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顶管技术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3

矩形顶管技术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

付添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宝山 201900)

摘要:目前,矩形顶管技术已被应用于综合管廊建设中,但关于矩形顶管技术应用的重点不够深入。本文立足于设计视野,从工作井、接收井、加固土体、分析顶力出发,并以K项目为例,将矩形顶管技术应用于综合管廊建设中,阐述应用矩形顶管技术的方法和价值,旨在为综合管廊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凸显矩形顶管技术的优势。

关键词:综合管廊;矩形顶管技术;应用

引言

综合管廊是指城市的地下管道走廊,是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以建设地下隧道走廊为主,集中管理给排水、电力系统、燃气系统、热力系统、通信工程和广播电视。综合管廊诞生于十九世纪,从欧洲最先发展起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综合管廊技术越来越成熟。在繁华都市建设综合管廊已成为时代的热点,但大范围开挖已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会对市容市貌带来负面影响。所以,非开挖技术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矩形顶管技术也在这种环境下得以发展[1]。矩形顶管技术是建设综合管廊中采取的施工技术,目的是缩小路面开挖范围,保护管线和构筑物,降低对城市地下、地面的破坏程度,提高综合管廊建设质量。

1综合管廊和矩形顶管技术概述

1.1综合管廊

地下综合管廊也被称为共同沟,是指城镇化建设中用来铺设市政管线的隧道。综合管廊起源于1833年的巴黎,目前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现阶段,综合管廊已被应用于国外发达国家,建设效果良好。我国综合管廊工程起源于北京,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地下管廊就是典型案例。截止2022年末,我国地下管廊建设总长已超过2000km。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建设综合管廊必不可少,该技术的标准也在不断规范[2]

传统管线施工中大多采取两种方法,一种为架空敷设,另外一种为埋地敷设,对比传统施工技术,综合管廊的优点如下:第一,空间利用率高,利用投料口和检查井能提升地表空间利用率,塑造市容市貌;第二,属于一次性建设工程,避免“马路拉链”,降低城市交通压力,对大众生活产生较小的干扰性;第三,分类管线入廊,通过常规巡查维护,能确保管线的质量和安全性,延长使用年限。但对于综合管廊来说,在中心城区、老城区建设中也面临困境。例如,施工空间狭窄,无法达到大范围开挖标准;征地协调困难,拆迁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建设成本提高;管线迁改费用多,施工周期漫长。

1.2矩形顶管技术

综合管廊施工过程中,一种为明挖法,另外一种为暗挖法。对于暗挖法来说,有顶管法、盾构法以及浅埋暗挖法。由于明挖法会影响城市环境和市容,所以将暗挖法应用于综合管廊建设中,已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在该过程中,由于矩形顶管法的成本低、距离不长、断面形式呈现多样性。所以,也被应用于多样性地层施工中,具有施工安全性和可靠性[3]

矩形顶管技术具有安全、绿色和环保的特征,也是一种非开挖技术。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中国,并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果。矩形顶管技术具有非开挖技术优势,施工优点多。目前,已在综合管廊建设中得以应用。但由于综合管廊存在断面范围大、相埋深较小的特征,仍然会对上覆地层带来干扰。现有研究以小直径圆形顶管技术为主,研究开挖、敷设和建设综合管廊的方法。

2矩形顶管技术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要点

2.1工作井和接收井

工作井、接收井作为矩形顶管技术常用的方法,结构形式比较多样。例如,灌注桩结构、地下连续墙结构、沉井结构、钢板桩结构以及SMW工法,可以通过施工建设为临时或永久结构。分析矩形顶管技术的应用条件和顶进标准得知,工作井适用于大范围的深度基坑,但对综合管廊附近的构筑物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以顶进要求为标准,保护周边构筑物安全性的环境下,工作井的布局和形式对设计人员要求较高。对于矩形顶管机来说,可以借助接收井整机、拆解吊装方法取出,但受客观条件影响,导致接收井设置难度大。所以,可以将顶管机放置于土体中,等后期大范围开挖时取出,或通过对顶管机主体机械的切割,实现倒运取出目标,对处于弃置状态的顶管机钢外壳,可以通过浇筑钢筋混凝土的方法达到固定效果,形成永久结构[4]

