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性的研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我国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性的研究分析

梁嘉豪,上海政法学院,上海青浦201701

摘要: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在劳动者的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规定较为灵活,具有一定弹性的、可选择的退休制度。该制度顺应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特殊性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赋予劳动者结合自身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的权利,在缓解养老金压力和不增加就业压力的前提下,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法定退休年龄的延长和退休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弹性退休制;必要性;老龄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养老保障可持续发展受到巨大挑战,延迟退休尤其是弹性延迟退休对解决我国养老困境和推进养老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现实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弹性退休制度的内在需求

退休作为权利义务的双重载体存在,赋予了劳动者在退出劳动领域后,能保障他们维持基本生活的权利,而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定是由于国家在考虑了其他因素,如就业率、养老金给付等问题后,对劳动者强制规定的,这本来就违背了劳动者选择合理退休年龄的权利。因此,弹性退休制度作为一种可以更好地符合劳动者发挥其自身人力资本的制度存在,避免了强制退休的“一刀切”。再者,根据我国养老金计发办法,退休后的待遇根据缴费时间长短、缴费率及退休时间确定,因此,强制退休政策在这一方面也限定了退休金待遇,应过渡到根据国情制定的弹性退休政策。最后,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在性别上对于男女退休年龄是采取的区别待遇,女性退休早退休待遇低意味着不公平,况且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对于男性而言,男性退休后享有退休金的时间相对缩短了。

因此,从退休制度的本身而言,作为一种保障劳动者为社会作出贡献后,退出社会劳动领域的制度,它不仅需要具有尽量公平公正对待各阶层各行业的劳动者,更需要根据劳动者自身的需求进行调整。所以,选择弹性退休制度更符合这一本质需求。

二、降低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世界范围内的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从20世纪SO年代的40岁延长至71岁,预计到20252030年延长为76岁。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随之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对于我国而言,制度赡养率和自我赡养率集中体现出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我国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即现有劳动者的养老金给付给已退休劳动者,因此,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后对于养老金给付的需求更高,在现有养老金筹资模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采用弹性退休制度降低人口预期寿命引起的支付压力也是必要的其次,从自我赡养率的角度看,人口老龄化也延长了劳动者个人的生命余命,相同工作年限不变,即个人账户缴费年限不变下,退休金的给付期延长,在我国,规定的缴费期为10年,远低于如美国、英国的西方国家,而支付期延长后的资金源于统筹资金,更加重了财政压力。因此,延长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于兜底的国家财政而言,可开源节流减轻养老金给付压力。

三、应对人口结构转变,延长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经济腾飞引起世界瞩目。对于中国崛起的原因分析,体制改革、资本积累、技术模仿等等解释不一而足,但从人口学的角度而言,中国能在过去的三四十年取得如此高的经济增长,无疑是“人口红利”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进入人口生育低潮阶段,人口从“高出生率、高增长率、低死亡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增长率、低死亡率”,进入低生育行列。但在计划生育之前,尤其是1962~1974年第二次生育高潮期间出生的人口,迄今约3亿人,他们在1980~1991年成长为正常劳动力,开启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老年抚养人口所占比例低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按全国城乡妇女生育年龄24岁计算,在1986~1997应有一个生育高潮阶段,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这个阶段并未出现,只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表现了一点,因此,这3亿人口在他们60~65岁进入老年之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不太严重,但他们退休后进入老年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将达到高潮,并且,计划生育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较快,人口红利时期缩短,老龄化快于其他国家,维持现行的退休制度不变将使得人口红利时期枯竭。未来劳动人口比例下降,社会抚养比上升,采取弹性退休制度,提高退休年龄对于延长人口红利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四、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充分利用

随着我国社会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个人由于教育投资时间延长,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的更大的提升,尤其同过去相比,劳动者受教育及文化程度总体上都有了明显进步。简单地规定一个统一的法定退休年龄,虽然方便管理和统计,但对于个人人力资本的发挥和充分利用是不利的,尤其是对于高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者,他们通过多年的受教育和钻研,积累到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特别是在对于工作经验要求更高的行业,如教师、会计、医生、技术工人等,如果仅仅是因为法定退休年龄的限制,使得他们为社会服务的时间大大缩短,那么不仅是对于个人人力资本的浪费,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损失。

从另一角度来看,法定退休年龄不作调整,那么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劳动者为了在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并为积累足够自己退休后生活的退休金,可能会选择更早地进入劳动市场,那么一旦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存在,显然不利于整个社会向着更高的人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的轨迹发展。

五、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强经济竞争力

根据我国工商联对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调查研究通过对我国现行社会保险费率水平、缴费义务人分摊比例等内容的分析,并与世界上125个国家的社保制度的对应项目进行对比,其中世界上1l个国家的企业缴费率超过40%,占125个国家的8.8%,并且多为欧洲发达的福利国家及经济转型国家,但我国的企业社保缴费率超过了40%,高于美国、德国、日本及韩国。并且,北京市的服务行业五险的缴费总额达到43.2%,如果加上员工与企业的住房公积金及部分企业有的企业年金,企业与员工需要缴纳的费用将高达72%。

一方面,在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比例未作调整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缴费率在国际上就较高,工商企业缴费压力大将可能造成企业运营缺乏灵活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劳动力成本构成分析,劳动力成本由企业支付员工的工资和为员工缴纳的养老金等福利待遇构成,在退休年龄未作调整的情况下,老龄化的进程会使得养老金给付入不敷出,最后可能面临缴费率提高的情况,这样必然加重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下降。

六、规范不合理的提前退休

在短期内,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下,让年老体弱的职工提前退休能减轻企业负担,但从长期和宏观来看,不合理的提前退休有着严重的弊端。第一,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大量的职工被企业推向社会是对于人力资本的一种浪费,不利于社会向前推进第二,提前退休在我国养老基金基础薄弱、积累少、人口老龄化加快的情况下会造成巨大的养老负担第三,大量提前退休的劳动者继续“退而不休”,对年轻的劳动者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而不改革现有退休制度将可能出现恶性循环。

面对以上弊端,更好地解决对策在于进行退休制度改革,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合理的弹性退休制度设计能够弥补我国目前退休制度的不完善退休审批制度不完善、“内退”监管不得力、工作岗位替代率高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减负而为中老年办理不合理的提前退休等情况。

参考文献

[1]张青山.老有所选:人口老龄化之弹性退休[J].人力资源,2022,(21):14-16.

[2]房连泉.国外实施弹性退休政策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财政,2021,(22):74-76.

[3]李晨,罗丽娜.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下弹性退休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3):66-67.

[4]孙荣.基于代际公平的弹性退休激励机制研究[J].财政科学,2022,(06):15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