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哲学意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哲学意蕴

丁颖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江苏盐城  224007)

摘要: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强调“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同时“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还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矛盾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实践观、矛盾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句话铿锵有力、朴素真挚,点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应该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敢于担当。盐一直贯穿于人类的发展史,盐是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更是必需品。历史上很多王朝的迁徙都围绕盐而辗转,盐是封建统治者集中权利和财富的利器。在中国,早在公元前685年,管仲就提出“唯官山海为可耳”,把盐作为国家的专卖,从而变相提高了税收,把百姓的财富集中到统治者的口袋里,虽然在隋唐有138年废去了盐税,但是后又复收,盐税的历史其实也是百姓被压迫的见证。所以,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盐是百姓的生存命脉,但是同时也是百姓的受难之始,那些把手伸向盐的统治者们可能从未想过老百姓的“淡食”“无盐”之苦。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符合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共同进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成果、迎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挑战、携手奔赴共同富裕。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来源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于大同思想。儒家《礼记》中所提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了没有私有制的大同社会。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矛盾观和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同”就是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是和人民群众一起,同甘共苦。马克思的实践观主体是人,只有人才具有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一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是一个正确的实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那艘小小红船上宣布成立到现在,这一百年来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是无论中国共产党遇到怎样的困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肩负起了勇于担当的重担,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要想做好“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必须把“狠抓实干”和“担当作为”相结合,这是时代赋予每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是人民交付给每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做大做强。“有盐”要努力抓稳“盐”的价值,守正创新,制造更多的“盐”,“无盐”要守好底线,发愤图强,锐意进取,努力从“无盐”变成“有盐”,要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大胆的干,认真的干。无论是“有盐”还是“无盐”,都要站稳自己的岗位,努力担当作为,风险不怕,危险不逃,遇事不避,遇责勇担。越是遇到困难,越是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并进,让人民群众真正拥有安全感与幸福感。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展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改善和化解这一矛盾就需要全党上下和全体中国人民一起在实践中共同努力前行。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提醒我们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之中,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指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不断有矛盾出现,一个矛盾解决了,继续解决下一个矛盾。“有”和“无”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现了矛盾的对立性。矛盾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变化的过程中,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可以变为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可能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可能转变为“无”,“无”也可能转变为“有”,认识矛盾是实现矛盾转变的前提和基础。就“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来说,“盐”本身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期间“盐”是一种稀缺产品,在今天“盐”可以代表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当下的形势,把握好工作的重点,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好是处于“有盐”的状态,那么就要找稳方向、积极进取,居安思危向更加好的态势发展。如果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不好是处于一个“无盐”的状态,那么就要不怕艰苦、英勇斗争,不但要敢于斗争而且还要善于斗争,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关键时刻豁得出,勇往直前。我们要把握好“有盐”和“无盐”的辩证关系,透过形式多样的表象,本质上学会把“无盐”向“有盐”转变。“有盐”和“无盐”是两种状态,无论至于何种状态之下,都要强调“同”,“同”是不发生任何转变的。这个“同”就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强调了“不变”,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都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折射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目的和奋斗的目标都和人民群众的诉求是一致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人民群众,不怕牺牲、历经艰险、排除万难,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党的二大明确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建国之前,我们正是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了广泛地爱国统一战线,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虽然遇到了挫折,但是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依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我们将团结人民群众的力量,努力走向共同富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没有发生转变,那就是始终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正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体现,我们的利益主体从来没有发生改变那就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再到翻天覆地,为的是人民,靠的是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不仅仅体现在口号上,还体现在了我们的行动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敌人把中央苏区围困起来,实行经济封锁,想要阻止盐、药品、水等物资流入中央苏区。就是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之下,中国共产党和群众同甘共苦,坚持“只要红军有盐吃,就得让老百姓的菜碗也适合咸的。”生动诠释了我们党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始终是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共同奋斗。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永不脱离,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有没有做到“同”,归根结底还是人民群众说了算。我们需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的位置,走好群众路线,不断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变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努力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补齐民生短板,真正做到心怀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与人民群众共享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崔治忠.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丰富内涵[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2(1).

5、叶 钦.肖映胜.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哲学意蕴和实践逻辑[J].吉林大学学报,2022(1).

6、李耀强.“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时代价值及启示[J].学习时报,202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