2.2土体加固

顶进过程中为了提高土壤的稳定性,避免产生水土流失现象,工作井进洞、接收井出洞时,应加固土体。目前,加固形式呈现多样性,例如旋喷桩加固技术、搅拌桩加固技术、注浆加固技术、冻结加固技术以及SMW工法加固技术。进洞、出洞期间可以将围护桩破除,但对于周边土壤带来干扰性,容易导致土体失稳;顶进中,由于矩形顶管机以及卸载拱下部落存在土体,形成水泥浆,导致水土流失。所以,要关注工作井进洞过程,考察接收井出洞期间对土体的影响,通过加固土体能提高结构稳定性。但对土体加固来说,不仅要满足强度标准,还要关注抗渗透性的要求。

2.3顶力分析

现阶段,将矩形顶管技术应用于综合管廊建设中,管节断面大多存在偏大特征,顶进长度很长,导致顶进过程中对于总顶力的要求较高。必须要确保总顶力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才能为综合管廊施工提供条件。对于估算顶管总顶力来说,公式如下:

以上公式中,F0代表总顶力的标准值,单位为kN;C代表管片外壁的周长,单位为m;L代表管道的顶进长度,单位为m;fk代表管片外壁以及土体的平均摩阻力,单位为kN/m2;NF代表应用矩形顶管机中产生的迎面阻力,单位为kN。

目前,使用矩形顶管技术建设的综合管廊通常大于40m,顶力高,所以必须要采取措施降低管壁摩阻力。触变泥浆已成降低摩擦力常用的方法,结合国内已顺利竣工的案例得知,触变泥浆具有一定的减阻效果[5]

虽然将触变泥浆应用于减阻后中,总顶力仍然较大,对后座要求高。但从后座反力理论研究分析,不考虑钢制后座对施工的影响,假设对千斤顶的施加顶力来源于后座墙,然后工作井后面土体发生均匀作用,为了提高后座顶进的安全性,后座抗力R通常比总顶力F0大,是力的1.2~1.6倍,反力R等于土体中被动土的压力。为了确保顶力能发挥均匀作用,顶力作用于工作井的侧墙时,必须要确保刚度足够大。可以结合顶力大小、千斤顶设置确定墙体厚度,然后分析侧墙抗冲切的情况,考察是否满足设计标准。

对于工作井后方来说,如果土体属于优质土层,证明被动土压力能提供足够的后座反力。但如果土层不佳,不能达到设计工作要求,必须要加固土体。

2.4接头构造

在设计综合管廊结构过程中,通常将100年当做设计年限,安全等级属于一级,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属于二级,抗渗等级属于P8。应用矩形顶管技术期间,接头构造会影响综合管廊的防水性能,存在适应性差、沉降不均匀的问题,但只要妥善处理都能解决问题。

对于矩形顶管的管节来说,常用接头包括三种:第一种为企口接头,第二种为T型套环接头,第三种为F型套环接头。其中,和企口接头对比,F型套环接头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导致所需的顶力也相应增加。对比T型套环接头来说,F型套环接头不需要钢板和衬垫,可靠性得以提升。在接头间引进木垫圈,能将F型套环接头应用于曲线顶管技术中,最大张角大约为3°。

3矩形顶管技术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案例

3.1案例简介

K项目综合管廊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项目内容包括城市给排水供应、电力、电信、燃气等地下市政管线工程。其中施工中遇到穗莞深城际线以桥梁形式上跨重庆路,为保证综合管廊管廊的建设不影响穗莞深高铁,该段综合管廊采用顶管工艺。本文结合该项目的综合管廊建设情况,就如何应用矩形顶管技术创设综合管廊提出对策,以提高工程质量。

3.2矩形顶管技术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难点

由于大部分综合管廊穿越城市主干道路,所以利用大开挖施工技术必须要封闭道路,导致交通中断,对区域市政管线带来影响,且无法保护现状给水管线、燃气管线以及穗莞深城际高架桥承台。对于综合管廊施工来说,遇到如下的问题:

