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分析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4
/ 2

苏州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分析与思考

谢泽华

身份证号码:3205021990****101X

摘要:通过对苏州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的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社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恶化、土地资源紧张等“城市病”逐渐显现,轨道交通以其低碳、便捷的优势,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通过分析苏州轨道交通建设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一些思考及建议,希望能在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有所参考借鉴。

苏州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苏州轨道交通线路目前共运营五条线、在建四条线,除2号线北段外均为地下线路,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轨道交通地下空间是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均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苏州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1)“点”层面,即本体层面,是指在建设过程中根据规划条件及城市现状,对轨道交通本体地下空间进行分级开发利用;2)“线”层面。是指与沿线产权单位共同推进轨道交通沿线周边地下空间的互联互通与整合利用。

2.1本体地下空间的分级开发利用

根据规划条件及城市现况,轨道交通本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结合周边规划发展、投入产出、设备维护和物业管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将这些地下大空间的用途定为商业开发、市政通行和暂时封存三类。从商业可持续运营角度,目前暂定位为市政通行和暂时封存的地下开发空间,后期将结合城市规划发展和商业价值的提升重新启动商业开发。目前,已运营1~5号线地下大空间共计34个,其中商业经营的地下空间5个,用做市政通行的地下空间6个,暂时封存的地下空间23个。

2.2沿线地下空间互联互通情况

1)已运营的轨道交通1~5号线共210km、169座车站。建设过程中已在91座车站规划设计了212处与周边地下空间的对接接口,运营过程中逐步有56座车站的99处接口开通,实现了地下空间互联互通。

比较典型的案例有4号线察院场站及观乐区间结合观前街商圈进行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工程,见图1~2、表1.

图1. 轨道交通与观前商圈区位图

图2. 轨道交通与观前商圈互联互通示意图

表1. 轨道交通与观前商圈互联互通实施情况表

2021年察院场站及乐桥站日均客流约33.1万人,观前商圈日均客流约26.1万,占比近80%。五一期间单日客流最高达到44.1万,创下2001年观前步行街开街以来历史新高。

2)在建的轨道交通6、7、8、S1线共142.5km、112座车站。建设过程中已在98座车站规划设计了237处与周边地下空间的对接接口,并与沿线产权单位同步实施了19座车站的44处。

苏州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利用的经验总结

苏州轨道交通在本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沿线周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均进行了规划设计与工程实践,有一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了轨道交通本体地下空间分级开发利用模式。在结合本体地下空间规模及站位区域规划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将本体地下空间划分成三类:商业开发类、市政通行类、临时封存类,各个地下空间定位明确,建设规划均对应级别标准实施,思路清晰。

2)建立了以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为枢纽,串联周边地下空间,打造轴带式地下空间廊道的开发利用模式。比如星海广场站地下空间、华星区间地下空间、石路站地下空间、狮子山站地下空间等均形成了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成片地下连通空间。

3)建立了轨道交通与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共同开发利用的规划建设模式。比如与国铁苏州站站房及南北广场、汽车客运站、公交场站等整合设计、同步建设实施,实现了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4)建立了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依托开发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建设模式。比如平泷路地下空间连接了2号线平泷路东站和4号线平泷路西站,串联了苏大附一院及周边地块地下空间;吴中太湖新城核心区中央大道规划建设全长800米的新城地下空间连接4号线支线苏州湾北站,提高了轨道交通辐射水平。

5)建立了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古城保护并重的规划建设模式。观乐区间、悬临区间规划建设遵循古城保护为要,即保护了古城风貌,又开发利用了地下空间。同时,将步行人流引入地下,缓解了古城地面交通压力。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苏州轨道交通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历史相对较短,过程中也走过弯路,有过教训。笔者亲历苏州轨道交通建设,结合前文所述的调研和分析,在此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1)应加强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系统性。目前轨道交通与周边紧邻地块地下空间连通以点式连接为主,周边相邻项目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贯通,地下空间尚未成线、成网,轨道交通地下连通辐射范围有限。

2)应建立轨道交通与周边地块对接连通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地块地下空间与轨道交通连通道在规划指标、用地权属、通道产权等方面缺乏成熟的政策配套。另一方面周边地块地下空间与轨道交通连通需要负担改造停业影响、工程建设成本以及接口收费成本。因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叠加高成本投入与不确定的预期效益,周边地块与轨道交通对接连通积极性不强。

3)应促进轨道交通与周边地下空间开发的时序匹配。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因部分周边地块既有建筑不具备连通条件、城市更新滞后、部分周边规划地块开发建设进度缓慢等开发建设时序不匹配原因,造成部分轨道交通规划预留连通口未能及时开通,部分重点区域轨道交通枢纽空间从规划到建设历时长达十余年,仍未按原规划设计目标建成运营,尚未能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利用。

4)应加强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利用价值调研宣传。目前对轨道地下空间开发典型成功案例调研、宣贯力度还不够,轨道地下空间规划、产权、接口收费等鼓励政策不清晰,导致社会资本对轨道交通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认识不深刻,应提升商业对接的意愿,形成协作策划、协同推进的双赢互利局面。

结束语

苏州轨道交通的建设者们应充分感悟和抓住苏州这个千年古城、现代之城特有的城市肌理、空间结构、人文特色、发展脉络,才能创新地下空间利用理念,提升地下空间环境,创造舒适、宜人、绿色、健康的地下环境,打造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利用的“苏州样板”。

参考文献:

[1]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与经营探讨[J]. 杨智锋.现代经济信息,2015(16)

[2]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规划理论研究[J]. 束昱;赫磊;路姗;吴月霞.时代建筑,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