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探索

蔡乐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骨科   江苏徐州221011

【摘要】目的分析微创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将已有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实施微创治疗)和对照组(即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手术在骨科手术中的疗效优于传统的手术方式,对病人的伤害更小,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有利于病人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微创技术;创伤骨科;疼痛;并发症

骨科外伤是一种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损伤,在临床上很普遍,且发生率很高。目前,针对此类病人,需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案。但是,这些手术都是有创伤的,而且有很高的危险性,造成了病人的治愈后不理想,从而影响了病人的康复。微创技术,就是在病人的伤口上开一个小的口子,用这个口子将医疗设备或药物输送到病变的位置,也可以减少术后的并发症,有利于病人的康复。由于微创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因此,本文对微创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综合数据选取我院2018年1~2年1~2年1月间住院的150名骨科病人,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将全部病人分成2组,分别为75组和75组。观察组40名男性病人(53.33%),35名妇女(46.67%),28~72岁,平均(48.62±4.30)岁﹔疾病类型:骨盆创伤者25例,四肢创伤者35例,关节创伤者15例。对照组42名男性病人占56.00%,女性33名占44.00%﹔年龄27~71岁,平均(48.50±4.25)岁﹔疾病类型:骨盆创伤者23例,四肢创伤者36例,关节创伤者16例。采用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进行分析和计算,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数据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此项试验由医院医疗道德委员会核准,并在其监管下进行。入选条件:本研究中的所有病人都满足了骨科手术的要求,病人没有精神病史,能够很好的与病人进行沟通,病人的资料齐全;实验之前,将相关的实验内容告知病人和家人,病人和家人都表示愿意配合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条件:有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妊娠、哺乳期、有手术禁忌证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所有病人在住院后都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并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保证临床疗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方式,根据病人伤口的不同部位,选用合适的麻醉方法,在麻醉结束后,将病人的伤口剖开,让伤口暴露出来,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手术,同时将淤血、游离骨、骨折处的软组织等清理干净。在清理完毕后,对已经发生错位的骨头进行复位,然后进行固定,一般采用钢板、螺丝等材料进行固定,在确定复位和固定状态良好后,再进行止血、消毒,避免伤口感染,然后进行清创、缝合。观察组采用微创外科治疗。病人配合采取适当的体位,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在麻醉结束后,使用 C臂 X线机等 X线设备,对受损部位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骨折的位置,同时要注意观察病变的组织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在影像设备的指引下,进行手术,首先要避开重要的血管,然后打开所有的口子,清除残存的骨头和血液,再进行正位。在确认复位状态良好后,对病人进行了伤口的缝合和消毒,在包扎完毕后要注意观察伤口的状态,并定期更换敷料,保证伤口的皮肤干燥。术后两组病人都要进行日常的护理,饮食要合理,不能吃辛辣刺激性的食品,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医嘱,要经常改变病人的姿势。术后还要做抗感染的处理。两组病人在手术后都使用消毒的材料,并在2天内更换一次药物直到伤口完全愈合。术后1天,根据患者的痛苦程度和恢复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肌肉恢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以免对肌肉造成二次损伤,如果病人的恢复状况良好,7天内可以出院。

1.3观察指标:①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等各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②对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生存质量、疼痛情况进行对比。采用简明的健康状态量表(SF-36)对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价,综合评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使用 VAS (VAS)评定病人的痛苦,分值为0-10分,0为无痛,10分为剧痛,分数越高,则为痛苦。③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发热、创口感染、肿胀等。④将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按照病人的康复情况,将病人的康复情况分成3个级别,即优秀(治疗后,病人可以自由活动,手术部位疼痛消失,术后无并发症),良好(治疗后,病人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手术部位的疼痛感也会减轻,术后几乎没有并发症)一般(治疗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均达不到上述指标,患者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且术后出现了并发症)。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优良病例+优良病例)/总病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x±s

组别 n       手术时间(h)   术中出血量(mL) 换药次数(次) 创口愈合时间(d)

观察组

75

5.14±1.23

53.84±4.02

10.17±2.20

8.94±1.37

对照组

75

6.50±1.76

138.71±15.64

18.04±3.89

14.82±4.51

2.2两组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和VAS评分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前的SF-36评分和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两组的SF-36评分呈上升趋势,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的VAS评分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分,-x±s

组别n    SF-36评分 VAS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 7561.03±11.2592.46±12.128.75±0.64

对照组 7560.89±12.0476.88±10.348.81±0.53

4.51±0.49

6.62±0.33

t

0.074

8.469

0.625

30.934

P

0.941

0.000

0.533

0.000

2.3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两组的并发症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观察组2名患者发热(2.67%),创面感染1名(1.33%),肿胀3名(4.00%),并发症发生率8.00%。而在对照组中,发热5名(6.67%),创面感染4名(5.33%),肿胀6名(8.00%),并发症发生率20.00%。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85, P<0.034;χ2=4.485,P=0.034)

2.4对观察组42名(56.00%)疗效进行了对比,29名(38.67%)疗效良好,41名(5.33%)疗效普通(41名),71名(疗效正常),71名(总有效率),(94.67%);对照组341组疗效优良,27例(36.00%)疗效好,14例(18.67%)疗效平平,61例(61例),总有效率为81.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313,P=0.012)。

3讨论

根据有关资料,骨科创伤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高风险疾病,骨科创伤病人的病因、体质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给临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因其创伤大,术后易出现发热、感染等症状,有的甚至需要二次手术,这就造成了医疗纠纷的增多,从而影响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微创技术的出现,就是为了减少手术过程中病人所受到的危险和损伤,从而使微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观察组术后出血及换药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创面愈合较快(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的生命质量、疼痛得分均有改善,但治疗后,两组生命质量得分均有升高的趋势,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结果显示,将微创技术运用于骨科创伤病人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微创技术对骨科创伤病人的治疗具有以下优点:①可以减少对病人的损伤。②保证病人的恢复速度。③可以缓解手术带来的痛苦。④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微创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将会改变目前骨科创伤病人的治疗状况。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微创手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减少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病人的康复周期,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杨伟强.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医技杂志,2021,28(03):378-379

[2]王健.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智慧健康,2022,8(01):4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