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种子课”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

王金霞

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南校区

要:“种子课“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就是将数学知识根植于学生的思维之中,在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之间搭建一个桥梁。种子课可促使知识在学生的思维中自主萌芽、生长和迁移,而不是不断地重复。

关键词:种子课 厘米的认识 实践 思考

种子课作为一种基础课程,是后续进行学习的基点,因此,在种子课的教学中,要不怕麻烦、不怕费时间,进行深度的挖掘,有了种子课作为铺垫,后续课程遵循种子课的模式,学起来就会变的简单。小学生的思维正在快速发展中,他们的学习经验是随着时间不断进行积累的,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给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技巧,促使他们的思维可持续的发展。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长度单位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计量单位,再往后还会学习到时间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等,这些知识的系统结构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因此可以将长度单位作为种子课来讲,为学生埋下知识系统化的种子,促使学生在今后学到其他单位的时候利用思想的迁移,可以很快的掌握其他单位的知识。在学习长度单位的知识时,《厘米的认识》作为长度单位的第一课,可以将其作为长度单位教学的“种子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种子课“的学习。

一、巧设疑问,启迪思维

在进行《厘米的认识》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在对应的环节巧妙设置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例如,为什么我们要把单位进行统一呢?我们可以说铅笔的长度是一柞吗?经过学习,学生们多数都能认识到,每个人的一柞长度是不同的,因此,用柞来度量铅笔的长度那是不准确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用来度量某件物品的长度。经过这种设问,学生们就能认识到一个统一的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设问,那么这支笔的长度应该怎么表示呢?有的学生会用手指指一个地方,意思是这个“点“就是这支笔的长度,有的学生用手指划一个长度,意在说明这支笔大概这么长,说明这个学生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是概念不清,有的学生有两只手比划一个长度,这个学生对长度的概念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不会正确的表达。通过这种问题的引导,从而唤起学生从经验中寻找答案,进而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二、制造冲突,理解本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之间认知差,制造知识的碰撞,从中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厘米的认识》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已经知道了橡皮的长度,能不能用这个橡皮来测量笔的长度呢?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直接用尺子量一下不是更快吗?有这种认识的学生,他可能会认为尺子是进行测量的唯一工具;有的学生会说,看看用几块这样的橡皮可以摆到笔那么长,那么笔的长度就可以算出来了,这说明了这个学生懂得利用参照物去测量其它物体的长度。通过这次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的碰撞,学生明白了原来测量物体长度不仅只有用尺子这一种形式。然后教师可以再次发问,有同学用尺子量出来这支笔是10厘米,为什么呢?这时有的同学就会回答,因为尺子上的读数是10厘米,还有同学可能会说,这支笔是10厘米的原因是因为这支笔长度由10个1厘米组成。通过以上这种常见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去主动思考,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对长度单位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明白了几厘米就是有几个1厘米这种概念,这就给学生埋下了关于计量单位的种子。

三、问题引申,做好知识的铺垫迁移

完成种子课的教学后,接下来就是做好知识的铺垫转移,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学了厘米以后还要学习毫米、分米、米、千米等一些其它长度单位呢?有学生就会回答,毫米可以测量更短更小的物体,而米和千米可以测量更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过与学生的深度交流后发现,学生学习完厘米的知识后,当提到其它长度单位的知识时,学生也能说个一二三了。关于厘米的学习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的,而其它长度单位的学习是在高年级逐步进行的,但是在这个时候给学生适当的引申一下,可以让学生对计量单位的作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做好的铺垫,也让学生初步具备了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学习《时、分、秒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呢?“学生因为学过种子课《厘米的认识》,这时就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他们就会知道,因为分钟走过了5个小格,每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针走一大格就是5分钟。在往后中高年级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角的单位时,学生也能利用《厘米的认识》这节种子课进行知识迁移。

四、合作交流,锻炼自主探究意识

在种子课的教学理念中,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要能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将数学知识打造成一个体系。然后让学生之间多多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并通过交流,学到别人好的方法为自己所用,从而使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提升,知识的积累不断的丰富。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这样一方面可以拉进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以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后,担任教师这个职务,然后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对这项知识的认知。以上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促使学生完成思维的拓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自身的核心素养。

种子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展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力量,小学的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每个知识体系都有自己的“种子“,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颗种子,并将这颗种子深深的埋在学生的心里,使其生根发芽。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多花些精力和时间把“刀“磨好,上好“种子课“,这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钱红明.选好“种子”知识,上好“种子课”[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5(06):13-14.

[2]陈丽芳.生长的力量,不可量自会强——小学数学种子课教学实践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08):48-48.

[3]黄敏欣.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以《厘米的认识》为例[J].消费导刊,2019(09):91-91.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种子课”的教学研究 》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2021ZCJG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