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变与常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略说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变与常

杨昊强

232303199111174611

摘要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艺术家会用一种超然的方式去点缀每一个节点,甚至每一天都会有令自己激动的奇思妙想,在单纯的异象与无数细胞的碰撞下,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照亮了这个看起来温暖的世界,而无数的人儿被这束光亮吸引踏至而来,他们被激励、被温暖,这就是一个伟大的生命带动者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光彩不是外在,而是鼓舞那些失丧者重拾希望!而我们会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美好过程?艺术点亮生活,我们的人生有常有变,其实,就是在正变幻多彩的生活中去探寻人生的真谛。

雕塑这门艺术从古至今存在已久,无论是人们对原始神话的崇拜还是生存工具,或者是装饰品,这门艺术已经伴随着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常常看到广场上、公园中等屹立不倒的城市雕塑,各样的风格、材质、表现方式等等,可以说这门艺术种类随处可见。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追求、艺术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一幅画还是一件雕塑,有时候很写实或者描绘的面面俱到,好像失去了呼吸的气孔,不能给人以舒畅休息的感觉,所以变与常就会出现在艺术品的构思上,可见,一件精益求精的艺术品值得去品味,更需要用心去创作。

一、中外名家作品分析

(一)、以马远、夏圭为例

我国传统绘画中,存在着大量优秀的艺术绘画,与西方写实风格不同却形成了东方独特的神秘韵味。传统国画构图中马一角、夏半边创出新意,变的是与古人不同的构图,不变的是精彩绝伦。马远,南宋著名画家,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喜欢在构图上以偏概全、以小见大,只画景物的一角,但又能从中表现出图画外广阔的空间,让人遐想连篇。夏圭,宋代杰出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其实,夏圭和马远的风格极为相似,都是小中见大,把一处景物描绘到极致,偏偏又不画全,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意犹未尽的感觉。取法前人又出新意,变化的是画面构图的不拘一格,不变的是传统绘画的精神韵味,因此在传统文化长河中有绚丽多彩。

(二)、以贾科梅蒂为例

我特别选取的独特的贾科梅蒂作为说明,在他的作品中会普遍给带来人们心理上的恐惧与孤独。这份孤独感好像很平常但又不一样。在其代表作《狗》中,变的是人们对于动物肢体造型认知,好像就在冰冷的铁丝架上直接粘上几撮土,瘦骨嶙峋,修长的身体好像就要贴在地皮上,不变的是我们对于孤独,渴望被爱温暖的感知,作为二战后欧洲雕塑创作中最强的一位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视觉和哲学源泉,他强烈地驱使自己去抓住他在外部世界感觉到的瞬息即逝的幻觉,以及要完整的反映人类形象的需要。他懂得如何排除扰乱他视线的东西,专注他所创作,揭示了除掉伪装后人所剩下的,但也是他的忧郁感更加强烈,变换艺术创作手法,却不变情感的表达,变与常之间告诉我们美只源于伤痛。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的感知与总结,贾科梅蒂把他在孤单生活中的感知无限投入在艺术创作中,不单单是创作,就像是一种生命的诉说,才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去感受孤独。

(三)、以毕加索为例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暴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改变了传统绘画的格式与构图,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但是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在不停变换的姿势中挣扎着、痛苦着,让人感受到难以想象的死亡气息。然而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一如战争时的常态。毕加索运用变与常的因素达到极致,甚至远比写实手法绘画更直接击入人心。

)、以苏比拉克为例

苏比拉克是20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前卫雕塑的开拓先锋,他被认为是欧洲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雕塑家,也是继毕加索、达利、高迪和米罗之后20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给我们留下的只有1000多件艺术品,比起毕加索约6万件作品,达利3万件来说,实在“少”得可怜,可他却让自己与“世界遗产”融为一体。他弘扬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文化意识,用自己独有的风格完成了高迪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的群雕,为众多的奥运会举办地创作了标志性纪念物,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艺术。

苏比拉克表现主义的作品深触我心,其表现主义的形变倾向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苏比拉克的作品中。如,1955年苏比拉克创作的三件作品:“瑟琳”、“摩西”和“沙滩上的女人”。表现主义是发源于欧洲中部的一种运动,采用变形夸张的人物造型来增加其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从那时起,他早期雕塑的古典风格开始蜕变:打碎柔美的形态、夸大表现力、扭曲变形,并逐步发展成为他自身的表现主义。苏比拉克的女儿、艺术史博士朱迪特介绍说:“苏比拉克的表现主义比概念性的更为形式化,也许可以按变形的典型雕像来欣赏,可以按人体不同部分碎片化并加以锐利的角结构来欣赏,而最重要的世是,可以按表面处理方式来欣赏。”

大胆创新是这位雕塑大师令人震撼的一面,他有意识的琢磨如何对材料进行纹身,使他们与物体、符号及图像和谐统一,他希望以此来丰富作品的沟通价值。平常的泥土中塑造着不同凡响的人生。在他的作品中刮痕呈现出随意的抽象外表,但其实这些刮痕是经过犹如珠宝制作般的精致做工而产生的。他采用暗示性彩饰、铜绿、釉彩、剥蚀、斑点等新的方法来处理作品表面,强调不同材料的纹理之间的反差和对比,在大师作品《水平插件二号》和《压力》作品尤为代表。

二、总结

我自己在创作中认知到变与常的重要与美感,会在造型方面去考虑,例如,阴刻与阳刻的对比手法,阴刻与阳刻是我国传统雕刻技法名称,又如西方雕塑中的高浮雕与浅浮雕,和而不同,同样题材创作中二者可以相互作用已达到和谐的秩序,又像阴阳符号,有和谐统一。整体造型的正负空间,我们往往在创作中忽略负空间的运用与表达,变化造型一般样式元素,用心精致运算出合理协调的空间对比,变化观者固有观看模式,不变的是超出预算的精彩绝伦。颜色运用中的冷暖对比,在颜色的搭配中,色调可能极为直接给人视觉冲击,变化颜色在作品中装饰效果。这些都是变与常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如何去巧妙运用各种技法去达到变与常的协调与美感,从而激发作品生命力,这是艺术创作者追逐一生需要去寻求与探索的,技巧只会让人麻木、无味,内在的灵魂才是最真实最美的东西,就像贡布里希所说没有所谓的艺术,只有艺术家,我想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却说明了艺术家需要不断地学习、创造,学古人高尚之品格、超昔日佳作而更新,变化的是技法,不变的是品格!要做出激动心灵的作品,只以悦目为务,只知奴隶般再现没有价值的局部艺者,是永远不能成为大师的。要彻底的桀骜的真实。要毫不踌躇的表白你的感觉,哪怕你的感觉与固有思想是冲突的。也许你不会马上被人了解,但你的孤独时间是很短促的,朋友不久会来归向你,因为你是绝对真实,对于大家也必绝对真实。不要装腔作势故意去勾引群众,要单纯,要天真!“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要做艺术家,先要做起人来”,不要荒废你的光阴在于社交政治中。热爱你的使命罢,在没有更美满的了。它的崇高是为庸俗的人们所意想不到的。艺术还是一个忠诚的教训,真正的艺者不惮干犯一切既成偏见,诚实的表现他的感觉,他是这般的把坦白的榜样给他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