及产妇的一般资料、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PPUS)评分等。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新生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因素。结果  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出生胎龄显著低于非母乳喂养组,母乳喂养组有母乳喂养计划、家属支持母乳喂养、了解新生儿母乳喂养意义、对母乳喂养充满信心、产后30 min内开奶、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比例以及24 h挤奶次数显著高于非母乳喂养组,母乳喂养组PPUS以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非母乳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US评分、SDS评分、家属支持母乳喂养、产后30 min内开奶以及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为影响新生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ICU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受PPUS评分、SDS评分、家属支持母乳喂养、产后30 min内开奶以及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的影响,应及时进行评估及干预,提高母乳喂养率。

关键词:新生儿;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分析

相较于足月健康新生儿,新生儿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抵抗能力较弱,轻微感染也可能会造成败血症;体温调节不稳定,贮热能力较低,容易出现体温过高;吞咽功能较弱,易造成呛咳、腹胀等;肝功能不成熟,易出现出血风险等[1]。文献报道[2],母乳喂养对新生儿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体重增长,缩短了住院时间,还降低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以及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新生儿及早恢复。在世界卫生组织中亦指出,新生儿最佳的喂养方式为母乳喂养[3]。不过目前我国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新生儿出生之后早期入住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阶段,由于母乳管理困难以及母婴分离等因素因而面临着较多的困难与挑战。本研究分析了影响NICU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旨在为提高新生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住医院NICU病房的新生儿89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胎龄均在37周以下;(2)产妇年龄均在18岁以上;(3)产妇精神正常,理解表达能力无异常;(4)产妇及新生儿资料均齐整。排除标准:(1)产妇存在产科严重合并症或者精神疾病;(2)新生儿伴有严重合并症;(3)新生儿合并遗传性疾病;(4)新生儿存在先天畸形;(5)多胎妊娠。89例新生儿中男婴56例,女婴33例;自然分娩31例,剖宫产58例;出生体重(2096.83±491.76)g,出生胎龄(34.09±2.18)周。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42例及非母乳喂养组47例。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新生儿及产妇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主要包括新生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胎龄以及Apgar评分(1 min)等,产妇的年龄、产假时间、受教育程度、有无母乳喂养计划、是否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24 h挤奶次数以及是否产后30 min开奶等。

1.2.2  抑郁自评量表(SDS)  该量表共由20个条目组成,其中正向评分及反向评分各10个,采取4级评分法(1~4分)评分,总分为20~80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4]

1.2.3  焦虑自评量表(SAS)  该量表共由20个条目组成,其中正向评分15个及反向评分5个,采取4级评分法(1~4分)评分,总分为20~80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5]

1.2.4  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PPUS) 该量表共由4个维度(对疾病的不可预测性、信息缺乏性、复杂性以及不明确性)31个条目组成,采取5级评分法(1~5分)评分,总分31~155分,得分越高表明疾病不确定感越强[6]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新生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及父母临床指标比较  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出生胎龄显著低于非母乳喂养组,母乳喂养组有母乳喂养计划、家属支持母乳喂养、了解新生儿母乳喂养意义、对母乳喂养充满信心、产后30 min内开奶、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比例以及24 h挤奶次数显著高于非母乳喂养组,母乳喂养组PPUS以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非母乳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新生儿的性别、Apgar评分(1 min)以及产妇、产假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及父母临床指标比较()

指标

母乳喂养组(n=42

非母乳喂养组(n=47

χ2/t

P

新生儿

性别[n(%)]

2764.29

2961.70

0.063

0.801

1535.71

1838.30

出生体重(g

1966.43±467.19

2179.54±462.93

-2.158

0.034

出生胎龄(周)

32.93±2.36

34.19±2.04

-2.701

0.008

Apgar评分(1 min)(分)

8.74±0.93

8.68±0.97

0.297

0.767

产妇

受教育程度[n(%)]

初中或中专

716.67

1021.28

0.477

0.788

高中或中专

1228.57

1123.40

大专及以上

2354.76

2655.32

产假时间(月)[n(%)]

4

819.05

1123.40

0.251

0.616

4

3480.95

3676.60

有无母乳喂养计划[n(%)]

42100.00

3165.96

17.432

0.000

0

1634.04

是否了解新生儿母乳喂养意义[n(%)]

3788.10

3268.09

5.097

0.024

511.90

1531.91

家属是否支持母乳喂养[n(%)]

支持

3992.86

3472.34

6.332

0.012

不支持

37.14

1327.66

是否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n(%)]

3992.86

3676.60

4.424

0.035

37.14

1123.40

是否对母乳喂养充满信心[n(%)]

3480.95

2757.45

5.683

0.017

819.05

2042.55

产后30 min内开奶[n(%)]

3890.48

2246.81

19.253

0.000

49.52

2553.19

24 h挤奶次数(次)[n(%)]

4

37.14

1021.28

7.213

0.027

48

1945.24

2655.32

8

2047.62

1123.40

PPUS评分(分)

70.26±19.78

95.48±26.14

-5.085

0.000

SAS评分(分)

41.29±5.16

47.93±12.09

-3.299

0.001

SDA评分(分)

50.64±9.43

57.22±10.28

-3.134

0.002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母乳喂养作为因变量,对PPUS评分、SDS评分、产后30 min内开奶、24 h挤奶次数、有母乳喂养计划、家属支持母乳喂养、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了解新生儿母乳喂养意义、对母乳喂养充满信心进行赋值后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US评分、SDS评分、家属支持母乳喂养、产后30 min内开奶以及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为影响新生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新生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

