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燃烧NO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3

生物质燃烧NO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陈帅

重庆大学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  400044

摘要:为探寻燃料类型、温度、氧量等因素对生物质燃烧NO生成影响,本文以几种新能源电厂普遍适用的典型生物质燃料为研究对象,包络:秸秆、木屑、稻壳以及甘蔗等,利用立式管式炉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质燃料的N含量越高,NO的生成量越高;随着温度的升高,NO的生成量生成量越高,但受生物质燃料颗粒度的影响升高程度不同;氧气氧气含量越高,NO生成量越高;相比O2 /CO2,O2 /N2氛围下生物质燃料NO的生成量较高。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管式炉;NO生成特性;影响因素

引言

生物质能源作为唯一的可再生碳源,因其具有可再生性、环保性等优点,已经部分取代了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成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首选,成为世界范围内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但是由于生物质燃烧的温度低、利用难度高,导致完全替代煤炭、石油来进行发现收到限制。相比与煤炭,生物质能源的燃烧特性具有较大差别,而对生物质燃烧NO生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为了深入研究生物质燃烧NO生成的机理及释放特性,本文利用立式管式炉燃烧系统,通过对燃料配比、温度、氧量的控制,来分析上述因素对生物质燃烧过程中NO生成的影响规律。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设备

本次实验所用的立式管式炉燃烧系统是由反应炉、送气、火焰实时监测以及气体成分分析等四个系统构成。配气系统由3台 Alicat质量流量计组成。火焰实时监测由计算机来进行控制,能够实时监测炉膛内生物质的燃烧情况。采用 testo350 烟气分析仪来对气体进行分析。

1.2实验材料

本实验选用的生物质燃料分别为:稻壳、木屑、秸秆以及甘蔗渣,上述四种燃料是目前新能源电厂常用的4种典型生物质燃料且植物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其中稻壳属于禾本植物;木屑属于木本植物;秸秆和甘蔗渣同属于草本植物。

在本次实验中为确保试验原料能够充分燃烧,4种生物质燃料样品为空气干燥基样品,且样品粒度均小于100μm。根据行业标准,样品的热值使用马弗炉进行测定,元素分析使用元素分析仪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项目

样品

稻壳

木屑

秸秆

甘蔗渣

Mad/%

9.58

8.58

5.78

45.22

Aad/%

17.68

1.84

4.49

1.54

Vad/%

59.32

73.04

75.22

46.33

FCad/%

13.42

16.56

14.53

6.92

低位热值/(MJ/kg)

14.66

16.16

16.22

8.30

Cad(%)

32.66

41.71

41.82

25.61

Had(%)

4.68

5.64

5.65

3.48

Nad(%)

0.52

0.47

0.66

0.22

Sad(%)

0.07

0.06

0.06

0.02

Oad(%)

34.80

41.75

40.60

28.43

1.3实验方法

管式炉内的燃烧气氛是由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依据不同比例混合构成,通过质量流量计对各气体流量进行精准控制。在实验过程种,各样品的为同等质量,输入气体满足理论空气量,流量保持在20L/min。本次实验的最高温度为1000℃,通过烟气分析系统,获得NO生成曲线。

2. 结果讨论

2.1 不同生物质燃料对NO生成的影响

2.1.1 不同生物质燃料生成NO的特性

在900℃下,将稻壳、木屑、秸秆以及甘蔗渣等4种生物质样品在不同含氧量(氧气含量分别为30%和35%)下进行充分燃烧,NO的生成随时间释放量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30%含氧量下NO释放量

时间(S)

