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3

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廖芳芳

中共衡东县委党校   421400

【摘要】本文以衡东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如何利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基层社会治理  现代化

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从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出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已是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提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必将发挥出积极作用。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及其作用

(一)内涵及定位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主要是针对社会心态培育、社会心理疏导、社会预期管理、社会治理的心理学策略的运用,核心目的是解决社会宏观层面的心理建设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从工作角度看,目前已经从心理健康服务向社会心理服务转变,但人们往往把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工作混为一谈。在一般人的认识中,总把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画上等号,把各种与心理有关的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相提并论。其实两者并非完全相同,存在着不同又相互关联,心理健康服务更多侧重于个人的心理状态调整,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旨在为创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打下基础,它的建设需要构建包含多个方面、相互协调合作的工作制度,并与其他社会治理制度分工协作、相互配合,

(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矛盾频发,社会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对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能有效缓解甚至是化解部分实际问题,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解决社会冲突,提升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由于个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冲突不断涌现。建设包含学校、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其他基层组织组成的社会心理服务网,构建完备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利于负面情绪的控制,增强社会和谐,加强相互间的信任,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有效解决社会发展过程的部分冲突,提升社会凝聚力。

2、解决治理问题,形成良好社会心态

快速的生活步调、日益激烈的工作环境和职场竞争,很容易引发个体心理问题,进而发展成为社会性问题,引起社会心态的变化。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能有效化解社会治理中涌现出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对于市域社会治理而言,把问题矛盾解决在基层,防止基层各种不良社会心态的传播,引导整个社会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心态,可大大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3、打造治理新格局,推进治理现代化

加强社会治理,要坚持大发展大格局,将社会治理当作一盘棋整体考虑,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这一进程中势必会有各类心理服务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调节作用,使政府、社会与居民在社会治理中实现良性互动,为打造全民参与的新社会治理模式提供良好社会心理基础。如果参与者、建设者和实践者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就无法在治理现代化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衡东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证分析

(一)衡东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现状分析

衡东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致力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机制完善,初步建立了由党政领导、部门协同、专业支撑、社会支持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1、搭建平台,夯实基础

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充分谋划酝酿,搭建了心理服务四大平台。一是心理咨询师协会平台。平台由心理咨询师、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人员自发组建,主要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师专业培训等事务。二是专业心理医院平台。由县政府招商引资,引入重点民生工程“衡东怡康心理医院”。该医院严格按照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标准建设,目前是衡阳市设计规模、配套设施相对较高的民营精神心理专科医院。三是“衡东心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公益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四是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平台,通过“衡东心理”微信公众号、衡东县党政门户网等平台,为有需求的群众免费提供心理疏导,满足市民心理咨询需求。

2、活动引导,普及教育

充分发挥活动的载体作用,不断提高衡东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通过组织开展大批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师协会先后到县福利院、康济精神病医院调研帮扶,关注弱势群体、精神病人、抑郁症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在县卫健局、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心理咨询师协会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断倡导“新时代、心健康”的健康理念。

3、助力平安,初显成效

衡东县心理健康服务战线从“心”出发,为全县平安建设工作打好一场场“攻心战”。一是抗疫攻坚稳定心神。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指导下,县心理咨询师协会将现场与远程、传统与非传统、线下与线上有机结合,在多元、精准、实效上下功夫,为共同战“疫”提供“心”动力。二是信访调解疏导心结。衡东县社情民意复杂,信访总量大,一些信访人因长期上访,心理极为偏执。为此,衡东县积极探索在信访活动中引入心理咨询机制,规劝信访人员正确看待其信访诉求,依法信访、理性维权。三是禁毒管控破解心防。协会在洣水镇的堰湾社区成立“心理健康进社区”试点工作,开展禁毒知识宣传活动,对社区三年未复吸人员建立个人档案,开展心理调适。四是专业力量治疗心病。衡东怡康心理医院着重发展临床心理科,高薪聘用两名心理学硕士作为科室带头人,建立各种特色心理治疗室,心理精神科医生可根据心理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诊疗方案以达最佳治疗效果。

(二)衡东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关注个体心理健康,忽视社会心态培育

    从采取的措施中可以看出,衡东在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更多地关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注重对有心理问题者或精神疾病者提供服务,更多关注预防或减少个体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对于群体层面甚至是社会层面的心理问题关注度相对较少。

2、政府提供服务较少,主要依赖社会力量

当前衡东主要由社会力量来提供心理服务,由政府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自己拥有的专业力量更是少之又少。原则上来讲,政府应当承担起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但是实际情况是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将此项工作完全承担,政府仅仅购买过少量的第三方服务。

