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俞锦叶

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安徽 铜陵,244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联合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康复护理。结果:施护前PANSS评分2组做对比差异微小P>0.05,经施护与对照组相比,PANSS评分为观察组更低P<0.05;施护前SF-36评分2组做对比差异微小P>0.05,经施护与对照组相比,SF-36评分为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促进其病情康复。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积极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裂症是十分常见的精神科疾病之一,其病因未能充分明确,多数于青壮年阶段呈现缓慢或亚急性发病,患者具有各异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涉及行为、感知觉等诸多方面的不同程度障碍,并且与其所处环境之间极不协调,伴随患者的病情发展可出现一系列的阴性和阳性症状,例如焦虑、抑郁、思维混乱以及错觉等,甚至可导致患者精神残疾。通过做好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来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减少疾病复发的重要手段[1]。以下将分析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康复护理的实际效果。

1资料方法

1.1基础资料

病例抽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地点为我院精神科,诊断结果均为精神分裂症,病例数量90例,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为45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4例、21例;年龄25~68岁,均值(40.6±3.7)岁;病程11个月~6年,均值(3.2±0.7)年。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3例、22例;年龄23~69岁,均值(40.5±3.8)岁;病程10个月~6.5年,均值(3.3±0.6)年。2组以上资料均有其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康复护理,例如监督患者应用相关抗精神药物进行规范治疗,强化日常安全管理,并做好疾病健康宣教,给予患者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康复护理:(1)组建护理小组:护士长作为本小组的组长,选拔具有丰富康复护理经验的护士作为小组成员,全体成员对于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充分学习,掌握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相关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等;(2)康复护理实施:1)与患者进行密切的沟通,通过观察、询问以及运用问卷量表等多种方式,对于患者的病情状况、心理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等进行充分分析和记录,在此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来制定护理计划并严格落实;2)(1~2周):在此期间需要引导患者对于自我进行充分的了解以及剖析,可通过面对面沟通以及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认知宣教给予患者正面引导,使其完成自我认知和疏导,帮助患者构建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为后续的护理奠定基础;3)(3~4周):在此期间需要引导患者能够学会感恩并更加珍爱生命,在护理中可合理安排时间组织患者欣赏以感恩为主题的歌曲、文学作品或者相关的影视作品,使其能够涌现感恩情绪,进一步感受到周围人员及亲朋好友的关爱、呵护以及支持,使患者能够更加珍爱生命并正确看待疾病;4)(5~6周):在此期间需要引导患者能够重温友情、亲情,可定期组织开展以亲情记忆等作为口号的主题活动,使患者能够感受到亲情关爱,同时可鼓励亲友通过多种形式与患者之间进行互动,帮助患者重温亲情温暖,深入的感受生命价值;5)(7~8周):在此期间需要引导患者能够重建自我信心以及生活的希望,例如可为其播放具有励志题材的歌曲或影视作品,或为其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患者进行阅读,并鼓励其畅谈内心感受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等。

1.3评价规范

(1)2组患者均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其病情状况做一评估,得分越高即患者的病情程度越严重;(2)借助SF-36评分表对患者的多维度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例如精神健康、躯体功能、情绪角色、社会功能以及活力等8个方面,总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均借助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当中的数据标准差:(±s),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n(%)],实施χ2检验,P<0.05即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PANSS评分组间平行对比

施护前PANSS评分2组做对比差异微小P>0.05,经施护与对照组相比,PANSS评分为观察组更低P<0.05。

表1 PANSS评分组间平行对比(±s

分组

n

施护前

施护后

t值

p值

观察组

45

89.79±16.35

52.16±11.17

16.395

0.000

对照组

45

88.95±16.72

61.17±12.53

12.653

0.000

t值

0.652

9.635

-

-

p值

0.319

0.003

-

-

2.2 SF-36评分组间平行对比

施护前SF-36评分2组做对比差异微小P>0.05,经施护与对照组相比,SF-36评分为观察组更高P<0.05。

表2 SF-36评分组间平行对比(±s

分组

n

施护前

施护后

t值

p值

观察组

45

43.69±5.37

71.16±12.62

19.365

0.000

对照组

45

43.71±5.36

58.79±10.09

11.292

0.000

t值

0.152

10.032

-

-

p值

0.209

0.000

-

-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目前的发病率较高,对该类患者主要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来进行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疗效,然而多数患者在康复阶段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例如焦虑以及抑郁等,这对患者的病情康复及生活质量提升均产生了不利影响,做好康复护理工作至关重要[2]。积极心理学理论更加注重人性心理的积极层面,倡导患者保持健康乐观的状态生活并提升其生活质量,以该理论为指导开展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并提升其幸福感。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护理后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康复护理可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促进其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 黎金带. 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影响[J]. 华夏医学,2020,33(4):155-158.

[2] 王可. 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A0):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