β

SE

Wald

P

OR

产后30 min内开奶

-3.827

1.364

7.287

0.005

0.024

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

-2.893

1.278

4.275

0.032

0.059

家属支持母乳喂养

-2.205

1.006

5.129

0.018

0.083

SDS评分

0.068

0.059

1.536

0.027

1.168

PPUS评分

0.079

0.053

4.185

0.039

1.194

讨论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住院新生儿多以母乳喂养为主,而在我国母乳喂养率相对偏低。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均指出[7],推动新生儿监护病房中新生儿的母乳喂养工作势在必行。对于新生儿而言,母亲的乳汁为特殊食物,生物学功能以及营养价值均可以满足新生儿生长要求,并还以减少并发症以及死亡的发生风险,提高了生存质量,改善了预后。同时,初乳中含有丰富的乳铁蛋白、抗炎物质以及生长因子等物质,可以为新生儿提供保护,尤其是超低出生体重儿更加重要。大量临床相关研究报道已经证实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临床意义,不过在实际中母乳喂养依然存在较多因素使得其难以顺利开展,尤其是入住新生儿监护室的新生儿,面临的困难更大。本研究分析了影响新生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为今后提高新生儿母乳喂养率提供临床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乳喂养组有母乳喂养计划、家属支持母乳喂养、了解新生儿母乳喂养意义、对母乳喂养充满信心、产后30 min内开奶、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比例以及24 h挤奶次数显著高于非母乳喂养组,母乳喂养组PPUS以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非母乳喂养组;进一步分析发现,PPUS评分、SDS评分、家属支持母乳喂养、产后30 min内开奶以及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为影响新生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妇往往对新生儿诞生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再加上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期间实行母婴分离,产妇获知新生儿的信息有限,分离时间越长则产妇抑郁焦虑情绪程度越严重。不良情绪会造成产妇出现厌食等行为,使得摄入量减少,而且还会导致产妇失眠,影响睡眠质量,进而使得乳汁分泌减少

[8]。因此,对于产妇要及时评估其焦虑及抑郁水平,有针对性的做好认知干预及心理干预,及时解决产妇解决母乳喂养当中存在的问题,以使其保持良好心态,提高母乳喂养自信心。做好产妇饮食及生活指导,提高自身营养,改善睡眠质量,以提高乳汁的质和量。同时,医护人员也要加强与产妇的交流沟通,及时给予专业及有效的指导,以降低产妇疾病不确定感。医护人员要嘱产妇家属要多与产妇沟通交流,对产妇心理、行为变化等特殊性要理解并体谅,嘱家属多给予产妇关爱,家属要有耐心多鼓励,共同营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以缓解不良情绪。

文献报道[9],家属对母乳喂养持支持态度的话,产妇会希望医院提供母乳喂养帮助,以为了更好地进行母乳喂养。国外研究指出,产妇焦虑情绪、母乳喂养知识缺乏以及信息支持不足等是阻碍产妇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及时引导以及支持策略对于提高新生儿母乳喂养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帮助新生儿母乳喂养,要动员家庭成员一起参与,让他们了解到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重要意义,共同帮助产妇解决在实施母乳喂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家属要多鼓励产妇实施母乳喂养。频繁乳头刺激以及及早给予是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有效措施,因而产妇应当在30 min以内开奶。有研究指出[10],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母亲在分娩6~12 h之后,应当每天吸奶10~12次,以保证乳房吸空,从而有利于泌乳。新生儿出生之后会被送入新生儿监护病房中,在一段时间内产妇无法直接照顾新生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妇吸奶动机,不利于产妇母性行为发展,进而减少了新生儿吸奶频率,最终对产妇泌乳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指导产妇学会通过吸乳器等进行挤奶刺激,以提高24 h的挤奶次数,促进乳汁分泌。在新生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要鼓励母婴接触,教会产妇学会袋鼠式母亲护理等,以促进产妇母性行为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新生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受PPUS评分、SDS评分、家属支持母乳喂养、产后30 min内开奶以及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的影响,应及时进行评估及干预,提高母乳喂养率。

参考文献

[1] Galbally M,Watson SJ,Ball H,et al.Breastfeeding, Antidepressants, and Depression in the Mercy Pregnancy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Study[J].J Hum Lact,2018,Mar 1.

[2] 杨素勉,桑文淑,刘敬芳,等.乳房刺激结合食疗对早产儿母乳喂养及母婴健康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6):3273-3275.

[3] 郑锦霞,王勤,赵敏慧,等.闭环式管理模式对提高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率效果研究[J].护理学报,2016,23(5):32-34.

[4] 李慧珠,任义梅,孙茂梅.以家庭为中心的NICU早产儿出院指导对早产儿家庭护理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117-121.

[5] 陶成珍,蒋维连.理性情绪疗法对胎儿异常孕产妇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1):43-44.

[6] 马兰,陶亚琴,凌慧. NICU早产儿母亲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7,32(7):71-73.

[7] 黄晓芳,冯琪,茹喜芳,等.产前宣教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7,20(7):493-500.

[8] Mazumder S,Upadhyay RP,Hill Z,et al.Kangaroo mother care: using formative research to design an acceptable community intervention[J].BMC Public Health,2018,18(1):307.

[9] 王瑛,叶婷,张琳,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行家庭参与式管理模式对早产儿母婴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7,32(6):448-451.

[10] 任素英,于晔,甘雨霞,等.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集束化管理效果探讨[J].护理研究,2018,32(2):283-285.

作者简介:廖慧玲(1988.11.05),女,汉族,籍贯:湖南省桂阳县,硕士研究生,护师,研究方向:妇儿护理。

通讯作者: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