3、缺乏心理服务人员,专业性偏低

为确保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顺利建立和有效运作,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人才,但目前专业人才缺口很大,无法满足市民的心理服务需求。乡镇的心理服务更多流于形式,虽然挂了牌子,设置了相关的办公场所,但是人员没有保证,有些地方则由乡村医生担任;虽然目前已经有效发挥老党员、教师的志愿精神,但工作人员不足仍在逐步呈现,随着市民对心理服务体系了解的加深,此方面需求会越多,人员不足将会愈加明显。

4、供给与需求不符,供需脱节

目前衡东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状态,体制建设与运行更多参照其他地区运行模式,并没有与地区实际有效结合,供需脱节就是典型的问题。形式大于内容,宣传大于实用,难以满足人们对于心理服务的需求,导致供需不符。调查中发现,由于财政资金有限,缺乏满足市民需要的配套设施,而从供需角度来看,缺乏相应的需求表达机制,被动等待市民寻求帮助,无法对症下药,针对性不强。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定位有偏差

多年来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社会心理服务也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一。就目前衡东的实际情况而言,政府在提供心理服务方面认识稍有不足,作用发挥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市民的心理服务需求也了解不够。这些不重视从表面上看,体现在政府投入资金少,配套设施不完善;从深层次看,则是观念上的偏差,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指标,简单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市民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心态会逐步提高,将心理服务的重要性边缘化。

    2、缺乏全方位的供应保证

在当前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政府是单一的供给者,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政府的供应保证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一旦没有足够的供给保障,就会极大地限制其发展。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国在财政保障、人才储备与宣传上还不够完善。首先是财政保障,依靠政府投入的配套设施是开展心理服务的重要手段,当前衡东财政预算十分紧张,很多工作都因经费不足而停滞不前。其次是人才保障,人才是重要支柱,目前衡东这一块的主要力量是依靠志愿者与退休的党员教师等,乡镇则由乡村医生开展工作。最后是宣传保障,当前宣传工作薄弱,实地宣传较少,线上宣传更新率低,市民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

3、缺少健全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监管激励缺失是个普遍现象,许多问题由此产生,比如: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心理服务往往是“走过场”。当前考核指标中,对此尚无明确的结论,致使工作人员难以将其工作业绩与评价指标相统一。同时激励制度缺失,工作人员从事的是纯粹的志愿者工作,精神奖励不多,而物质奖励较少,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限制了工作的开展。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讨

(一)转变政府职能与服务理念

政府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主要供给者,各级政府部门要明确职责职能,把提高公众的社会心理水平作为工作的目标之一。既要认识到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同时要意识到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也同样重要。在整个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政府既要主动担当承担供给者的义务,又要有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以政府职能转移、购买服务、培育社会组织等方式引导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避免政府孤军奋战。政府职能改变要求服务理念与之相适应,并要主动将市民作为心理服务的对象,将市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效果的重要标准,在居民聚集区广泛设立民意表达诉求机制,多方位多渠道了解市民对此方面的需求,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及时调整供给内容,避免供需脱节。因此,政府要从以管理为主的理念向以服务为主的理念转变,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完善供给保障

社会心理服务需要政府在资金、人才、宣传等多个层面提供全面的供应保证。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财政投入会极大影响整个体系的运行。各级政府需提高认识,在现有财政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投入的比重,同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专款专用,用于建立一批包含心理服务配套设施的场地。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充分吸收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引导各方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来。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大学学科方向和学科内容,培养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高校毕业生,缓解当前人才紧张局面。同时,可仿照西方国家,设置职业技术教育,让对此感兴趣的工作者通过继续教育步入此行业。三是加强宣传服务,增强市民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认知和了解。首先,可通过电视、广播、村村响等传统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让市民对此有更多了解;其次,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介形式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获取方式、建设成效等进行广泛的传播,让居民获得深入了解;最后,在人口较为密集的文化活动场所开展现场活动,向群众系统宣传建设目的与运行效果,起到宣传作用。

(三)加强支撑平台构建

    政府要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和运作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统筹,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投入其中。为此,要强化体系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切实落实责任和监督制度,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监测预警机制。一是要强化组织、明晰责任和监管机制。《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就提出要在各试点城市建立一支由政府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包括管理部门、执行部门和资源支撑部门等,在党委领导下,形成由党委负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组织架构。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良性发展,可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年度工作任务,督促其顺利开展。二是重视预警监测功能的发挥,通过网格化管理建立社会心态数据库,及时汇总辖区内居民的心理状况,建立预警监测系统,及时知晓当前社会心态的变化。第三要充分发挥退休教师、老党员等志愿者的作用,通过这些志愿者主动去了解周围熟悉人群的心理状况,在他们发现问题后及时了解、疏导并提供基础帮助,并将获取的较为严重的信息及时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