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故事,端详“阿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透过故事,端详“阿长”

周亚慧

洋县洋州九年制学校,陕西省汉中市,72330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回忆性散文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和文字魅力。无论是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还是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没有一篇不是通过对以往生活的平淡的追叙,让记忆深处的人慢慢抖落尘封已久的尘埃,显现出高大的身形,把作者的情感清晰地再现出来。

不难发现,在在回忆性散文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回忆中的“我”,一个是回忆时的“我”。双重的叙事视角与情感相交织,跨越时空的两个“我”对于相同事件的认知和感悟是大不相同的。教学中,我们只有回归文本,细读文本,挖掘文章中有价值的素材信息,并结合我们的生活体验去融入情节,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细腻处,并以读者的身份去共情两个“我”之间情感的微妙转变,进而领悟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

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有很多个启人心智的入口。这里,我想以鲁迅先生笔下的阿长为例,透过故事,端详“阿长”,浅析一下散文教学中的两个“我”的视角转换与情感反差。

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之前,阿长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可能是因为“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没有故事的童年算不得童年。美女蛇的故事,给童年的“我”无穷的乐趣,童年的日子,因为长妈妈的故事,变得难以忘记。听了她的故事,“我”“长的草里是不去的”。“我”不但得到了“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的教训,百草园也因为长妈妈的故事变得充满神秘色彩。长妈妈的故事,是“我”童年岁月里的一道光,以致45岁的中年鲁迅回忆起百草园,也会由不住地嘴角上扬,内心温暖吧:童年的自己,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的根,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站在石井栏上往下跳,徒手捉斑蝥,摘覆盆子……循着那光,站在45岁的这一头,含情的回望童年,那时候的“我”,该是有多么顽皮!也只有长妈妈,舍不得打骂指责幼年调皮的“我”,却只用一个故事,就唬得“我”“长的草里是不去的”“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时候,心里怎能不充满深深地思念和感激!

再读  《阿长与山海经》,儿时的“我”听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这个“黄胖而矮” 的,“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的,因谋死“我”的隐鼠被“我”憎恶的,“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的长妈妈,也无非是怕“我”被像长毛一样的坏人“掳了去”罢了。所以,当“我”看到这个不识字的,告假四五天后“穿着新的蓝布衫” 欢天喜地地递给我“三哼经”的长妈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我” 念念不忘的事,就是她念念不忘的事,“我”的欢喜就是她的欢喜。“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那一刻,童年的“我”对长妈妈的“敬”真真切切,中年的“我”再回首,穿过岁月的长河去端详那个平凡而普通的阿长,内心愧疚而又怀恋:她是保姆,是下人,她除了照看我,或许还要干许多琐碎的杂物,爱“我”疼“我”,又怎会只顾自己在床上摆个“大”字却不给“我”留睡觉的地方?她是白日里累极了,才会倒头就睡罢了。人到中年,阅尽千人千面,尝遍世间百味,再打量自己童年时对她的憎恶,也许会格外动容,而“长妈妈”的形象也渐渐明朗。她的对“我”的慈祥,对“我”的重视,对“我”的浓的化不开的爱,他人难及,他人怎及?中年的回眸,脑海中重温儿时的日子,只有她清清楚楚的站在脑海里,是那样高大、亲切和温暖!她的“谋害”“我”的隐鼠不重要,她的教“我”那些古怪的“礼节”和避讳的事情不重要,她的迷信、切切察察都不重要,在岁月的长河里沉淀下来的那种儿时的陪伴,内心的深厚的情感,难以泯灭,充满慰藉!

回忆性散文真是神奇,我们细细品悟文字的两端牵着的跨越时空的两个“我”,中间的过往,错综繁密,“追忆”与“成长” ,“内疚”和“感激”,看起来平实无比的叙述中,感情的波浪汹涌澎湃,这些充实心灵的情愫,是文章永恒不变的主题,又何尝不是我们生命中的人和事,过去和现在的精彩演绎?我们感谢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遇见了会讲故事的“长妈妈”,也许每个人的的生命中都有一个“长妈妈”,我们嫌弃过她们的琐碎唠叨,发泄过对她们的诸多不满,却会在时光的某个转角突然忆及她们带给我们的亲切而和温暖,接着泪流满面。而先生用他的文字让我们学会了感知爱并懂得珍惜。

散文形散神聚,每一篇文字都能带给人精神的汲养。散文中的两个“我”在时光的更迭里不断充实情感,变的内心富足,而在文章外头,还有一个沉浸在文字中,陶醉在真情里,被感动,被提升的“我”。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只停留在了文字表面的事件归纳和主旨概括,重视了工具性,冷落了人文美,以致积累运用硬邦邦,情感熏陶僵巴巴。譬如我们大部分人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课堂讲的最多的是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作者分别为什么“流泪”之类,而对于文中多出闲笔的妙处,父亲的信的分量,我们都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了,那么,多年后父亲因为命运向儿子主动低头的颓唐,儿子因为自身的成长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学生就很难体悟,而他们对父爱的感受,自然也就弱了一些。

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像杨绛先生的《老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无不在回忆中抒情,将亲身经历在思想中提炼和沉淀,最后以文承情,文质兼美!多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能够先带着一双慧眼去发掘文字中能让我们感到情感触动的地方,再指导学生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最终达成正确的情感认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去发现美好,知道怎样去热爱生活,懂得什么是人生价值,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也就达到让人欣慰的效果了。

作者简介:周亚慧:(1980.6-),女(汉族),籍贯:陕西省汉中市,学历:本科,单位:洋县洋州九年制学校,职称: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