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方证对应”理论探析真武汤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基于“方证对应”理论探析真武汤证

刘明洋1,,李瑞倩2,,刘文颖1,吴丹1,张嘉慧1,南宁1,,李杨,1(通讯作者)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2.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6

摘要:通过剖析“方证对应”理论的渊源及内涵,得出其精髓应为“抓主证与辨核心病机相结合”。并以此为基本原则,从真武汤证条文、主证与核心病机关系、药证与方证的关系、类似证鉴别、验案等方面,推导出真武汤证之主证为“心悸眩晕、小便不利、四肢沉痛水肿、脉沉”,为临床正确理解以及运用真武汤提供参考。

关键词:真武汤证;方证对应;抓主证;核心病机

真武汤,始见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是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二是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是仲景主治阳虚水泛证之经典方。但在临床运用中,由于对真武汤证理解的差异以及辨证思路的不同,很难做到效如桴鼓。

1方证对应理论剖析

“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证相对”[1],始于仲景的《伤寒论》,书中共113方多是以方名证,方证同体。方证对应,是解读方药和病证之间对应关系的理论。因此应拆成两部分分析,一是方,即方剂或者方药,如葛根汤、麻黄汤、桂枝汤等。二是证,即证候。其中对于方证对应中“证”的理解又尤为重要。孙广仁版《中医基础理论》指出,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具体阶段以及类型的病理概括。其涵盖了病变的部位、起因、性质和邪正关系,如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风寒表虚证等。这导致了一证对应多方,使得辨证不够精确,造成选方时的混乱,进而影响临床疗效。反观方证对应理论中的“证”,应为能反映整个病证核心病机的主证(特殊症状或体征),如遇到“恶风、汗出、脉弱”用桂枝汤;“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则用麻黄汤;“项背强几几”则用葛根汤。正如仲景所言“但见一证便是”,其中“一证”即是能够揭示核心病机的主证,而不是“对号入座”。由此可得出方证对应的精髓是“抓主证与辨核心病机相结合”。方证对应是一种更加精准、细致的辨证方式,其统一于辨证论治体系的大框架之下,使其更加细化。那么如何总结真武汤方证,真武汤方证包括哪些内容,临床如何使用真武汤?

2真武汤方证解读

2.1解析条文是理解真武汤方证的重要抓手

《伤寒论》言语简练,所述症状典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如仲景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故解读真武汤原文特殊性症状,对于理解真武汤证具有重要意义。如在《伤寒论》82条中,对于本条“发热”之成因历代注家众说纷纭。其一认为属于阳气虚衰,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如丹波元简在《伤寒论述义》指出“愚谓此证虚阳外越,故发热”;其二指出是由太阳病表证不解,故仍发热,如成无几《注解伤寒论》载:“发汗不解仍发热,邪气未解也”。但后者更具说服力,在原文中已明确指出其属于“太阳病”,况真武汤中含生姜三两,即可解表。然则此条既有内在水饮又有表邪,故只解表而不去水饮,则“汗出不解”。“心下悸”,即心悸,水饮停于心下,且肾中元阳不足,制水无力,水气上冲故心悸。水气上冲头窍,蒙蔽清阳,则“头眩”;“身瞤动”,瞤动指肌肉掣动,“振振”即战栗、打颤,“擗地”即指扑倒在地。误汗伤阳亦损伤人体津液,筋脉失于濡养温煦,且水邪凌犯肌肉筋脉,致全身肌肉抽动痉挛,战栗欲扑于地。此条属少阴太阳合病,其病机为少阴肾阳素亏,水邪泛滥,兼感外邪。医者误将其当作太阳病,以发汗法治之,引动体内水饮之邪,水饮泛溢周身,导致各种变证。

至316条,少阴病日久“至四五日”,提示少阴肾阳日损而水邪之患渐重。水饮性属寒凉,流于腹部,腹部失于温煦,则“腹痛”;肾阳不足,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而其后“或小便利”指小便多,则是肾阳虚衰,阳不摄阴所致,然两者并不矛盾,其病机相同2。水邪泛于四肢,则见“四肢沉重疼痛”,甚者则现水肿;水饮浸渍肠胃,大便不实则“自下利”;仲景随后指出这一切的根源即“此为有水气”, 如水饮上干于肺,则“或咳”;上犯于胃,则“或呕”;胡老认为“或下利”应为“或不下利”,水饮不流于肠间则不下利。本条属邪气日增,肾阳渐衰,水饮之邪泛溢全身出现的一系列表现。

