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学专业《诊断学基础》跨学科教学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3

农村医学专业《诊断学基础》跨学科教学效果分析

袁俐 ,顾锦平 ,王建军

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26010

摘要   目的:基于医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性特点,探讨跨学科教学在《诊断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与方法,分析跨学科教学效果。方法以农村医学专业《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将学生随机分实验组(跨学科教学法)和对照组(传统教学法),并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满意度等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分值分别是92.3±1.4、76.2±2.3,期末考试成绩均值分别是82.3±1.2、71.2±2.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跨学科教学实验组的学生学习满意度也显著提高(p<0.01)。结论:跨学科教学能通过更宽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将医学关联知识进行融合贯通,避开单一学科认知局限,更能充分体现医学系统性特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诊断学基础;跨学科教学

Analysis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effect of Diagnostics in rural medical specialty

Li Yuan  Jinping Gu

Nantong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Health  226010

Abstract: Objectiv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knowledge system,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n Diagnostics Teaching,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Methods: taking the teaching of Diagnostics as an example, th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method) and Control Group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 and the achieve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final examination results,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other group comparison. Results: The scor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goal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92.3 ± 1.4 and 76.2 ± 2.3, respectively, and the average scores of final examination were 82.3 ± 1.2 and 71.2 ± 2.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Lt; 0.05) ,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ross-disciplinary teaching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 Lt; 0.01) . Conclusion: cross-disciplinary teaching can integrate the knowledge of Medical Association, avoid the cognitive limitation of a single subject, fully embody the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in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Rural Medicine; Diagnostics;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跨学科教学是指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应用学科间的关联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美国调查记者和资深作家大卫.爱泼斯坦( David

Epstein)在《成长的边界》指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今世界,超专业化束缚人

们的创造力,而拥有跨界能力在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中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是由两位生物科学家珍妮弗.道德纳(Jennifer Doudna)和埃玛纽埃勒.

沙尔庞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获得。跨学科教学是从心理、社会、基础、专业等多维度思考问题、整合关联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符合医学系统观特点,使教学不再只是就“事”论“事”,而是因果关联、知识融通、系统整合、问题解决。因此,跨学科教学是提升高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诊断学基础教学为例,分析比较跨学科教学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将19级农村医学6个班(共326人)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个班应用传统课堂教学设为对照组(共219人),另二个班教学设为跨学科教学实验组(共107人),两组学生年龄及性别无差异,均为初中毕业后入校。

1.2 教学内容 教材均为人卫版《诊断学基础》教材,授课时数均为108学时/学期,授课教师均为3年以上《诊断学基础》任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1.3 教学方法

以讲述“黑便”教学过程为例。

1.3.1 对照组:消化系统图片或视频展示,指出黑便形成部位,并描述黑便产生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释放与肠道硫化物形成硫化亚铁呈黑色而形成,教学中融入信息化元素,如血红蛋白结构与亚铁离子的存在,也有典型消化系统图片显示,但整个学习过程主要是听、看、说。

1.3.2 实验组:应用跨学科理念,除了上述传统应用的信息化等元素外,把化学实验、人解模型、橡皮泥制作等跨学科项目融入教学中,学生在做一做、比一比、找一找、捏一捏、看一看中,真正实现动在课堂的主体参与。具体过程如下:

1.3.2.1  做一做,从化学实验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加入硫化钠溶液后,新鲜血与溶血后的产生颜色会不同?

            第一组:硫酸亚铁+硫化钠(黑色)

第二组:新鲜血液+硫化钠(红色)

第三组:经溶血后+硫化钠(黑色)

1.3.2.2  比一比,察“颜”观“色”辨病变,分析第二组与第三组实验颜色不同的原因,并通过教学视频化解疑问。

1.3.2.3  找一找,从简易人体结构模型中找出屈氏韧带,对上消化道结构进行主动性再认知,强化对上、下消化道出血的认识 。

1.3.2.4   捏一捏,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和颜色的多样性,让学生捏一捏红细胞,并认识上消化道出血红细胞随着肠蠕动推进,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与肠道硫化物形成黑色硫化亚铁,区别上下消化道出血的不同。

