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X油田河湖交替环境砂体连通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渤海湾盆地X油田河湖交替环境砂体连通性研究

蒋维军1,马跃1,孟祥海1,李超1,张彩旗1,吴东明1,党婧文1,廖爽2

(1.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9;

2.中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9)

摘要:渤海湾盆地X油田主力含油层系发育于河湖交替环境,目前采出程度高、含水程度高,由于砂体连通性认识不清制约着剩余油挖潜效果。本次研究在前人沉积环境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沉积微相、砂体分布与砂体连通性研究,研究表明:①X油田为河流环境沉积,在基准面整体抬升背景下,在油田范围内形成多河流汇聚沉积;②砂岩骨架微相为河道微相和河漫滩微相,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中砂体发育程度较差;③单期河道侧向摆动主要在500m范围内,多期河道相互叠置形成了本区“广泛连通”的河道微相沉积;④砂体分布形态呈近南北向分布,河道发育区中部砂体有效厚度大,优质储层呈北北东向沿河道发育方向分布。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  河湖交替环境;  沉积微相; 砂体连通性

引言

X油田位于渤海西部海域,整体为一发育在大型逆牵引构造背景上的一个断块构造。主力含油层系发育于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沉积相类型为河湖交替相。X油田投产至今,探明储量采出程度43.3%,可采储量采出程度98.1%,综合含水88.67%,具有“采出程度高、含水高”的特征,急需开展剩余油挖潜与综合治理释放油田潜力。但X油田沉积相与砂体分布认识不清,砂体连通性不明,制约着剩余油挖潜方案的制定,因此X油田开展沉积相与砂体连通性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X油田Ⅷ-3小层、Ⅲ-1小层和Ⅱ-1小层三个主力小层为目标层段,以沉积及砂体分布为研究重点,开展砂体连通性分析,为后续剩余油挖潜与综合治理提供基础。

1区块综合地质特征

X油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古近系东营组。主力含油层系明化镇组下段地层厚度1100m左右,上部岩性为厚层泥岩和砂岩,粉砂岩,钙质砂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大段泥岩夹中-薄层砂岩,粉砂岩,钙质砂岩,底部为含砾砂岩,泥质砂岩和泥岩互层[1]。依据“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以明下段顶部稳定泥岩段作为标志层,将全区明下段划分19个油组,其中主力油组为Ⅱ油组、Ⅲ油组及Ⅷ油组,储层平均孔隙度29.8%,渗透率平均1279.0mD,以高孔特高渗储层为主。前人研究成果认为X油田明下段沉积相类型为受湖平面升降控制的河湖交替相沉积。区块是断层控制的复式油气藏,受构造、断层、岩性的多重制约,流体系统复杂,油气藏类型多样。

2沉积环境分析

2.1区域沉积环境

从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演化分析,明下段时期歧口凹陷地层厚度较厚,与渤中凹陷同为渤海海域的汇水中心之一;通过古地貌恢复,明下段时期油田范围内地层倾角为1.5°~2.4°,具备曲流河相发育古地理条件。明化镇组下段至馆陶组上段地层在纵向上旋回性清楚,具下粗上细的正旋回,即二元结构,应为河流环境沉积[1-2]。各旋回下部为中-细砂岩层或粉砂岩层,见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砂体在平面上呈弯曲条带状,为曲流河点坝或河道充填沉积。

通过INPEFA曲线分析,结合岩心观察描述,在前人认识基础上初步判断X油田Ⅷ油组~Ⅱ油组为连续沉积,沉积环境相对稳定,在Ⅷ-3小层、Ⅲ-1小层和Ⅱ-1小层沉积时期,在基准面整体抬升背景下,快速回返,形成强砂体供给,在油田范围内形成多河流汇聚沉积,不同河道砂体相互切叠、连片分布。

X油田连井剖面图

2.2沉积微相研究

曲流河沉积可划分为河道、河漫滩、决口扇、天然堤和泛滥平原五种沉积微相[2]。X油田三个主力小层砂岩骨架微相为河道微相和河漫滩微相,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中砂体发育程度较差,多为致密砂岩、粉砂岩和砂质、粉砂质泥岩沉积,泛滥平原为泥岩沉积。

河道微相:河床侧向侵蚀、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为下粗上细的正旋回。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含砾砂岩组成,底部普遍发育冲刷面,剖面上呈不连续的透镜状。其层理类型主要为水流成因的大、中型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间或出现平行层理。垂向上具有层理规模变小、粒度由粗变细的正韵律。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细砂岩正粒序,底部见冲刷面,发育槽状交错层理[3-5]。自然电位及自然伽马曲线呈箱形-钟形。测井相表现及划分依据主要为GR和SP曲线,一般GR<90或泥质含量<0.2;SP>30或孔隙度>0.25。

