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实践观与信息技术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现代教学实践观与信息技术教学

张远超

济南市济阳区曲堤街道办事处中学 山东济南 251400

[摘要]  以往的课堂教学习惯于学生的接受性学习,重视知识的传授,表现出认知性、间接性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迈进的知识经济社会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开放和更多的依赖个体的创造。对创新精神的呼唤要求我们要在重视主体性和个性的取向上重新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

关键字:传统教学现代教学实践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输入和获得,轻视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科体系,忽视社会生活的普遍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忽视探究和体验等等。所有这些都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确立新的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的实践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根本性变革。实践的核心就是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强调师生互为主客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能动的作用者,是课堂教学中“教”的主体,但他们同时也是被作用的。学生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受动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也是能动的作用者,学生的学习不可避免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那么,课堂教学的实践又应从哪些方面去变革呢?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变革

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转变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目标上来。提倡创新精神,就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体性,使学生充满个性和选择地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动脑、动手、主动改造事物、创造事物。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为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是要否定认知性学习,而是主张以实践的观点构筑认知性学习,从而不局限于认知性任务,重视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实践水平增强、综合质量改善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充分发挥个体与群体的智慧为纽带贯穿教学实践的始终。例如,在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一章中的第二节“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这一节中,硬件并不像软件那样趣味无穷,易被学生掌握,通常教师讲的是‘浑身冒汗’学生坐在那里却是‘死气沉沉’。于是可以把这节课改成实践课:课前准备好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将学生每10个人分成一组。上课时首先请学生检查每组的实验台上摆放了哪些硬件设备,然后让同学们回答:“待处理的信息靠何种设备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又是靠什么部件完成信息处理和数据计算?”接下来由学生打开主机箱让他们在主机内的主板上找一块近似正方形的集成电路芯片——CPU——这就是计算机的心脏,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厂”,它负责指挥整个计算机协调工作,完成大量的数据运算,处理所有信息。接着继续提出问题:“计算机处理完的信息靠什么来保存呢?”引导学生回答:“硬盘、光盘、优盘等”。最后由学生将拆下的各种部件重新安装,并将主机、显示器、打印机、键盘、鼠标等联接起来组成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变抽象的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为一个简单清晰的框图,对计算机各硬件也有了新的认识,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悟出原来计算机并不神秘,我能学好。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首先要从传统的讲授式单向传输模式转变到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上来。充分体现实践的精髓,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根本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作用,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学生反应敏感的程度等。而以实践观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则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各有贡献,各有所得,不能只关注教案是不是完整,教师讲了多少而忽略课堂教学是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把师生的相互作用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新版的《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将探究式教与学融入到教材体系中。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建立起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从而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准备学习第三章《畅游网络》中的最后一节〈网页制作〉时,开始学生们兴致很高,因为课余大家很少上网,很想在Internet上有一张充满个性的个人主页,皆有跃跃欲试之势,转而又面露难色,网页制作谈何容易?那可是很专业的。分析学生这种欲进又止的心态,我演示了一张新近制作的“世界杯——迟到的球迷狂欢节”的网页,这张网页既用到了同学们学过的旧知识,也用到一些学起来容易且效果很棒的新知识。顿时,学生感到只要稍加努力网页制作并非难事。

三、课堂调节手段的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以教师的权威来控制课堂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知识的输入,是消极的“受动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独断的、凝固不变的。要重视目标的导向,将主动还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于自己与他人的组合,体现出他是个有权利的人,是个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决定自己”的人,是有自己意志和愿望的人。在我的课堂实践中从不要求“安静”的教学氛围,提倡学生间、师生间的讨论乃至争论。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我的思路去做一篇文稿、一张表格、一幅图片、一张网页。我只是将一些菜单命令的使用、一些操作技巧、快捷菜单的运用、某些功能的挖掘提供给学生,给他们在构造自己作品时提个醒。其实在你放手去让学生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原来有比你想象更大的潜力,也许你从来没有考虑或发现的问题却在他们似乎是不经意的时候发现了。难到你不觉得你的学生有挖掘不完的智慧吗?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个性思维的人,才能真正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将课堂教学变为师生相互参与、相互作用,互为主客体的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上来,改革掉陈旧的输入式的传统课堂教学,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具有实践观的课堂教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