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构建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4

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构建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研究

李月,黄晓阳,李永娇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加强党的建设,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保证。本文探索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机制,彰显基层党建特色,提升基层党建质量,聚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党建;党建创新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华诞,同样也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的大考。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实现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迈入了提质增效的新时期,后疫情时代“在地国际化”的兴起使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人数迅速上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大篇幅对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保证,中外合作办学党组织育人功能的发挥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党建引领,构筑政治“向心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牢记“三个务必”,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校风、学风,形成上下贯通协同,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攻坚,建立不同层级政治生态情况评价体系,尝试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委、班子成员进行政治画像以及建立院级以上干部廉政档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校,切实做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部分高校调研时多次强调,并对高校党建工作做出了系统深入的阐述,明确回答了高校要不要加强党的建设等问题,有力抨击了关于高校党建的错误言论,为全体党员消除了疑惑、指点了迷津,为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建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要切实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将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做到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原原本本学,做到党委、党支部决策部署到哪里,全体党员就跟进学习和实践到哪里。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要通过采取理论学习中学组、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形式,全面准确宣传好、阐释好、解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创新“线下+线上”宣传形式,用活用好微课堂、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入脑入心、落地见效。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结合校规院纪,切实把党的二十大学习成果转化为务实有效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思路、办法举措,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三)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办学“硬功夫”。

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丰富党建平台与载体,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模式,不断提升师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1】。正确引导和培养广大师生要坚持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不断提高个性化、民主化、科学化、国际化观念,进一步明确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和趋势,特别要从价值观念形态上去认识和把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问题,更好的将东西方文化教育相融合,推动整个社会发展。中组部《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监管,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育对外开放的全过程。”国际合作办学让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迈入了提质增效的新时期,只有加强党的建设,也只有加强党的建设就是做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保证。

二、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模式与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管理模式与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我国的高校办学一般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校级由职能机构组成,院级由学生管理机构和辅导员队伍组成,在学生管理上强调“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高校配备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管理,重视日常思政教育,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国外高校由专门的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在国外没有辅导员一职,因此没有专门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思政进行教育和管理;再加上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采用的是“双教工”管理模式,有中方教师也有外籍教师,受制于中外文化的历史差异,外籍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很难与学生党建工作有机融合【2】

(二)教学方式与学生个体的差异化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人才培养形式,为输出高素质的人才创造条件。通常采取的是“双校园”跨国学习模式,部分学生是“2+2”、“3+1”的学习路径,一般2-3年在国内学习,剩余时间在合作的国外高校学习。当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党建工作上,多是采取座谈会、党校学习、参观活动等普通高校常用的做法,学生党建工作单一化,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

3。特别是在国内学习期间,他们需要通过外语等级考试和专业课考试,学习成绩直接决定其是否可以顺利出国,与普通国内高校学生相比,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学习压力大。甚至存在一些学生对入党有误区,担心入党会影响其出国学习和就业,从而导致党员发展困难,入党积极性不强。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的薄弱化

近几年,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西方势力企图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消融。通过外教人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进行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中国师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相关部门和领域,诸如高校领导班子、宣统群才干部、高校辅导员做到全覆盖的同时对外方教务部门、管理部门等群体也需要加强正确的引导。另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注重传统课堂,忽视了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诸如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集体活动等;重视覆盖理论学习,忽视了还要覆盖理论指导的各类实践上,诸如教育培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重视线下思想阵地建设,忽略网络宣传舆论新高地,诸如校园网、公众号、网络平台等。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全覆盖程度不够,未能有效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课堂和市场。

三、新形势下党建引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应该坚持党建培育为载体,多措并举将党建创新与中外合作办学深度融合,不断将党建创新与政治思想引领深度融合,党建创新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党建创新与日常管理深度融合,不断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质量全面创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党建创新与政治思想引领深度融合

1.党建引领。做好党的建社与思政教育全覆盖,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支部学习日”“党员政治生日”“党员示范日”“主题党日”为抓手,有效提升党建组织力,不断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坚持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础一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打牢行动基础,创造优美的环境,让广大师生亲身体验到广泛开展“文明双达标”,按标准进行考核评比“文明教师”“文明教研室”等活动。不断拓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社区讲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平台,持续推送红色精神和红色经典,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举办诵读党史等主题教育,为党员过政治生日,不断汲取信仰力量,提高自身免疫力,持续锤炼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

2.思想引领。修订《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籍教师授课行为规范》,做好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援外教师和外籍教师的培训,严把外教授课内容关,采取定期排查新媒体平台和网络群组等方式不断提升师生意识形态安全意识。通过引进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实现外籍高校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共享,有效发挥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资源共享最大的优势和显著特点。

