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与班级仪式化管理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仪式感与班级仪式化管理探析

王阳峰,,郭科验

河南省滑县实验中学  456400

摘要:学校作为学生的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班级承担起了塑造学生良好精神品格、构筑适应社会发展价值观的任务。将仪式感引入班级教育活动,可以在仪式活动中培养学生内在习惯,从而帮他们构筑起丰盈的精神世界。最终通过仪式化管理,将外在的仪式感形成一种惯性,把学生外显的行为内化为内在的习惯,把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自律。

关键词:仪式化  班级管理 自律

一、仪式的内涵

在心理学中,仪式是一系列的象征性活动,是通过某种特定行为或语言将个人或团体带入某个特定情境的活动,包括过程、手势、行为、文字、音乐、舞蹈等。这些行为具有象征意义并遵循精确的顺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重复。仪式行为不会对外部世界产生实际结果——这就是我们称它们为仪式的原因之一,但这样说并不是说仪式没有功能,它给群体成员信心,消除他们的焦虑,并约束他们的行为。在仪式中,特定的行为变成了象征性的表达,每次执行时都会强化它们的含义。与其他行为不同,仪式通常以固定或有界限的方式进行排序、模式化和重复。由于这种不变性,仪式通常需要严格遵守规则,其不变性也与执行仪式时的某些心理因素有关,通常会增强其意义。

二、仪式的功能

仪式可以调节情绪、目标表现状态,以及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仪式可以改善群体中的亲密关系,即使群体成员没有表现出任何明确的联系或归属感的需求。仪式可以作为缓冲,抵御强烈负面情绪的有害影响。仪式可以激发和刺激一个人的行动,激发个人动机,通过引起对监管环境的关注和增强个人的参与感,激励他们朝着当前和未来的目标前进。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由监管过程控制的:人们致力于尽量减少未来理想的状态和当前状态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发各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策略来缩小当前状态和未来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其中仪式可以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差距并使人聚焦于目标从而使和目标保持一致。仪式可以提高目标驱动行为的表现。研究发现,仪式可以提高人们成功的能力——充分追求能自我控制目标。仪式是通过重复特定的行为来提高对目标内容的关注。我们指导不同的动机行为的基础是注意力,仪式可以引导注意力,因为仪式的本质上是吸引注意力。这意味着,仪式可以有效地将注意力吸引到仪式行为本身或随后的行为上,从而产生高参与感。仪式通过不同监管状态的体现来实现目标仪式有助于目标追求的第二种方式。许多学者认为仪式无处不在,它们是群体运作的核心,是群体构成的基础。仪式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强大的群体约束机制,它将个人的主观状态与群体秩序相结合,在个人自由与群体约束中取得平衡。仪式允许个人通过与群体成员建立稳固联系、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分享重要的群体规范和群体文化来充分参与这个群体。参与群体仪式有助于个人与其他小组成员建立联系,形成稳定团结的群体。对仪式的共同关注在可以在每个个体中产生情感同步的感觉,这培养了群体成员的归属感。通过参与仪式,个人可以表明他们是群体的一部分,参与不仅标志着成员资格,而且标志着对群体的承诺。当仪式固有的意义或价值被群体成员接纳时,仪式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

三、仪式感与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仪式感也就是仪式化,那什么是仪式感呢?仪式感就是能够以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那些枯燥无聊的事情。仪式感的背后是规律,是克制,是持之以恒的习惯,是自身的内在秩序。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并不是由重大决定或偶然的重大事件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日常习惯决定的。一个人反复做的事情决定了这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仪式感有助于养成有意义、持久的习惯,促进积极的行为,迅速养成自动化的习惯。

仪式化管理就是将日常枯燥的班级管理行为仪式化,去规范的做好每一件看似常规、微不足道的事,赋予其仪式的意义。通过仪式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其自控能力。它能不断的给学生输送积极的自我暗示,让学生时刻存在一个规范的约束中,借以形成外在的约束。规范有序的环境,可以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学生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中,遵守秩序的意愿更高,在无序的环境中肆意散漫的倾向性更大。仪式感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班级没有一个特定的规矩,从而缺乏一种无形的强大的约束力量。

四、如何进行仪式化管理

仪式是通过行为、语言或规则从而将个人或群体带入特定情境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仪式日常化、微型化,班级或群体内部的仪式感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和技巧,通过班级内部仪式感的构建,学生会更注重日常的细节和习惯,潜移默化中把行为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从而引导学生真正的自律。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班级管理中的仪式感。

(一)在班委任命中塑造仪式感

通过营造仪式感来快速实现其他同学对班委的认同。班主任在组建班集体的初期阶段观察适当的班干部人选。班委竞选时组织竞选演说,演说后通过民主投票唱票,确定各个班委名单。确定名单后,召集班委明确各自分工。分工后,班主任颁发班委聘任证书,之后,正式就职的班委成员依次上台发表就职感言。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民主投票,颁发聘书,依次发言等一系列活动,使得每个学生在班级管理关系中能确定自己的位置,意识到权力的从属关系。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一仪式,强化选举活动的重要性,这样班干部也就很容易能够获取同学的信任。班委任命可以设立一个试用期,普通学生在试用期内对班干部履职情况进行评价,这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感。

(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塑造仪式感

对于学生来说,内在精神世界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班风就是一个班级的精神世界。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可以利用班级口号、班徽、班歌等形式,并利用集体的力量去完善这些形式,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营造很强的仪式感。班主任可以制作象征班级的公章,颁发奖品、举行活动的时候亮出。班徽、班歌等元素可以在班级集体等重要活动中反复出现,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特定仪式,让学生不但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也能体会集体归属感,进而提升班级的向心力。

(三)在空间布置中塑造仪式感

班主任可以让学生通过具有仪式感信号的物品或环境布置让学生感受到仪式感,这种情感会再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当班级环境渲染出严肃性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尊重的态度进行回应。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在教室中要建立教育的仪式感,一个无序的教室的教室会让学生变得散漫。一个井井有条的教室,它可以让人变得自律、自信。因此营造一个有秩序的教室环境至关重要。这反映的是一种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用这些藏在细碎生活中的仪式感空间营造一种有秩序的氛围。班主任可以对学生桌面书本的摆放,卫生工具的摆放,讲台物品的摆放等作出要求,赋予其仪式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其自控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能。

在校园班级生活之外,还有更大的社会舞台。班主任也需要对学生的社会公德心进行培养。社会活动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班主任应该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在认真感、庄重感、紧张感、在场感和参与感等仪式感很强的社会化活动中,让学生获得自身价值的认同,享受成功的体验。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到社会所需要具备的素养,对生活形成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高尚、高雅、高洁的生活情趣,对生活、人、事情、学习认真且尊重的态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瑞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及其培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21.

[2]Atran, S., & Henrich, J. (2010). The evolution of religion: How cognitive by-products, adaptive learning heuristics, ritual dis- plays, and group competition generate deep commitments to prosocial religions. Biological Theory, 5, 18-30.

[3]Aronson, E., & Mills, J. (1959). The effect of severity of initia- tion on liking for a group.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77-181.

[4]张晓薇. 现代建筑仪式感空间氛围研究[D].深圳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