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

徐涞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401147

摘要: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国内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诉求。为了更科学的整合社会资源,更合理的建设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本文从住房用地、道路交通和养老设施三个方面,研究分析了在不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下就人口老龄化方面的矛盾所在,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规划方案。以期为老龄化社会下的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老有所依、人民幸福、资源高效整合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老龄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养老设施规划

国内老龄化社会的研究

受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影响,国内普遍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满足了的老年人口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多种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养老住房不足的问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青年人生活压力的增加,青年人以外出工作居多,老年人群多留守在家。同时,随着养老观念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多的人选择将老人送入老年公寓、养老院、养老社区等养老机构。

在国内普遍城市人口基数大的国情和老龄化社会背景之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以较高速度增长,加之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使得老龄化社会问题愈发紧张:养老住房不足、养老设施不充分、老人心理、生理需求无法满足等。面对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需要规划学者科学合理的进行住房规划、交通规划和养老设施规划及建设,以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二、国内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专项规划研究

2.1住房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具有人人参与性,老龄化是全世界都面临的新问题,因此,让老年人参与到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反馈自身需要,更利于技术进步,利于规划事业的发展与完善需要。

鉴于国内现有居住区结构与功能、传统家庭观念影响和机构养老制度保障不充分的现状,我国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机构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混合型养老社区和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混合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  可以实现儿女对老人实时的、细致的家庭护理,满足老人身体上、精神上的多重需求。在进行住房规划和建设时,应尽可能考虑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老年人口的需求,对现有居住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有学者指出,应做好“终身可利用型”的居住区建设,完善住房的无障碍设施,健全老年人交往空间等,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混合型养老社区  城市发展的去向必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纵观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面对老龄化,从国家经济政策出发制定相应的住房发展战略。老龄化产业作为综合性产业,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动力,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向老龄产业发展以引导经济转型。面对老龄产业市场的繁荣发展,我国多地市将在政策引导下利用闲置产业资源建立养老产业园区,走“养生之都”的发展战略。在老龄化背景下,开发与养生和休闲为主体的涉老资源,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成为当下城市经济发展趋势。实现老年人城市生活的延续,让老人融入社会,与青年、儿童进行交互,避免和缓解老人因信息、环境的封闭而出现的社会隔离感。此类住房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增添更多亲邻交互的空间,以促进老人和邻里间守望互助关系的形成,增进老人的生活体验。开放的户外交互空间,在满足老人社交、休闲、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国内养老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和养老住房用地的不足等基本国情。

机构养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老年公寓、养老院、养老社区等养老机构,因其优质的生活环境、高效齐备的服务设施和潜在的养老服务产业,得到更多规划学者的关注,并成为更多老人及其子女在养老问题上的较好选择。研究表明,“动静分离、洁污分离”,即远离喧嚣、避开工业用地等的居住环境,能更好的满足老人基本需求,同时还应考虑安全问题、适用问题及可行性与效益问题。首先,养老住宅区应设立于安全、环境优良的地区,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并避免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区和藏有交通隐患的区域。其次,应充分考虑交通出行、服务效率等问题,可选择将养老机构用地设置于居住区中心,尽可能减少老年人口的流动,并提高医疗和休闲娱乐等服务水平。最后,养老机构用地的规划要结合养老服务产业和房地产的市场定位需求。在为老人创建优质生活环境的同时,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实现老有所依、人民幸福、资源高效整合的现代化建设。

2.2户外公共空间设计

2.2.1道路系统设计

道路的布局要根据老年人行动不便等生理特征更加合理布置,增加便捷性和可达性,尽量通过交通系统串联起不同的活动场地,扩大其活动范围,使来自不同方位的老年人群体都可以就近且更加便捷地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场地。道路的铺装可以利用不同材质,如鹅卵石、防滑木板等,保证老龄人群体行走的安全性。道路的形式上,要减少坡度较大的坡及台阶的设置,优化空间衔接处的各处高差,减少他们外出活动的阻碍,同时也将他们以为环境缺陷而受到的意外创伤风险降到最低。

2.2.2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既要考虑到空间的公共性,也要重视其私密性,正如上文所述,老龄人是一类较敏感且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社会特殊群体,他们在公共活动空间内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结合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规律,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创造更加合适的活动空间。其次,空间的安全性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应该尽量避免空间中的直角、锐角等,注重圆角化处理直角、尖锐建筑边缘,减少环境空间中尖锐边缘对老年群体的威胁,同时给与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2.2.3小品及标识系统

有机结合适老化功能性景观小品与现有景观设施,使其能与原有环境融为一体,减少环境的陌生感和机械感,避免使用老年人不易使用的高端科技产品与设施,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此外,场地内的一些建筑小品如亭、廊架、水榭等可以采用复古陈旧的风格,避免过于西式或现代化的景观风格,通过这些小品构筑使环境变得柔和,增加亲切感和归属感。此外,在设计场地内的标识时,应对听、视觉退化的老人,应该注意增加、放大路面标识,同时提供语音提示转角,以对环境危险信号的不敏感情况,减少老年群体不必要损伤情况的发生,为其增加安全保障。

2.2.4其他附属设施设计

根据老龄人的身心需求,在场地内要有较多供他们休息的座椅的设置(最好多用带靠背的座椅),充足的照明设施的安置,以及必要的公共卫生间等。在一些细部如路缘石、扶手、台阶、花池边缘等设计时,从其高度、材质等角度考虑,需更加人性化。

2.2.5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优化

一方面,可以重新构建该小区内的生活活动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用GIS,统计分析老龄人在小区内的活动空间属性与时间属性,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老龄人日常步行的真实意愿,并借助由GIS构建的道路交通网,结合老龄人活动空间与时间属性信息,了解老龄人在社区生活圈内的活动分布特点,以此为依据,重新建立新的小区老龄人活动空间,为后续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针对性布局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是维护社会各个阶段人民的合法权益的有力工具。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发挥前瞻性作用,制定出能够适应老龄化不断加深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项规划,从发展战略到用地布局,从交通适老化到建筑适老化,以及规划其他方面的适老化,发挥老年人参与规划的积极性,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及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小云,田银生.国内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22,09:52-59.