3、政治引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应坚持党建引领,坚定不移抓党建、促发展,确保政治建设坚强有力,思想引领旗帜鲜明,组织体系科学规范,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教学融合优质高效,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全国高校普遍开展了一系列“致敬抗议精神,展现青春担当”专题思政课,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履职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抗击疫情、复工复学、云端帮教、振兴发展中的先锋主力和模范作用,切实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如何以党建引领合作办学,始终是新形势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政治保证。

(二)党建创新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实施“强基固本”工程。落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健全组织机构,构建规范化党建思政工作机制,通过建章建制来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校、从严治学,不断提高党建质量成效和科学化水平,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重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密切关注、定期分析研判师生思想动态,把好政治关,严格审批制度,积极引导外教知华友华爱华。

2、深化“典型示范”效应。积极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做好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启蒙教育,持续开展预备党员的跟踪培养教育,对党员参加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存档,定期考察思想表现,保证党员培养质量,深化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党建目标,把培养国际化人才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从加强党建引领育人的顶层设计、凝聚党建育人队伍的多方合力、创新党建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方面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创新思路和路径,提升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知识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重点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发动教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献策献力。树立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鼓励支持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努力拼搏,争创一流。切实做到对教职工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关注,极大地激发教职工的育人工匠精神,为传道受业解惑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3、培育“育人铸魂”体系。针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留学归国教师和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特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委应注重做好思想引领工作。依托“党史学习”、“诵读红色经典”、“献礼建党百年”等主题学习教育,邀请党委领导、党建专家为师生讲授党课,提升“开学第一课”的含金量。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分别带头进行党课宣讲,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党史、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红色经典,赓续红色血脉;将向雷锋同志学习,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内涵融入到寓教于学当中,将党的红色精神谱系扎根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广大师生的思想深处,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充分发挥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免疫力和执行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

(三)党建创新与日常管理深度融合

1、深化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坚持党的建设不应该是某所高校或者某个专业的“独角戏”,而应是所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都参与的“大合唱”;另一方面明确创造优秀的人才,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组织工作的根本目的【4】。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组织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积极做好师生的思想工作,坚定不移地促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因为人才是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持续发展的源泉。所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组织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点。要融合国内外教学标准及教学方式,强化通识教育理念,培养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依托互动社区、专题网站、微博公众号等核心价值引领平台,开好党性课堂。围绕主题宣讲、榜样带动、思想引领、文化熏陶、氛围营造,常态化开展学习强国知识竞赛,用好移动课堂、办好实践课堂,深化志愿服务品牌效应,融合中外文化,打造体验式教育为重点核心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志愿服务品牌。

2、深化“党建+双创”协同育人体系。充分发掘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交流平台以及学科企业的优势资源,推动教学科研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命题赛道及国际赛道竞赛等赛事,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形成“大赛+课程+平台+实践”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3、深化推进双校园全过程育人体系。围绕“国内学习+出国前期+国外学习+国内学习”的2+1+1全阶段教育过程,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管理组织体系和构建党员发展工作机制,保持党性教育连贯性,确保育人工作不断线。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和大学生群体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通过团建推优,党委考核,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方式,针对在职教学科研型党员实施“骨干型”管理、在职教职工党员实施“标杆式”管理、在校学生党员实施“先锋式”管理、出国学生党员实施“连线式”管理,做好动态调整适应新形势新要求【5】

4、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标杆体系。以支部书记和专任教师交叉任职带动教学服务建设,以“双带头人”机制带动学科学术建设,以党团共建带动班团成才建设。健全党委、党支部书记激励保障机制,彰显“双带头人”教师的领航效应。特别是建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师双能”机制,引导党员教师以德立身立学施教,守好责任田,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

5、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规划引领行动。加强顶层设计,保障学生能够调好心态、打好基础、学好本事、找好就业岗位是作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委、党支部应先做先实践,走在最前面,统筹考虑培养人才发展规划,加快转型发展,坚决围绕务实兴校,推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在多元化,个性化、科技化的发展进程中,应进一步厘清国际化人才是未来创效动能最强、创新思路最为开阔、方式路径最为多样的潜力群体。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璇.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20):120-122.

[2]姜南.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15):

[3]韩静.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策略探究[J].消费导刊,2020(15):89.

[4]赵毅,卓梅英.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建品牌建设策略研究[J].,2021(3):33-35.

[5]王艳平.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及其实施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 (09):103-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构建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JG21DB473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月,女,1983年3月生,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黄晓阳,女,1993年1月生,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永娇,女,1992年3月生,吉林长春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