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学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航空学报

立足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沿线地下空间规划实践——以苏州3号线为例

韩世晓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摘要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紧凑型、集约化城市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本文以苏州3号线为例规划的要点、一体化的实施策略等角度进行思考,为解决当前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轨道沿线;TOD;地下空间规划

- 1 -



航空学报

0 引言

我国的轨道交通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1】。“十四五”以来各大中城市即将进入轨道交通成网建设的关键时期,与轨道交通相关的一系列规划已成为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内容。其中轨道交通沿线的地下空间规划,目前多数仍集中在对单个站点或小范围内站点群的规划研究,普遍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能真正将条线型的轨道交通与各层次地下空间规划融合在一起,使得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工作仍然缺乏有效的实施路径。面对目前市场对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开发的热情,亟需从工作方法与内容上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

1 目前地下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有的规划编制体系来看,目前中国有关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现状主要是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2部分。总体规划一般强调宏观性和原则性,无法具体指导某一区域地下空间建设【2】,而详细规划一般集中在城市重点和特定发展区,由此造成沿线整体呈现碎片化状态,规划研究程度参差不齐。而控规层面地下空间规划的缺失,又导致地下空间建设缺乏明确和有效的控制引导,造成沿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公共地下空间品质低下的问题。

同时,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明确的规划引导,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和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往往相互脱离,缺乏有效衔接。在工程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与之紧密相关的沿线公共地下空间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规划控制和预留。究其原因是缺乏顶层设计与监管机制,规划不介入或者被动接入轨道沿线的控制与建设【3】。

2 轨道沿线地下空间规划的要点

2.1 规划应做到具有前瞻性、精细化和系统化

地下工程实施难度较大,具有鲜明的不可逆和同步性特点,地铁若与周边用地实现有效接驳,必须在工程设计阶段统筹考虑与周边地下空间的关系且最好同步实施【4】。科学规划是保障地下空间资源科学合理发展的前提,应加强规划的引领作用,健全规划实施传导机制【5】。针对目前地下空间各层次规划对城市建设引导不足的问题,应抓住轨道交通建设的契机,与工程可行性研究同步启动沿线地下空间系统性规划,从源头优化工程设计衔接和精细化控制引导,在轨道交通进入建设阶段之前形成较为稳定和成熟的规划设计方案,相应的预留和预控条件也能提前纳入控详规划中实现高质量的传导和管控。

2.2 树立TOD一体化的规划理念

加强轨道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与沿线地下空间规划的衔接,树立TOD一体化的规划理念,将极大地提升规划的可实施性。反映在地下空间规划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地铁工程设计一体化:要求从规划的角度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并落实到工程建设层面,力求与沿线开高度匹配,体现规划的精细化和可实施性。

(2)地下空间功能布局一体化:需要统筹沿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资源,在充分认识现状利用和未来发展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制定地下空间功能布局方案。

(3)交通接驳一体化:是充分发挥地下交通空间的综合优势,在紧凑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地下空间实现交通一体化无缝衔接。

2.3 提升公共地下空间的品质

轨道周边的地下公共空间通常以公益性的交通设施、文化设施、便民服务设施为主,因而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规模、内部交通等均可以进行弹性引导。轨道交通和周边地块的衔接,涉及到与周边利益关系协调保证,如预留接口、连通通道、衔接方式、下沉广场等要素,是决定地下空间环境品质的关键内容,因此需进行刚性控制。

3 苏州3号线地下空间规划实践

3.1 项目概述

苏州轨道3号线连接高新区、吴中区、工业园区,途径多个重点发展区域,是城市东西向骨干交通线路。项目以高新区和工业园区范围内的32个站点及其500-1000米辐射区域为规划范围,对沿线地下空间进行系统性的规划研究,以期通过顶层规划设计引导,推动高质量地下空间建设。

3.2 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整体把控

从线路全局考虑,采用开发导向、纵横联动、分区规划的思路,工业园区形成“一轴三片”,高新区形成“一轴两中心” 的总体发展格局(图1),统筹沿线土地和交通设施资源,整体把握沿线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

图1 地下空间总体结构图

(2)分级规划、重点实施

结合沿线城市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的各项特征,综合评判各站点功能定位、用地比例、开发强度、远期客流量、发展潜力等因素,划分为核心站、重点站和一般站,引导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实施。

