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型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制造型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

李红兵

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        山西 永济         044502

摘要:绩效管理是国有制造型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国有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中枢和关键。由于我国正处于深化供给侧机构改革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待完善和健全,原有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制造型企业发展需要。基于此,本文对制造型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制造型企业绩效管理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探究

1 制造型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绩效考核内容与制造型企业战略目标脱节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使员工顺利完成绩效目标,以改进和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最终实现制造型企业的战略目标。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制造型企业并没有认真制定绩效考核内容,导致偏离了制造型企业战略目标,不重视工作分析,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甚至由于对一些岗位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职责模糊不清,难以确定具体的岗位目标,造成绩效考核内容混乱,与实际工作内容存在出入,不能使考核结果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导致制造型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混乱。

1.2 对绩效管理缺乏正确认识

制造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领导层面对于绩效管理认识不充分,他们不清楚绩效管理的具体内涵,也不清楚绩效管理涉及的主要内容,对于绩效管理目的定位不准确,有些制造型企业员工还认为绩效考核是制造型企业用来惩罚的手段,认为在制造型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中忽略了员工的主体地位。还有些员工对制造型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存在不满情绪,认为缺乏必要的公正性,制造型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沟通,这样就会导致绩效考核各项措施之间存在不合理性,甚至还会引发制造型企业员工的不满,导致制造型企业内部不团结。制造型企业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要多形式、多手段,还要不断地创新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手段,然而,制造型企业现实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有些制造型企业比较教条,存在生搬硬套国外绩效管理体系经验的现象,结果导致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不顺利、难落地,质量和水平也不高。

2 提高制造型企业绩效管理的措施

2.1 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目标的制定非常重要,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会影响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国有制造型企业一定要明确绩效管理要达到的效果,发挥绩效管理的导向作用,从而为国有制造型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动力。国有制造型企业在制定绩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国有制造型企业员工的沟通交流,明确国有制造型企业员工的需求,同时,也要让国有制造型企业员工清楚国有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目标、内容与要求,这样才能让国有制造型企业员工根据绩效管理要求,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绩效管理细则是绩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绩效管理部门的必要准则。正确目标的导向作用下,才能够推动绩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绩效管理目标的制定要结合国有制造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明确国有制造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目标,合理设定绩效管理目标。同时,国有制造型企业还要科学区分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不能重考核轻管理,更不能以考核代管理。

2.2 健全绩效考核系统

绩效考核系统要根据制造型企业战略调整、内外部环境变化、人力资源需求等因素进行适时健全和优化。只有通过不断更新与优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首先,要完善相关制度、细则,明确绩效考核目的、适用范围、考核原则。将绩效考核目的与业务发展战略、人才队伍建设、核心竞争力等质量目标相结合。根据不同机构职能和员工岗位相应指标。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考核评价组织和个人的工作绩效,规避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增强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导向性。其次,考核要突出重点,绩效指标突出关键工作和重点任务,少而精,不追求面面俱到。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主辅结合,充分发挥预算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再次就是实现权责利统一,将绩效考核结果与激励约束机制紧密结合,做到严考核、强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职务选聘、任免的重要依据。最后就是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制造型企业各级人员工作业绩的综合评价作用,对管理人员与员工分类设计激励性薪资单元,将经营业绩同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挂钩,奖励与业绩相匹配,建立经营绩效与薪酬同向变动奖惩机制,拓宽经营业绩指标范围,除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指标外,还应包含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等指标,促使管理人员勤勉尽责,认真履职。员工个人业绩指标更多应体现执行能力、专业技能、忠诚度等方面以激励员工的潜能,促进员工提高工作业绩。

2.3 强化监督管理

制造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监督系统。只有做到监督及时、有效,制造型企业绩效管理才能形成闭环管理。监督管理可以从多方面开展,通过三会治理、内部审计、纪检监督、民主测评及聘请外部机构等多途径进行监督,同时要有明确的监督管理目标和计划,通过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持续加强绩效管理全过程监督,监督相关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及时发现制度缺陷和制造型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其他问题,通过顺畅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将监督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应组织使其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监督管理的有效开展也离不开上下层沟通交流,通过交流分享绩效管理中优秀经验和信息,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可以对绩效管理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并可监督和规避后续再次发生。监督是制造型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更好的促进制造型企业提升工作效能,助力制造型企业绩效管理实现良性循环。

2.4 利用大数据对员工绩效目标完成度进行有效监督

制造型企业应该对员工绩效目标的完成度进行有效监督,大数据的基本功能就是收集信息并实时记录,这样既能够方便掌握员工的工作成果,又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员工在开展日常工作的时候,他们每完成一项阶段性工作的时候,就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记录现有的工作成果,使得制造型企业的领导层能够在公司的系统中实时查阅员工的工作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员工之间良性竞争,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引导其积极完成制造型企业绩效目标。在此期间,制造型企业应该对完成度高的员工进行表扬和奖励,同时也要对完成度没那么高的员工进行鼓励和指导,积极引导其努力进步。

2.5 强化绩效考核评价

国有制造型企业要建立绩效管理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月度评价与年度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绩效考核评价模式,跟踪问效,并从收入、成本、利润等多个维度对员工工作业绩进行深度扫描、精准“画像”,强化考核评价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要围绕国有制造型企业基础工作、月度重点工作、季度重点工作、年度绩效目标责任书各项任务指标和上月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等方面,着重开展月度考评,推动国有制造型企业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3 结束语

由于我国正处于深化供给侧机构改革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待完善和健全,原有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制造型企业发展需要。新时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进一步实施,需要制造型企业通过创新科学的绩效管理为后续发展注入活力,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来应对现有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对策,提升绩效管理的成效并长期坚持下去,确保制造型企业健康、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龙.供应链管理对制造型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2(08):69-71.

[2]聂婧. R公司积分制绩效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1.DOI:10.27455/d.cnki.gycmc.2021.000871.

[3]黄文兰.国有制造型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21(3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