第一,雨水、电力、燃气、光纤和给水管线需进行迁改,协调需很长周期,特别是其中φ315燃气塑胶管、φ500给水管线和3000×2000雨水砼方沟的产权单位复杂,迁改周期长。

第二,重庆路综合管廊有一部分结构下穿穗莞深城际线,产权单位要求不能影响穗莞深城际线运营,所以要求施工快速、安全。

第三,综合管廊位置的土质差,主要为①淤泥、②粉质黏土、③中砂,对开挖、排水、支护、注浆和衬砌提出高要求,设计风险突出。

第四,综合管廊下面临高架桥,分析管廊结构得知,外侧和桥墩的最小水平间距等于7.78m,,桥墩为桩承台基础,且因地层较差,开挖面临保护难度大的问题。

3.3矩形顶管技术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方案

以工程现状为中心,以安全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将矩形顶管技术应用于综合管廊建设中,应用方案如下:

第一,综合管廊对于下穿重庆路,在一侧使用工作井,应用灌注桩支护进行开挖。以该工作井为起始点,顶进的长管节数量为76片,长度为1.5m,长度合计为114.4m,为减小顶管施工对穗莞深城际的变形影响,在顶管通道与穗莞深城际桥桩承台间增设一排桩径1000mm的灌注桩作为隔离桩,同时考虑桥下空间高度有限,隔离灌注桩选用回旋钻套筒跟进施工。

第二,对于工作井施工来说,进洞5m区域内应用搅拌桩加固土体,能达到一定的加固效果,工作井中没有渗水和漏水问题。由于考虑安全,对顶管机以及和顶管机连接的管节位置利用搅拌桩加固土体,避免后期开挖过程中取机头后,降低土体稳定性,引起沉降不均匀。如果没有加固处理土体,端头会出现土体失稳现象,沉降不均匀会对顶管段建设带来影响,导致降低工程质量,引起渗水和漏水问题,后期面临严重的补救操作问题。所以,应格外关注和重视。

第三,地勘过程中,管壁和土体的平均摩阻力设定为4kN/m2(淤泥质土为主),顶力设定为19145KN,对于千斤顶、工作井以及后方土体具有较高要求。所以,设计过程中将触变泥浆应用于减少顶管机“背土”现象,以行业顶管技术标准为出发点,实际产生的顶力<估算值,达到设计标准。由于工作井后方土体属于淤泥层,土质差,经过核算,达不到设计标准,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第四,对于管节的接头形式来说,本项目应用F型套环接头,该接头技术能产生一定的防水效果。顺利竣工后,综合管廊中没有任何渗水现象。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K项目综合管廊建设情况,就如何优化矩形顶管技术提出建议:

第一,因为该项目的工作井、接收井和构筑物避开,呈现布局合理特征。所以,对工作井、接收井技术的要求并不多,比较灵活,甚至特殊条件下不需要设定接收井。

第二,对于工作井的进洞、接收井的出洞来说,施工人员要合理运用矩形顶管技术,对特定范围内土体进行加固处理,以确保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出现沉降不均匀现象。

第三,将触变泥浆应用于施工中,降低总顶力,顶力最大估算值能达到触变泥浆没有使用时阻力的50%以下,同时减少顶管施工在地层中的扰动,然后分析工作井的后方土体特征,观察能否提供充足的支座反力。

第四,和其他接头技术对比,F型套环接头具有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可以将该接头技术应用于管节连接中,施工人员也要优先选择该技术。

第五,如果工作井的后方土体无法提供充足的支座反力,需要加固后方土体,对于加固依据来说,以设计经验为依据。但因为理论权威性不够,还需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和学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虎,李栋,陈雪华,汪旭.矩形顶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施工技术(中英文),2023,52(01):26-32.

[2]王佳.谈矩形顶管施工技术在城市管廊中的应用[J].大众标准化,2022,(08):163-165.

[3]骆发江,刘强,黄松松,黎建宁,田勇,陈生杰.综合管廊下穿城市排水箱涵大截面双矩形顶管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中英文),2021,50(22):48-52.

[4]张世东.矩形顶管施工技术在综合管廊施工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21,(09):188-189.

[5]王亮.地下管廊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勘察设计,2021,(09):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