(3)合理布局、有序开发

通过对轨道工程设计的持续优化,加强线站位与沿线土地利用的耦合,创造同步建设或预留连通条件,打造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地下空间。同时结合地铁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土地开发等程序,理清开发时序,将各项规划成果要求逐步落实到地铁设计和周边项目设计中,打通一体化开发的关键环节。

3.3一体化规划方案

本节选取3号线核心开发站点中一体化特征显著的综合交通枢纽站高新区城际站为例,初步探索轨道沿线地下空间的一体化规划实施策略。

(1)精细化工程优化设计

城际站是高新区“北扩西进”战略重点发展区域,规划有3、6、9号线、机场线和轨电车。6、9号线为远期建设线路,项目从工程、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比选论证,形成合理化建议引导工程设计。同时优化了3号线出入口、风井等附属设计,包括将具备结建条件的出入口与地块一体化建设,取消对站前广场景观影响较大的出入口,预留地下连通条件,优化占用公交场站用地的风井位置至车站主体上方等等。通过一系列精细化设计研究,实现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集约利用。

(2)地下空间布局

以换乘枢纽为核心,围绕公共地下空间,将步行系统向周边地块延伸,形成以北站前广场为核心,连通南广场及9号线的地下步行轴线,打造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格局。通过下沉广场打破地下空间的封闭性,营造人性化的开敞空间。结合分层地下空间布局交通广场、集散通道、换乘设施和商业配套等功能,打造多元化城市空间(图2)。

图2 城际站地下空间及交通组织规划图

3交通接驳一体化

新区站采取局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形式,地面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地下夹层为非机动车交通,地下一层为人行交通,地下二层为停车空间。结合交通需求预测布局各类接驳换乘设施,鼓励结合地下空间组织垂直交通换乘,构建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换乘。

3.4 公共地下空间管控

制定地下空间规划控制图则,确定各类地下设施的建设范围、开发规模、平面与竖向功能布局、建设形式及配套要求等内容。进一步落实到“土地出让条件中”,为交通接驳设施和公益性地下空间提供建设保障。

3.5 一体化规划策略总结

(1)突破现有规划编制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推动规划引领

在现有总体规划-控详规划两级规划编制体系的基础上,尝试探索系统性的轨道沿线一体化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形式,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地下空间的有效衔接,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的引领作用。

(2)发挥规划与交通结合的优势,兼顾轨道与城市发展的双重需求

提前谋划,统筹布局,同步开展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优化、沿线土地利用优化、交通设施布局优化等一系列工作,充分应对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新发展、新要求,提升轨道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同耦合关系,满足轨道与城市发展的双重需求。

(3)鼓励引导地下空间连通,与解决交通一体化形成功能联动

紧密契合城市重点发展区域,如工业园区CBD、狮山金融商务片区、园区企业总部等,以交通枢纽为核心,围绕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打造具有前瞻性的区域地下空间步行网络,联动交通接驳功能,进一步加强和支撑区域高强度发展需求。

(4)构建多样化的地下空间功能,服务民生需求,完善公共配套

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强调地下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将地下空间资源作为地上空间资源的重要补充,切实研究地面城市功能的发展需求,利用地下空间补充和完善公共配套与民生需求,提升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5)建立控导结合的管控体系,保障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建设

转变现有地下空间条块分割的建设思路,建立系统性的地下空间开发控制指标体系,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实现各类地下功能设施与空间的“一张蓝图”整合,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综合治理水平的提升。

4 结论

在新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依托轨道交通发展构建城市的地下空间体系已成为建设立体化紧凑型城市的必然途径。苏州3号线的实践是对轨道沿线地下空间规划方法和内容的探索,体现了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兼顾了轨道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双重需求,并尝试探索地下空间建设实施的有效实施路径。3号线已于2019年12月建成通车,通过对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的实施引导观察,近年来沿线地区已陆续建成多个地下空间TOD一体化发展的示范项目,侧面反映了这种规划手段和方法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永祥."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设计——以广州市嘉禾望岗地区为例." 规划师 32.S2(2016):151-154.

[2]杨天姣,吕海虹,苏云龙,奚江波,杨慧.北京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地下空间精细化设计[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03):246-251.

[3]王昊.我国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建设的问题与对策[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5:1-10.

[4]吴克捷. 破解北京地铁沿线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问题[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规划实施与管理).,2014:780-785.

[5] 吴克捷, 赵怡婷, 石晓冬.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研究[J].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0, 40(12): 168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