1.3.2.5 看一看:通过橡皮泥颜色由红到黑的变化,认识黑便形成机理,并学会对相关疾病的临床判断。

1.4 评价  对学习达成目标、课堂参与目标、职业情感目标等方面进行比较(见表1),并进行两组学生期末学习成绩及满意度比较。

表1  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等级(权重)分

优秀

良好

一般

困难

学习达成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能说出常见症状的概念

15

9

6

3

能说出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

15

9

6

3

能对常见症状进行问诊

15

9

6

3

能对常见症状病例进行分析与判断

15

9

6

3

课堂体验目标

课堂参与度

认真听讲、仔细观察

5

3

2

1

积极主动发言,回答问题正确

5

3

2

1

合作学习度

积极参与讨论,勤于动手操作

5

3

2

1

在小组合作时,能相互学习,互帮互助,沟通、协作好

5

3

2

1

职业情感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小组合作,有团队协作意识

5

3

2

1

能以病人为中心,具有慎独意识、爱伤观念

5

3

2

1

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能力

5

3

2

1

其他

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接受情况

5

3

2

1

总分

1.5 统计学分析

用visa foxpro建立数据库,用SAS软件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分别是92.3±1.4、76.2±2.3,差异显著(p<0.05,见表2),期末考试成绩均值分别是82.3±1.2、71.2±2.5,差异显著(p<0.05,见表3),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分别是95.3%、7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见表4)。

表2:“黑便与呕血”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比较

组别

n

成绩(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1287.png±s),单位:分

对照组

219

76.2±2.3

实验组

107

92.3±1.4*

T=29.3    *p<0.05

表3:《诊断学基础》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组别

N

成绩(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1287.png±s),单位:分

对照组

219

71.2±2.5

实验组

107

82.3±1.2*

T=21.4   *p<0.05

表4:课程学习满意度比较

满意

不满意

对照组

164

        55

实验组

102

5

注:X2=13.55      * p<0.01

3.讨论

艾伦·雷普克在《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中提出:跨学科研究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进程,这些问题太宽泛、太复杂,靠单门学科不足以解决;它以学科为依托,以整合见解、构建更全面认识为目的。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面临的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涉及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卫生甚至是数学模型等多学科领域。

采用单一学科思维模式难以解决这些复杂问题。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整合课程的不断开发,跨学科教学已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点。通过跨学科教学,加强基础、专业、技能之间的对接,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平台[1,2]。跨学科教学需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掌握不同学科的方法,遇到问题能够用不同学科的视角进行分析、思考,通盘考虑、综合平衡,融会贯通[3]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关联知识的整合,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4]。跨学科教学能增加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相关性认识,增加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5]

农村医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其中,双向转诊是农村医师的基本能力。《诊断学基础》是实现双向转诊的知识基础,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主要阐述了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素质。是后续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石。其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对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诊断的能力。由此可见,诊断学的知识结构本身具有其内在的跨学科性,尽管诊断学中的体格检查操作性强,学生动手机会多,但是诊断学基础中的常见症状等内容则概念性较强,既往传统的教学很难实现动在课堂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缺乏对相关疾病的感性认识,所以,只能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佳。但假如把学科间已知的关联知识通过实验、演示等方式予以直观显示,让学生在简单行动中理解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既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应用,从而增加课堂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提升学习自信。

跨学科思维通常指的是从底层思维出发,打破传统的单知识结构,构建全新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多维度思维模式。本文在涉及黑便形成机理这一教学难点突破中,就采用跨学科思维方式,应用了化学、人体解剖、生理等多门学科知识,并通过实验探究、信息化展示、标本演示、橡皮泥手工操作等跨学科内容和跨学科方法,让学生在行动中察辨病变,达成学习目标。所以,跨学科教学能有效化解单一学科化教学所难以解决的问题。拥有了跨学科思维,对于教学难点问题解决时,教师也不再局限于专科知识,而能自觉深层次探索问题本质,用宽泛视野整合适合的知识、适合的资源,并将之应用到教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充分显示了跨学科教学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4.结论

跨学科教学实践有利于活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总之,跨学科教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谭娟,唐洁婷,陈萦哑 培养医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创新思维,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3,12(9):865-869.

[2]陈勇,邹晓东,陈艾华. 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有效组织模式研究——基于斯坦福大学Bio-x跨学科研究计划的分析及启示 ,科学研究,2010,28(3):346-350.

[3]程方荣,郝红军.跨学科视域下创新人才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4(2):138-142.

[4]孙贤斌,张欣,夏韦等,能力导向的GIS跨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研究--以皖西学院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8,34(6):10-14.

[5]袁俐,张晴岚,钱美娟等,基于整合课程基础上的高职护理跨学科教学研究,护理研究,2012(10):2768-2769.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江苏省卫生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乡村医师“双证融通”型精品课程在线教学平台构建,项目编号:WJZ202106

作者简介:袁俐,项目参与者,硕士, E-mail . 425865095@qq.com 

*通讯作者:王建军 ,项目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