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2
/ 2

对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探究

 ,彭贤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400050

[摘要]目的:分析于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为研究时间区间,甄选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术病人一共40例实施研究分析,分组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将常规康复护理应用于对照组内,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ADL评分升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获得突出显著作用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术;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患者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需要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而言,其发病过程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动脉破裂、血肿形成和脑水肿,其中血肿形成和脑水肿可能导致急性炎症反应以及组织缺血缺氧等病理反应,严重损害了脑组织。针对高血压脑出血需将及时止血、清除血肿作为临床治疗原则,以解除血肿占位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改善脑脊液循环,也是抢救患者生命、恢复中线移位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鉴于此,此次研究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作为研究时间区间,选取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术病人一共40例展开分析研究,分析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为研究时间区间,通过选取40例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术病人展开分析研究,分组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女性分别为10/10例,年龄区间为45至85岁,平均值(69.88±6.63)岁;观察组患者男性、女性分别为13/7例,年龄区间为44至83岁,平均值(69.97±5.64)岁。对比分析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将常规康复护理应用于对照组内,包括遵照医嘱实施对症治疗,详细告知患者与家属有关注意事项。

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内,(1)被动运动。由医务人员辅助完成肢体摆放,积极结合病情从小幅度运动到大幅度运动,预防发生疼痛或患侧损伤。多展开翻身锻炼,前期由医务人员进行辅助性翻身,此后让患者自主翻身。(2)坐位锻炼。辅助患者移动至床缘,帮助患者进行膝盖自然弯曲,此后缓慢抬头。积极叮嘱患者进行躯体转动和扭转,伸手跨过躯体,应用合适的力度将患者推动至坐位,此后进行取物品和放物品的锻炼,从而锻炼患者的平衡感。(3)站立锻炼。帮助患者站立,向前伸直上肢,同时前倾身体,双脚离地,此后辅助患者由患侧逐步向下缓慢拉动,并缓慢提升患侧臀部,多次锻炼。(4)步行锻炼,对患侧腿部予以负重锻炼,让健康一侧下肢小幅度向后锻炼,在迈步过程中不要将髋关节提起,积极实施屈膝摆动,逐渐对踝关节予以弯曲。利用上述锻炼方式提升下肢体力,此后逐渐展开上下台阶的锻炼。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1.3.1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实施的评估,评分和的神经功能缺损成反比。

1.3.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评分量表实施评估,满分100分,评分和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此次研究全部数据,满足正态分布,以“[例(%)]”表示计数数据,以“χ2”检验差异,以“()”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差异,P<0.05,代表有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分析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和ADL评分比较(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ADL评分升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比较(,分)

组别

例数

NIHSS

t

P

ADL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20

13.46±2.12

8.98±1.36

7.954

0.000

40.57±4.57

53.57±4.57

8.996

0.000

观察组

20

13.64±2.07

6.02±0.57

15.872

0.000

40.18±4.18

64.24±3.79

19.069

0.000

t

/

0.272

8.977

/

/

0.282

8.037

/

/

P

/

0.787

0.000

/

/

0.779

0.000

/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危及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而言,及时有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1]。以往主要采用开颅手术治疗,但开颅手术有创伤性,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大。而传统保守治疗虽然具备顶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临床疗效仍不理想。在我国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脑内血肿清除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且疗效突出,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早期积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2]

早期康复治疗措施可分为多种,其中被动运动以小幅度运动为主,包括肩胛关节被动运动和患肢关节被动运动,通过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可不断提升运动幅度,并为患者实施翻身锻炼,可有效规避身体不适导致的不良反应[3]。为提升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可分为三个方面,包括坐位锻炼、站立锻炼以及步行锻炼,其中坐位锻炼多注重上肢功能锻炼,并且可辅助病人少部分恢复平衡感。站立锻炼更加注重辅助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此外,步行锻炼则通过全方位康复性锻炼,可在锻炼部分关节的同时提升机体功能系统性恢复[3]

综上所述:于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获得突出显著作用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军伟,许俊华.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对手术指标、神经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影响[J].辽宁医学杂志,2022,36(03):10-13.

[2]赵广平,刘盼盼,刘飞,等.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清除术中不同麻醉方式的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43(05):117-122.

[3]彭跃阳.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2,28(13):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