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简洁高效——以《要是你在野外迷路了》的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以学定教,简洁高效——以《要是你在野外迷路了》的教学为例

张晓丹

南京市银城小学      210003

摘要: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行的今天,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工作都开始越来越重视进行教育的改革与优化,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也在持续探索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有关实践策略,基于以上前提,本文主要是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路了》这篇课文的具体教学活动为例,细致探索在双减背景之下,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化与有效落实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政策;以学定教

背景信息:《要是你在野外迷路了》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课文运用了朗朗上口的诗歌形式,将自然科学有关的知识内容融入到语文的教学内容当中,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的四种天然指南针,这篇课文非常符合二年级阶段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特点,要以语文学习带动科普,上出课文的语文味儿。

案例正文:

一、案例描述:

在当前国家提倡的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学得有趣,能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本节语文课程的重点就是要关注这些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通过灵活简洁、高效实际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关知识,课后布置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内外的各项学习活动当中。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采用了创设情境,让学生随文识字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课文中识记字词,准确理解课文内涵,知道大自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将课文内容描述出来。

二、指导理念:

本教学案例的指导理念,从宏观来讲是对落实双减,深化教育改革理念的实践。中观上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第一学段的相关要求,微观上是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三、案例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首先教师通过一个图片来导入本次课程教学,给学生展示一张指南针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然后再将“指南针”三个字出示在旁,带领着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这几个汉字的识记,为下面教写“指、针”两个字打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再提一个问题: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并发言,教师将“辨”字结合字形讲解字义,认读“分辨”“辨别”。教师小结:指南针是用来分辨方向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户外,没有指南针,又该怎么来分辨方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了,最后再让小学生来齐读课文的题目,并将题目书写下来,正式引入本节语文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学生在此前的科学课上已学过指南针,不少人在生活中也见过指南针。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以简洁的语言引出课文,同时带领大家学习生字和课后题中的“分辨”的近义词,节奏性强。随后以一个主问题为线索,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出下文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文之初,教师先范读课文给学生听,用范读来引领学生的读。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要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标出小节号。读完后问学生课文小节数,对全文有一个大体了解。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要是你在野外迷路了,千万要注意什么?谁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即抓住课文中的总起句,明确要借助“天然指南针”帮助我们辨别方向。进而追问:课文当中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自然界的指南针?

以上问题指引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将内容板贴出来,借助板书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文中找到答案之后,要朗读,教师在此环节检查预习,纠正发音。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来展开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对学生听和读方面的习惯培养,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学文识字

你最想了解哪种天然指南针呢?接下来学生精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教师则巡视,观察大家感兴趣的段落情况。并找到对“沟渠里的积雪”感兴趣的学生,指其回答,并指名朗读这一段。借助插图了解“积雪”,认读“积雪”一词,并理解意思。再看插图,请学生说出南、北方向。此时,学生意见不统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被激发。教师说:不着急,联系生活你在哪见过积雪?以屋顶为例,讲清原理,接着追问那“沟渠里的积雪”哪边先融化呢?生认读“沟渠”,读准短语,之后再请学生讲解其辨别方向的原理,其他学生思考他说的是否合理。教师出示用硬纸板折的“沟渠”道具,借助道具再次讲解。学生明白后,全班再齐读这一段。

之后的段落,我们就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段落依次进行教学。当学生说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教师便出示相应的段落内容,由整段内容入手到部分字词的理解,最后整合本段内容,以读促悟。对每一个段落所涉及到的“天然指南针”都进行详细了解,既要引导大家懂得这些“指南针”辨别方向的原理,也要在每一段的教学当中带领小学生反复读词,深入分析并掌握重点的字词。同时把词放入句中、段中再读,让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具体语境中识字,课堂上的识字和阅读训练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要注重灵活性,要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央。但是,教师在这里起主导作用,因为沟渠辨别方向是难点,所以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教,攻克难点。教学时,结合语境随文识字,引导学生初步关注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四)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内容,再次复习重点知识,同时引领学生进行全文的齐读。最后,指导书写。把课文当中涉及到的生字词单独拎出来,然后让大家尝试着写一写,在书写的过程中还要提醒大家保持正确的姿势。写完之后还可以挑几个同学的字进行点评,并指导大家应该怎样才能写得又快又好。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结合生活观察和各种资料找一找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这也是结合课后第三题出示的综合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阅读就是探索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本节课让学生多种形式,多次读书正是让学生触摸文本,以读促悟,理解文本。理解之后,让学生自己复述其辨别方向的原理。书写时关注学生的习惯,而课后作业的设计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地观察生活,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认识了全文的生字,理解了难懂的字词,也认识到自然界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同时也能说清楚这些“指南针”辨别方向的原理。教师的主问题清晰简洁,不枝不蔓。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利用道具让学生的学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在课上集听读、读书、识字、写字、口语表达的训练于一体。总体来看,本次教学活动是比较成功的。

在新的教育政策背景下,开展教育工作的改革已经成为了势在必行的一件事,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结合双减政策的有关要求,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需为他们设计恰当合理地课堂教学环节,以灵活高效的教学课堂来完成小学语文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

总之,双减政策要求我们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基于这些情况,教师需要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更好地助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军.“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思[J].新作文,2023(03):63-65.

[2]陈青.“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3(01):60-61.

[3]张志华.“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43):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