2.2“抓主证与辨核心病机相结合”是剖析真武汤方证的关键钥匙

由以上条文互相参照,82条是少阴太阳合病,误汗引动水邪;316条属少阴病日久入里阳虚更甚,水饮泛溢全身。然两者核心病机皆为少阴肾阳虚衰,水饮泛滥。真武汤证见证虽多,然若不能抓其主证,临证之时则易出错。正如刘渡舟《伤寒十四讲》云:“临床辨证,要先抓主证”。据真武汤证核心病机而推,其主证应包括:“心悸眩晕、小便不利、四肢沉痛水肿、脉沉”等。金匮有言,沉脉多主水,故又可见“脉沉”。而“腹痛、下利、咳嗽、呕吐、小便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属于兼证。因此临床运用真武汤时,既要抓主证,又要注意其兼证,只须反映真武汤证核心病机即可选用此方,而不必诸证悉备。

2.3真武汤药证的概念与方证的关系

2.3.1真武汤药证的概念

中药是组成药方的基本单元,选方用药是由药性与药证决定的。 药证是选用药物的凭据,是对整个中药主要功用、适应病证的归纳和总结[3]。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芍药、生姜等药物组成。茯苓白术之药证契合了真武汤证主证。马家驹等4认为芍药主治邪气腹痛,利小便,胡老认为,真武汤中的生姜主要治疗水气冲逆,恶心呕吐等,然据前文分析,真武汤之生姜辛温亦可解表。

2.3.2真武汤药证与方证的关系

药证统一于方证,是构成方证的基础。然方证并非药证的随意堆砌,而是药证配伍的完美搭配。本方以附子为君,温肾阳,补命门之火,激发肾主水之生理机能,温化水饮以利小便,解四肢沉痛水肿;茯苓白术合用,健中焦脾胃,止下利,利水而更化水,正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云白术可“主水逐皮间”,祛皮下之水肿,两药又有止眩悸之功效;芍药利小便、生津液缓解筋脉痉挛止痛;生姜性温,配伍附子温阳散寒,入中焦温脾胃止水逆呕吐,又可解表。以上五药合用,共收温阳利水之功效。

3类证鉴别

真武汤证与苓桂朮甘汤证、附子汤证鉴别

详细鉴别如表1。

表1  真武汤证与苓桂朮甘汤证及附子汤证鉴别

方证

主证

核心病机

阳虚程度

真武汤证

心悸眩晕、小便不利、四肢沉痛水肿、脉沉

少阴阳虚

水饮泛滥

苓桂术甘汤证

起则头眩、心下逆满、胸胁支满、短气,气上冲胸、心悸、小便不利、目眩、脉沉紧

中焦阳虚

水饮停聚

附子汤证

骨节痛、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口中和、脉沉

少阴阳虚

寒湿内盛

4  小结

真武汤证,虽在临床表现上多种多样,但其少阴肾阳虚衰,水饮泛滥之核心病机不会变化。采用“方证对应”理论,即是要抓住那些能反映此核心病机的临床表现,加以甄别,但是这一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如在《伤寒论》316条同时出现了“小便不利”与“或小便利”两种完全相反的表现,看似矛盾,但其病机却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医者在临证之时,做到抓主证与辨核心病机相结合。故总结真武汤主证为“心悸眩晕、小便不利、四肢沉痛水肿、脉沉”,作为临床运用之抓手。即是有其中一证,能反映患者真武汤证病机时,即可应用真武汤,同时根据兼症对应加减即可。然则,真武汤证临床表现千变万化,极其复杂,诊病之时仍需医者全盘考虑,灵活应对。

参考文献

[1]宋红普,姚佳音,赵丽莎.基于“方证相对”理论探析仲景遣方用药思维[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07):65-68.

[2]毛妍,梁慧慧,朱俊平,等.真武汤的方证解析与现代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01):217-225..

[3]邵家东,胡鸿毅,孙羿帼,等.从《伤寒论》方证相应角度谈柴胡类方的临床应用[J].环球中医药,2021,14(06):1087-1090.

[4]马家驹,冯世纶,李乐愚.真武汤不用桂枝反用芍药探析[J].河南中医,2019,39(06):811-813.

[5]徐凤凯,陈晓.附子汤证治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6):2895-2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