NO释放量%

稻壳

0

0.0000

10

0.00089

20

0.005

30

0.0021

40

0.0014

50

0.001

60

0.0009

70

0.0003

80

0.0001

90

0.0000

100

0.0000

甘蔗渣

0

0.0000

10

0.0012

20

0.0038

30

0.0025

40

0.002

50

0.0015

60

0.0012

70

0.0011

80

0.0002

90

0.0000

100

0.0000

秸秆

0

0.0000

10

0.006

20

0.0079

30

0.0021

40

0.0012

50

0.0008

60

0.0007

70

0.0006

80

0.0000

90

0.0000

100

0.0000

木屑

0

0.0000

10

0.002

20

0.003

30

0.0038

40

0.0044

50

0.0042

60

0.003

70

0.0011

80

0.0002

90

0.0000

100

0.0000

表3  35%含氧量下NO释放量

稻壳

0

0.0000

10

0.0038

20

0.074

30

0.0022

40

0.0015

50

0.0011

60

0.0009

70

0.0003

80

0.0001

90

0.0000

100

0.0000

甘蔗渣

0

0.0000

10

0.0012

20

0.0028

30

0.005

40

0.0021

50

0.0012

60

0.0009

70

0.0003

80

0.0001

90

0.0000

100

0.0000

秸秆

0

0.0000

10

0.0065

20

0.0086

30

0.0042

40

0.002

50

0.0012

60

0.0009

70

0.0003

80

0.0001

90

0.0000

100

0.0000

木屑

0

0.0000

10

0.0002

20

0.0045

30

0.004

40

0.0044

50

0.0021

60

0.0009

70

0.0003

80

0.0001

90

0.0000

100

0.0000

由表2和表3可知,在生物质燃烧主要发生于10-25s阶段,在该阶段N主要转化为 NO,NO的生成值较高且具有较大变化。稻壳、秸秆和甘蔗渣等三种生物质燃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得到充分燃烧,而木屑的燃烧速度则较为缓慢,因此,木屑燃烧NO生成曲线与其他三种燃料相比有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本实验所选用的木屑样品是采用压制成型,导致颗粒的紧密度高,导致NO的产生具有滞后性。相比与其他三种生物质燃料,木屑的NO生成速率较慢,导致其生成的时间更长,也说明木屑燃烧的稳定性更强。由此可见,生物质燃料的类型不同,N0的生成量和生成速率具有存在显著差异。

2.1.2 生物质含氮量对NO生成的影响

   本次实验依据生物质燃烧NO的生成总量和生物质燃料中氮元素的转化率,来分析不同生物质燃料的含氮量对NO生成的影响。在900℃下,不同含氧量下4种生物质燃料氮向NO的转化率,如表4所示。在不同含氧量下,生物质的含

氮量对NO的生成量及氮的转化率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由表1可知,木屑、稻壳、甘蔗渣、秸秆等4种生物质燃料样品种的含氮量分别0.47%、0.52%、0.22%和0.66%,秸秆的含氮量最高、甘蔗渣的含氮量最低。由表4可知,4种生物质燃料NO的生成量也是秸秆最高、甘蔗渣最低,两者具有一致性。而氮向NO的转化率则是甘蔗渣最高、秸秆最低。由此可见,生物质燃料的氮含量越高,则生物质燃烧NO的生成量越高,而N的转化率则呈现相反趋势。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生物质燃料含氮量的增加,燃料氮及NH3 的分解会产生NH 2、NH等气体,与 NO 的反应也得到增强,使NO发生还原反应,而生成N2,降低了氮向NO的转化率。

表4 不同氧气含量NO的生成量及氮的转化率

种类

NO生成总量

氮向NO的转化率

25%O2

35%O2

40%O2

25%O2

35%O2

40%O2

木屑

0.5378

0.7296

0.8506

5.45

7.38

8.62

稻壳

0.5572

0.7838

0.8593

4.92

6.88

7.86

甘蔗渣

0.5361

0.6687

0.6816

11.92

14.85

15.16

秸秆

0.6124

0.8983

0.9846

4.48

6.56

7.16

2.2 温度和氧气量的影响

在富氧燃烧条件下,氧气量大小将直接影响NO的生成。在不同温度下,稻壳和秸秆的NO生成量随氧气量的变化如表5、表6所示。为了分析温度和氧气量对NO生成的影响,本次实验选用稻壳和秸秆两种生物质样品,将燃烧温度分别设定为800℃、900℃和1000℃。。

表5 不同氧气含量下稻壳燃烧NO生成率

φ(O2)%

NO释放总量%

800℃

25%

0.101

30%

0.102

35%

0.105

40%

0.108

900℃

25%

0.11

30%

0.12

35%

0.165

40%

0.185

1000℃

25%

0.121

30%

0.142

35%

0.17

40%

0.225

表6 不同氧气含量下秸秆燃烧NO生成率

φ(O2)%

NO释放总量%

800℃

25%

0.116

30%

0.141

35%

0.172

40%

0.190

900℃

25%

0.13

30%

0.164

35%

0.191

40%

0.209

1000℃

25%

0.161

30%

0.211

35%

0.213

40%

0.271

由表4、表5可知,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燃烧NO的生成量不断提升,但增长的趋势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在800-1000℃之间,是NH3和NO发生还原反应的适宜温度区,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还原反应的强度也增强,此外,稻壳和秸秆两种生物质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NO的生成量显著增加。由此可见,在富氧燃烧条件下,环境中氧气含量过低对于NO的生成将产生不利影响,具有抑制作用。如果氧气含量过高,将使用NO生成量增加、但如果含氧量过低, 生物质燃烧的火焰温度将缺乏稳定性,故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生物质燃料配合合适的氧气含量,来保持NO具有较低的生成量,同时又能保证火焰温度的稳定性。

