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中学生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在校中学生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沈宝涛1,白金剑2,林红3

1.大连市沙河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慢性病防制科,辽宁大连  116021   2.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应急工作部,辽宁 大连  116035  3.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慢病防制科,辽宁 大连  116061。

摘要:目的:探究在校中学生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策略实施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城市及农村地区的1所高中及1所初中,并分别从2所学校中分别抽取出250名学生,分析从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校中学生乙类及丙类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结果:高中学生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于初中学生,初中学生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于高中学生,农村乙类、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均高于城市,差异具备显著性(P<0.05)。结论:农村地区的在校中学生呼吸道传染病更多,并且高中学生乙类传染病更高,初中学生丙类传染病更高,因此,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做好预防措施。

关键词:在校中学生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策略实施效果

呼吸道传染病是临床常见病症,通常可以通过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并且传染性很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传播,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学校作为学生聚集地,人口密度较大,并且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身体免疫力尚未发育成熟,如果受到呼吸道传染病的侵袭,会对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产生影响。所以,需要有效控制在校中学生呼吸道传染病,做好防控措施,保障更多在校中学生身体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城市地区及农村地区,分别抽取1所高中及1所初中,从两所学校中,分别从中抽取2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共计1000名,其中包括男学生581名,女学生419名,年龄13~19岁,平均年龄(16.0±1.0)岁。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完全知情条件下,签署同意书,表示自愿参与其中。②研究对象均具备正常沟通与交流能力。③学生资料均完整、真实、可查询。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沟通、精神障碍学生。②中途退出,不能全程配合研究。③配合度及依从性不达标情况。④资料不全情况。

1.2方法

向所有研究学生先进行传染病调查表的发放,并让学生将自身的呼吸道情况进行认真填写,例如发热、流涕以及咳嗽等情况,并将填写好的调查表再上交,由校医针对学生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在调查表中,将呼吸道传染病分为乙类及丙类,其中甲型流感、肺结核以及麻疹划分为乙类传染病的范畴,并将风疹、手足口病以及流行性腮腺炎划分为丙类呼吸道传染病内。针对高中及初中学生的发病情况、农村与城市学生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与比较,并提出预防措施。

1.3观察指标

①统计与记录在校初中、高中学生乙类呼吸道传染病及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

②针对研究中的农村及城市地区的学生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对计量资料展示,通过t进行检验,使用[n(%)]对计数资料展示,通过X2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0.05为中界点,P在中界点之下,代表数据差异明显,软件工具:SPSS26.0。

2结果

2.1在校中学生乙类及丙类呼吸道传染病分布情况

在500名初中学生中,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91/500(18.20%),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81/500(16.20%),在500名高中学生中,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18/500(23.60%),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57/500(11.40%),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高中学生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于初中学生,差异显著(X2=4.410,P=0.036<0.05),初中学生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于高中学生,差异明显(X2=4.842,P=0.028<0.05)。

2.2农村与城市地区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情况

在500名农村学生中,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01/500(20.20%),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09/500(21.80%),在500名城市学生中,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72/500(14.40%),丙类传染病发生率为71/500(14.20%),农村乙类、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均高于城市,差异显著(X2=5.878、9.783,P=0.015、0.002<0.05)。

3讨论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菌通过口腔及鼻腔的途径,侵入人体,而让患者发生呼吸道不适类疾病。通常呼吸道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因此容易受到病原体攻击,让患者出现呼吸道传染病症状[1]。一般情况下,在季节更替,寒暖过渡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季节温差较大,免疫力较低的人体则容易发生疾病。在校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环境以及温度等多方面影响,所以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也略高。为了更好的保证在校中学生有良好的身体状况,需要有效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并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预防工作。

在校中学生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特点主要体现在传染面积大,并且传播速度快,一旦有发病情况,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可能都会受到影响。另外,中学生身心发育均尚未成熟,所以也让呼吸道传染病有可乘之机,部分家庭对呼吸道传染病不够重视,自我保护意识不足,也会增加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风险

[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校初中学生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高中学生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并且农村学生在乙类及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均更高。分析认为,在儿童阶段会接种传染病疫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让疫苗抗体也会逐步减弱,所以让初中学生丙类传染病发生率更高。农村学生由于医疗条件相对较差,所以传染病防范意识略显不足,所以农村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更高。因此,需要加强防范意识,保障增多在校中学生身体健康。首先,应该加强学校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视程度。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及生活场所,并且人员密集程度较高,一旦有病例出现,可能会引发大面积传播。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并对学生的教室、宿舍以及封闭场所内,定期完成消毒与杀菌,阻断病毒传染。在学生每天的入校门口,需要使用自动测温系统,对每位师生完成体温测量,及时发现体温异常的学生,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其次,要加强呼吸道传染病健康教育宣传。要让在校中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在疾病初现症状时,就立即就医,并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等,将疾病传染率有效降低,避免出现大面积传播情况[3]。同时让学生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充分了解疾病的危害、传播途径以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好预防措施,例如勤洗手、适当开窗通风,在打喷嚏时注意遮掩口鼻,并避免喝生水,有效避免病从口入。最后,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增强学生机体免疫力,进而更加有效的预防疾病。通过实施更加全面的干预措施,可以让在校中学生有正确的疾病防控意识,并做好病情预防工作,有效抵抗疾病入侵,让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几率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在校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在乙类及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方面存在差异,农村地区的在校中学生发病率比城市地区更高。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宣传,并让学生树立疾病预防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让更多在校中学生能够拥有健康体魄,提高学生整体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闫继玫.中小学在校生呼吸道传染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对策[J].黑龙江医学,2020,44(02):215-217.

[2]张奎兴.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及预防控制办法[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1):102-103.

[3]谢月梅,周世卿,冯肖媚,等.中学生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知识、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05):7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