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河南省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赵永辉

洛阳现代管理进修学院)

第一章 前言

目前河南省存在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及其他银行涉及到农业的金融业务)、合作性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机构(指贯彻国家农业政策,为农村地区提供粮棉油收购服务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非正规金融(即民间借贷、私人钱庄以及农业企业集资等形式),这些金融机构形式组成河南省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然而,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相同,河南省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使农村经济和广大农户难以得到足够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

第二章 循环型农村经济概述

2.1循环型经济的定义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2农村经济发展理论

2.2.1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是相当重要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是相当重要的。

2.2.2农村经济市场理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或农村金融系统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该理论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该理论认为:农村居民是由储蓄能力的,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利率自由化可以使农村金融中介机构能够补偿其经营成本。

第三章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3.1河南省农村居民经济能力的基本情况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较快。河南省现辖17个市地,包括58个县。乡镇数量由1999年的2296个下降到2015年的1195个。农业人口自1990年的6884万人下降到2014年4404万人,而非农业人口由1650万人增长到5385万人。虽然河南省农业人口呈下降趋势,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仍高居全国第二位,是名副其实的农业人口大省。

河南省农业经济总量规模较大,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下降。从河南省的生产总值来看,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从1991年的521.8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798.36亿元,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但是,从绝对量上来看,1991年到2014年河南省第一产业虽然稳定增长,但第一产业增加值远落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

3.2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3.2.1农村居民纯收入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迅速兴起,农业投入不断加大,使河南省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91年的764元/人增长到2014年的11809元/人,增加15倍。2004年以后,由于政府政策的倾向、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农民创收形式的增加,河南省农民人均收入总体增速平稳,略有波动,但总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头良好。因此,随着河南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河南省农村地区必然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活动的需要。

3.2.2农村居民纯收入构成分析

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总体来看,家庭经营收入基本维持在50%以上,表明河南省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依然是来自于农业。但家庭经营收入在人均收入中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农民收入在农业方面难以有所大的突破,农民为增加自己的收入,必然寻找其他增收途径,其中最普遍的途径就是外出务工(包括非企业组织劳动、本乡地域内劳动和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劳动),因此,工资性收入在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中年递增,与家庭经营收入共同构成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

3.2.3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比分析

从整体趋势来看,河南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都在持续快速的增长,但由于历史条件、产业经济特点以及经济发展重点等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却一直远低于同期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基本维持在3以内且不断拉大。从相对差距来看,1991年农村人均年收入为764元,同期城镇人均年收入为1678.6元,约为农村人均年收入的2.2倍;到2014年农村人均收入为11809元,而同期城镇人均收入增长到29221.9元,约为农村人均年收入的2.47倍。

第四章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4.1河南省农村经济基本情况分析

随着国家对农村金融的大力扶持,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受经济基础薄弱和基础设施落后因素制约,河南省农村地区一直存在金融机构网点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2009年以前,全省90%左右的乡村没有任何金融基础设施,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在实现两个“100%”目标的基础上,分别于2014年3月末和9月末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全覆盖和手机支付全覆盖。

4.2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涉农贷款稳定增长,但贷款占比仍然偏低

相对于农村居民的资金需求,涉农贷款虽然稳定增长但仍然无法与之匹配,农村信贷投入严重不足。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村居民主要通过县域农村信用社来满足自身的贷款需求,但由于农信社自身的体制问题,以及农村居民的“信贷危机”问题,使农民贷款困难。此外,直接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资金很少,影响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4.2.2民间经济填补“空缺”,但农村经济风险加大

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力度无法满足农户需求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民间金融获得发展契机。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填补农业资金缺口的作用,缓解涉农资金的需求,但于民间金融机构存在所有权不规范、金融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加大了农村金融风险。

4.2.3经济抑制

河南省农村金融长期处于金融抑制状态,资金外流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不健全、信贷利率机制不灵活、非正规金融机构活跃而无法获得相应地位、金融工具过于单一等,最终导致资金配置效率较低,农村金融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五章 加强河南省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5.1健全农村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农村金融发展风险

健全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现由“严准入+松监管+难推入”向“公平准入+分类监管+市场推入”转变;允许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进一步落实农村金融监管责任,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新型农业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明确监管责任,为农村金融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5.2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丰富农村金融服务

目前河南省的农村金融项目仅限于存贷款业务、农业保险和农业期货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新产品仍然十分匮乏。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可以使更多品种的金融产品丰富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政府应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适度创新,以期研发科技与创新相结合的金融新产品,升级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竞争新优势。

5.3加强农村信贷信用环境建设

贷款率不良、信贷环境建设落后时影响农村信贷投入的一个关键问题,加强农村信贷环境建设势在必行。应把加强农村和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和信用评价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健全河南农村诚信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同时搭建银行与信用主体交流平台,以地方征信数据库为基础组织开发省域征信服务平台,及时进行企业与农村信用信息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