2.3 燃烧氛围的影响

本次实验选择稻壳和木屑样品在900℃下,分析了在30%O 2 /70%N2 和30%O2 /70%CO2 氛围下,CO和NO的释放量如表7和表8所示。

表7 稻壳在O2 /N2和O2 /CO2氛围下CO和NO释放量

时间(S)

NO释放量%

CO释放量%

O2/N2

0

0.0000

0

10

0.0025

0.8

20

0.002

3.3

30

0.0012

1.1

40

0.0009

0.1

50

0.0005

0

60

0.0004

0

70

0.0003

0

80

0.0002

0

90

0.0001

0

100

0.0000

0

O2/CO2

0

0.0000

0

10

0.00075

0

20

0.02

0

30

0.024

0

40

0.03

0

50

0.0022

0

60

0.005

0

70

0.0045

0

80

0.0043

0

90

0.0015

0

100

0.0010

0

表8 木屑在O2 /N2和O2 /CO2氛围下CO和NO释放量

时间(S)

NO释放量%

CO释放量%

O2/N2

0

0.000

0

10

0.0022

0

20

0.009

0

30

0.01

0

40

0.011

0

50

0.012

0

60

0.013

0

70

0.01

0

80

0.003

0

90

0.0001

0

100

0.000

0

O2/CO2

0

0.000

0

10

0.001

0.01

20

0.0022

0.36

30

0.024

0.6

40

0.005

0.21

50

0.004

0

60

0.0025

0

70

0.001

0

80

0.0001

0

90

0.000

0

100

0.000

0

由表7和表8可知,在O2 /N2和O2 /CO2氛围下,稻壳和木屑两种生物质燃烧NO生成近似相同,其燃烧阶段均可以划分为3各阶段,包括:前期挥发析出、中期NO大量生成、后期稳定燃烧等。此外,在O2 /N2氛围下,NO生成的最大值要高于O2 /CO2,由此可见,CO会抑制NO的生成。

在O2 /N2氛围下,由于两种生物质燃烧均不会产生CO,主要原因是由于氧气含量较高,生物质中的C全部直接被氧化生成CO2。在O2 /CO2氛围下,由于CO2的浓度较高,使CO2的生成得到抑制,而生成大量CO。

相比O2 /CO2,O2 /N2氛围下生物质燃料NO的生成量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在O2 /N2氛围下CO的生成量较低,燃烧环境属于氧化环境,NO的还原反应得到有效抑制,NO生成量较高。

结论

(1)生物质燃料氮含量越高, NO生成量越高, 但转化率却呈现下降趋势。

(2)燃烧温度和含氧量对 NO的生成有重要影响。在相同含氧量下, 燃烧温度越高,NO生成越高; 在相同燃烧温度下随着含氧量增加, NO 生成总量也逐渐增加。

(3)O2 /N2 燃烧氛围下CO含量较少, 反应均处在氧化性气氛, 而O2 /CO2氛围中CO的大量生成,属于还原性反应环境, 在此条件下,NO生成总量远低于O2 /N2氛围, 说明表明O2 /CO2对NO的生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生物质燃料氮含量在O2 /N2氛围与 O2 /CO2氛围中的NO生成特性规律基本相同, 但在 高N2 条件下,燃料氮向NO的转化率更高。

参考文献:

[1] 刘婷洁,胡乃涛,李俊韬,张学敏.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J].可再生能源,2016,34(12):1877-1885.

[2] 朱复东.林木基与秸秆基生物质颗粒燃烧特性对比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4,20(04):83-86.

[3] 张啸天,李诗媛,李伟.生物质与煤混合富氧燃烧过程中NO和N_2O的排放特性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7,35(02):159-165.

[4] 骆仲泱,毛玉如,吴学成,方梦祥,王勤辉,倪明江,岑可法.O_2/CO_2气氛下煤燃烧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J].热力发电,2004(06):14-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