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池塘尾水处理方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水产养殖池塘尾水处理方式探讨

马红锐

西畴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云南 西畴 663500

摘要:目前,池塘高密度养殖是国内比较常见的一种养殖模式,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大量的残渣、粪便排放到水中,造成水域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两种方案。

关键词:水产养殖;池塘尾水;处理方式;分析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升,对水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国家对水产养殖的关注和支持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渔业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我国渔业迅速发展,水产养殖池塘尾水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保要求下,我国的水产养殖要大力推进,就必须要发展生态养殖,推动养殖池塘污水治理,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1、尾水处理的意义

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思想和行为上进行变革,推动水产养殖的污水治理。引入循环水,既能有效地保护原有的天然水体,又能防止水源的污染。改善水体的水质,为鱼类的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有效地增加了渔业的经济效益。

2、尾水的危害

水体中有很多死去的生物,鱼类的排泄物,还有残留的食物,分解后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对鱼类的健康有害。此外,水体中可溶的有机物多数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其含量的提高为微生物的增殖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有机物质的降解也会消耗水体中的氧,长时间的缺氧会使水体的水质变差,对鱼类的生存与健康发展不利。这些沉积的养分,不仅是一种浪费,更是一种对水域环境的污染。

3、水产养殖尾水的特点和处理途径

3.1特点

其中,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磷、污生物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池塘养殖较为普遍,池塘饲养所投入的鱼料中,5%至10%的鱼不能吃,而可食用的鱼中,大约35%会被排出,而饲料的沉淀和分解会产生很多有机物,再加上日常使用的有机肥料、粪便等,造成水体污染;会对鱼儿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者会造成鱼体死亡。

3.2现状

3.2.1池塘净化

池塘的净化是目前最主要的污水治理方式,主要包括降解、沉淀和氧化;吸附、过滤等基本原则,一般采用过滤法。滤料对滤池的清洗作用有很大的作用,在处理水产池塘的池塘中,采用各种不同的填料进行处理,其效果会更为显著。此外,由于滤池内悬浮物较多,必须经常清洁或进行填充剂的更新,因而耗费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对资源的有效使用是不利的,但池塘的纯净水由于其费用低廉、易于使用而有较高的可测度。

3.2.2设施净化

设备的净化和池塘的净化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它的工作更专业,操作技术也更精细。设备的净化效果好,占地少,但由于养殖过程中含有少量的微粒,因此需要一定的财力来支撑;不会轻易地溶解和沉淀,也不可能用过滤的方法来净化,只有用药物才能让它的稳定性变差,让它变得更大,最后才能过滤掉其中的杂质。利用设备进行浓缩处理是去除微量杂质的有效手段,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常用的方法有:用活性炭吸附法去除水中的色素等,但用量少、费用高、适用面广。

3.2.3湿地净化

通过微生物分解、化学吸附、物理过滤等方法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效果显著,特别是对尾水的 N. P有很好的去除作用。湿地净化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污染状况,采用人工栽植的方法,通过工程设计、工艺优化,利用植物自身的功能,实现水质的净化。而种植植物,不但可以增加水体的氧气供应,还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来美化环境。有些水草还能用作草鱼等饲料,能有效降低饲养成本。另外,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养殖条件,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地选择地选择合适的作物。

4、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有效方法

4.1尾水处理的物理技术

4.1.1机械过滤技术

它是通过滤池的网状和机械的动态特性,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杂质和污染物,进而对养殖尾水进行治理,改善鱼虾的生活。实际应用中,传统的滤池因其含大量细小的微粒有机物质而难以有效地处理。因此,还必须采用具有更细的滤网,对经过一次过滤的污水进行再次处理。一般情况下,采用二次过滤技术,可以清除80%的水中的杂质和有机物质,很有实际意义。但应留意,机器过滤器技术对装置有很高的要求,因而产生了很大的投资。但由于其使用的范围有限,操作过程复杂,不适合大规模、分散式的水产养殖生产。

4.1.2物理调水技术

如果水质中的有机物质超过了自身的净化范围,则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水质进行有效的调节。目前,常用的物理化学方法是加水换水和机械增氧。加换水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优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添加量或替换某些水域来达到对水质的有效冲淡和清除。而机械增氧,就是通过使用增氧机的作用,将水中的氧浓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有效地解决有机物的消耗,满足鱼类和虾的呼吸需要,从而加快粪便和残渣的降解速率,从而改善水质。在水体环境污染较大的情况下,采用物理方法可以减少水体在一段时期的危害,但仅靠单一的方法很难实现长期根源性的治理。

4.1.3泡沫分离技术

当气泡在水里移动时,周围的污物就会被吸到水面上。根据这种理论,在养殖行业中采用泡沫分离法,在水体中和下部形成泡沫,从而在泡沫升起时吸收大部分的杂质和有机物质。

之后,将悬浮于水面上的泡沫塑料进行过滤,以获得较好的尾水治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气泡利用率,因此,它更适合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进行尾水的治理。

4.2尾水处理的化学技术

通过在水体中加入适当的化学助剂,可以降低水体杂质含量,改善水质。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多的是臭氧和絮凝剂。臭氧在水中的氧化作用非常强烈,一旦与水中的有机物质接触,就会产生氧化分解,随着污染的消散,产生了大量的氧气,为水产养殖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絮凝剂是由铁盐、铝盐等多种金属盐组成的。在水中,絮凝剂会根据离子化的方式,与絮凝剂相反的杂质有机物发生接触、聚合,最终形成含有大量污染杂质的絮状物,从而达到对废水的净化。

必须引起注意,如果水体中的臭氧太多,会对正常的鱼虾繁殖造成影响。同时,如果鱼、虾等水产养殖动物吸入大量的臭氧,也会使其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从而产生不正常的行为,从而导致机体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死亡;如果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絮凝剂,会引起大量的重金属中毒,导致鱼、虾出现不同程度的鳃叶溃烂和足肢腐烂;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细胞坏死等症状,导致了大量的水生动物死亡。因此,有关部门在使用化学工艺时,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助剂的用量。

4.3尾水处理的生物技术

4.3.1藻类净水技术

类似于陆地上的绿色植物,海藻对水体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藻类在进行生物代谢过程中,将大量的CO2转换成氧,有利于鱼类和鱼类的健康成长。另外,某些特定的水藻也具有不同的净化作用。以罗氏沼虾为例,罗氏沼虾躲在池塘底部、堤岸边觅食栖息,攀援水草脱壳、摄食,所以池塘边应种植一些水草,或设置一些挂网,或在池塘里投入一些树枝,提高虾的成活率,罗氏沼虾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4.3.2微生物净水技术

一些地方通过试验和工业实践证明,在污水治理方面在污水治理方面,微生物同样通过向水中投放有利于养殖的真菌,可以迅速地降解氨氮、亚硝态氮等各种有毒的有机物,以达到净化水质促进鱼类生长的目的。所以,有关人士在进行污水治理的时候,可以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选择脱氮菌、去除 COD菌、除油菌等,用反硝化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菌种净化水质,实现对养殖水域的无污染净化。

结语

总之,要在坚持节约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进生态系统的优化分配,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切实提升我国水产养殖池塘尾水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晃.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处理技术[J].渔业现代化,2005(01):30-32.

[2]刘雨青,吴燕翔,吴晓栋.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07):1526-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