河漫滩微相:岩性组合下部多为含砾砂岩,向上突变为灰绿色泥岩,正粒序,底部见冲刷面,发育槽状交错层理[3-5]。测井相表现及划分依据主要为自然电位及自然伽马曲线呈钟形,伽马值多在90-100之间,泥质含量多在0.2-0.3之间;SP值多在15-30之间,孔隙度在0.15-0.3之间,砂岩渗透率在150-1000mD之间,多小于300mD。

2X油田沉积相综合柱状图

3砂体分布特征

单井相和剖面相研究表明,三个主力小层主要发育河道微相砂体,河漫滩微相次之,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发育程度差。单期河道侧向摆动主要在500m范围内,单个砂体为河道切叠而成,井间河道微相叠置交互,形成了本区“广泛连通”的河道微相沉积,河漫滩微相发育在河道侧翼,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被河道冲蚀,残留极少。

Ⅱ~Ⅲ油组沉积相连井剖面图

123455

4-1小层砂体沉积微相平面图

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显示,在广泛连片的河道微相中,间或发育河漫滩微相,河漫滩微相外侧发育天然堤和泛滥平原微相,决口扇微相呈点状分布在河道外沿。Ⅱ-1小层河道微相最为发育,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在河道间偶有残留。Ⅲ-1小层与Ⅱ-1小层沉积相分布上有较好的继承性,存在3-4个主水道分布区,河漫滩微相分布在河道侧翼,分布面积较窄。Ⅷ-3小层河道分叉现象明显增多,东侧河道发育规模变小,河道微相覆盖面积减小;在钻探区出现了一定的泛滥平原沉积。

4砂体连通性分析

X油田各小层砂体分布形态受沉积环境影响,呈近南北向分布,在河道发育区中部砂体厚度大、孔隙度高、有效厚度大,开发区优质储层呈北北东向沿河道发育方向分布。泛滥平原、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多发育泥岩和致密砂岩,砂体在河道和河漫滩微相分布区内广泛连通。

Ⅱ-1小层和Ⅲ-1小层沉积继承性强,砂岩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北部物源区厚度较大,并沿主水道区为砂岩厚度持续发育区。含油区范围三条主河道分布区砂岩厚度大,向油区东、西两侧迅速减薄。Ⅱ-1小层含油区范围内B7-B27井间、B13-B26井间、B19-B26井间存在天然堤微相,砂岩不发育,井间不连通,其它井区砂体连通性好。Ⅲ-1小层含油区范围内,天然堤微相仅发育在北部的B3井和南部的B22井附近,油藏主体范围内三条河道切叠连片,砂体广泛连通。

Ⅷ-3小层砂岩分布方向性更强,沿西侧B27H1-B1井连线、中部B20-B4井连线和西部P16-P6井连线为主水道砂岩发育区,砂体切叠连通。在B10-B5井间和B21-B22井南侧存在天然堤和泛滥平原微相,砂岩不发育,井间不连通,其它井区砂体连通性好。

5结论

(1)X油田明化镇组下段具有下粗上细的正旋回,为河流环境沉积。在基准面整体抬升背景下,快速回返,形成强砂体供给,在油田范围内形成多河流汇聚沉积,不同河道砂体相互切叠、连片分布。

(2)X油田三个主力小层砂岩骨架微相为河道微相和河漫滩微相,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中砂体发育程度较差,多为致密砂岩、粉砂岩和砂质、粉砂质泥岩沉积,泛滥平原为泥岩沉积。

(3)单期河道侧向摆动主要在500m范围内,单个砂体为多期河道切叠而成,井间河道微相叠置交互,形成了本区“广泛连通”的河道微相沉积,河漫滩微相发育在河道侧翼,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被河道冲蚀,残留极少。

(4)X油田各小层砂体分布形态受沉积环境影响,呈近南北向分布,在河道发育区中部砂体厚度大、孔隙度高、有效厚度大,优质储层呈北北东向沿河道发育方向分布。

(5)本文精细描述了研究区的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洪亮, 邓宏文. 渤海湾盆地第三系层序地层特征与大中型气田分布[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 14(2):4.

[2]柳广弟. 石油地质学-第4版[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3]李俊飞, 霍春亮, 叶小明,等. 渤海海域L油田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特征[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7, 24(6):6.

[4]王代流. 渤海湾盆地孤岛油田储层构型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9.

[5]胡光义, 王海峰, 范廷恩,等. 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级次解析[J]. 古地理学报, 2021, 2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